基于数字化校园的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策略研究
2018-11-01郑复铭
郑复铭
(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支撑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对快速发展中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已经渗透到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在推进创新教学环境、创新资源应用、创新教学手段、创新队伍建设、创新专业设置和创新管理体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以全新的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职业教育全面走向信息化。因此,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趋势,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经济条件下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打造职教品牌,实现教育信息化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重要手段,更是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增强社会服务效能的重要体现。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明确提出: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校园基础建设,要加强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要。教育部新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更加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注重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由此可见,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必须深化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应用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完美融合。
二、中职学校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研究表明,在教学实践中影响资源建设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必要的重视、资金投入、系统化的标准体系、优质教学资源、激励机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学校硬件设备不能满足、课件制作能力不足等方面。
1.资金投入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从国家层面,主要以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计划、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信息化示范校建设、国培计划等项目建设为主,而且地方配套资金多用于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忽略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学校层面,近年来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大多数的投入用于实训基地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而忽略了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软实力建设,跟不上规模发展和现代化发展需求;从行业企业层面,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开发了数字化校园平台,建立了丰富的资源,却找不到投资,如果有投资,如何合理回报,需要探索。因此,缺乏足够的重视、资金投入和一定的激励机制。
2.教学资源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数字化教学资源相对比较贫乏,基本上通过教师自主根据教学实践进行开发或者教材附带、购买等方式引进了一部分教学资源,并按照资源建设者自己的认识角度出发对资源进行分类、定义,建立了学校网站、部分精品课程和公共服务平台,内容吸引力不强,而且开发的周期相对较长。每个教师都有信息资源,但是这些信息资源都是一个个没有连通的岛屿,无法进行交流,更难以共享。而且由于资源分类、元数据标注处理不规范,很多软件的底层技术不一致,资源粒度大小方面的差异,缺少统筹规划,使得这些软件的兼容很难实现,检索和使用起来也很困难,导致各种资源的重复开发、无法共享、可重用性还是比较弱。因此,在资源建设和应用中还存在着有效资源匮乏、资源的整合率不高、应用范围窄、应用率低下、共享程度不高、丰富程度不够、呈现方式单一和规范化、标准化不统一等问题。
3.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开发能力不强
到目前为止,在教学上只是利用网络作为信息传送的工具,真正成为网络课程的并不多、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动这一项工作,教师需要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平台的管理与使用、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课程开发、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评价、通用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以及信息检索与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能力和信息化素养跟不上职业教育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观念比较落后。
三、中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
1.建立“四融合”有效机制是保障点
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实际工作要求,一是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建立由行业协会、学科专家、政校领导、企业技术骨干、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全程指导、监督建设过程;三是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学校预算资金、企业赞助资金的大力支持,完善基础建设,提升服务功能,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高效、快速发展;四是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名师、课程专家及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全员参与建设;五是通过校企合作,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和教师的课程设计优势,共同研究、联合开发、共建共享,带动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通过机制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专家引领、师生参与、企业服务”的“四融合”有效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四融合”机制
2.构建以“3+N+1=3e”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支撑点
按照“3+N+1=3e”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如图2所示),即通过3个基础平台(公共网络基础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认证平台)、N个业务应用系统和1个门户网站实现3e融合,即“e网”(校园网、互联网),“e平台”(各种业务系统),“e资源”(各种数字化资源),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完善数字化校园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和信息规范标准体系建设两项标准体系;通过有效整合网络、信息、数据、资源,优化了信息化应用环境,实现基于门户网站以“OA、综合教务、教学资源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为主要功能的N项业务系统应用,广泛服务于教师、学生、家长、合作企业、集团院校、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等受益群体,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服务水平。这种解决策略在底层使用了统一的平台架构、资源分类和元数据标准,外在呈现为N项专业化的应用网站和数据库,这样既可以满足底层数据的互融互通问题,又解决了个性化、针对性的应用。
图2 “3+N+1=3e”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策略图
3.建立规范的课程资源模型是根本点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规划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行业规范,建立完善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规范和标准体系,做到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数据,研究并开发相应课程资源的标准、规范和相应的模板,为教师提供简单、便捷、高效、智能化的、一键式课程资源开发模型。具体如下:一是根据国家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建设的要求,建立以数字化校园平台为支撑,以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为基础,以课程(专业)资源为特色,以个人空间资源为拓展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二是开发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数字化教材、企业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库等)以及专业群落网站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三是以重点专业资源建设为核心点,以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为特色化,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专业教学资源参考模型(如图3所示)和课程资源参考模型(如图4所示);四是在功能上必须具备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学习指导、探究学习、教师备课、教学管理、课程管理、知识管理、资源开发、学术科研、技能鉴定、技能竞赛、虚拟实验、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如图5所示)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基本要求,为自主、个性、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提供最便捷、有效途径,让“学习触手可及”。
4.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关键点
图3 专业教学资源库模型及功能
图4 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模型及功能
教师是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决策支持者、建设者、应用者,教师信息化素养决定了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的成效,在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面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发挥教师学科教学优势,实施信息技术基础应用能力及通用技术自主提升;二是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教师、信息技术专业优秀学生为核心,与其他教师建立“传、帮、带、导”的学习共同体,带动全体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提升;三是鼓励、组织、指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设计、说课、课例、课件、微课、公开课、新秀评比、职称评定等信息化应用活动,在活动中促发展、促提升;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信息化建设经费,以“课程资源建设项目”为引领,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的通力协作,提升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五是以聘请知名专家,开展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信息技术新方法、新技术应用,特别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慕课、微课开发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和促进观念的更新;六是以专业建设和核心团队为核心,以优化课程结构为重点,以优质资源建设和服务高效学习为目标,研究并实施校本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条件。
图5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功能
5.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是提升点
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在于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在于以需求为动力,以应用为导向,发挥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巨大潜力。在推进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和师资队伍中,要将技术、设备、工具、平台、资源的融合与有效应用作为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以建设营造应用环境,以教学、科研拓展应用渠道,以培训促进应用效能,以评价提升应用水平,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科研、培训、服务中的深度应用。同时,要建立“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应用新常态,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评价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不断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
总之,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教育现代化的趋势,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经济条件下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打造职教品牌,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作为职业教育者,肩负着“中国制造”、“大国工匠”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要深刻把握“互联网+”的时代潮流,以大数据、大平台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应用以及可视化思维、图像识别技术、码书码课开发技术开启“智能终端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以“问题导向、简单适用、典型最优”的优质资源建设为重点,通过政府主导、行业规范、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协同成长等途径,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为在线学习、碎片化学习和随时、随地、随意学习提供便捷的数字化资源,让学习触可及,实现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