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互联网“风口”的家校关系如何处
2018-11-01林卫民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文 / 林卫民(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引发关系糟糕的原因很多,互联网时代更是把家校关系推向了“风口”。与教育无关的事,因社会问题引发的恶劣心情,都带进了家长组建的虚拟空间,人心浮躁。本该宁静的教育事务涌入了太多的“浮云”,而且一不小心,处在“风口”的家校关系,突然会被吹向空中,引人围观和议论。
你所管理的学校,同样也有可能会莫名其妙地被“风口”的某股风带上“云端”。为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小心行事,建立起有效处理公共事务和主动协调家校关系的运作体系,提高学校教职工的沟通能力,防范“风口”的到达,避免“因某个翅膀的扇动”而引来一场风暴。
小事当大事处置,小事就会变成无事;小事当无事搁置,小事可能演变成大事
一次,一个调皮的孩子将餐盘里吃剩的残羹,倒在还在吃饭的另一孩子的餐盘中,引发了尚在就餐的那个孩子当场呕吐和哭闹。生活老师及时批评了生事的孩子,并将受欺负的孩子送到医务室诊疗,同时告知了班主任。
班主任分别联系了两个孩子的家长,说明原委,那个调皮生事的孩子家长,向受欺负的孩子家长打电话道歉,受欺负的孩子家长大气地说“孩子在学校闹腾点儿事很正常,不要介意”,此事及时得到了化解。到了下午,两个孩子早已忘了中餐的事,又轻轻松松地玩在一起了。
类似的另一件小事,却让学校领导花费了大量精力。
一个孩子刚弯下腰,另一个孩子从后面撞了上来,将弯着腰的孩子撞到墙上,虽然被撞的孩子头上有一道明显痕印,但在场的教师看了问题不大,就安抚了一下受伤的孩子,也没多了解情况,更没有告知班主任。
待这个孩子回家后,家长发现其头上有伤痕,问孩子怎么回事、被谁欺负的,孩子讲不明白,于是家长打电话问班主任,班主任也说不知此事。
很自然,家长觉得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连教师也不知道,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就直奔学校,要求查看监控。但学校教室内的监控,在上课时间没有启用。事情后来虽然搞明白了,但家长的情绪已经难以控制,经多次沟通,才总算平息了事态。
假如这位家长将抱怨发到微信群里,如果这个班级的内部管理确实存在某些明显的不足,或者班主任不擅长与家长沟通,一位家长的抱怨就会引来更多家长的参与,共同数落教师、学校的不是,激烈的声讨会随即在微信群里展开;如果舆情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和疏导,第二天可能会有家长联名要求学校领导答复或聚众到学校讨说法。
类似的“将一件小事当作无事搁置而引发大事”的案例,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时有出现。
复杂的事要慢处置,习惯于逻辑和求真的思维,会导致某项事情迅速升格为事件,甚至恶化成群体性事件
学校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复杂事项,有些是由于学校内部引发的,有些是由于社会变革、政策变化或上级某项决策导致的。如果只从逻辑层面讲道理、作“绝不妥协的斗争”,反而会“越理论越混乱”“越斗争越深陷其中”。
解决这类问题更需要学校管理层有设计感、故事力、共情力等高情感能力,只依靠理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
14年前,我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岗位调到某知名中学任书记,第二年转任校长,当时这所学校被改制为“国有民办”学校。根据省发改委发布的文件,当年从本校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要按民办政策收费,当学校执行这一文件的收费标准时,引发了“地震”。几百名高中新生家长聚集到学校抗议,后经省教育厅协调,学校被迫放弃当年执行的收费政策。
随后,初中招生时就告知家长,初中升入高中时要按民办政策收费,并让每个家长都签了字。即便如此,3年后的收费调整也引发了家长的抗议,幸亏当时有理有据,并与家长作了充分的沟通,终于实现了按民办政策收费,学校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再后来,省教育厅决定,学校不再按民办机制运作,学生恢复公办收费,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但家长还是因怀疑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待遇降低、教学质量下降而到省政府上访,也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以上家校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解读或宣传不够、某个决策出台过于草率、对未来教育形势变化的判断有误等外部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校很自负地认为这是执行上级文件,有政策依据、法律依据,加上学校自身是名校而“牛气十足”,从而对舆情把握不准、形势判断有误,没有主动以高情感能力精心构建联络家长、解读政策、逐个沟通等工作机制和预案。
因此,处理复杂事务时,放慢节奏、充分与家长沟通,以更加温和的方式推进工作,是在“复杂的政策变化”中维持家校和谐、保证学校稳定的关键要素。
某班级有个孩子总是习惯于以各种意外的方式推搡同学,导致别的孩子受到惊吓。该班全体家长联名向学校反映,认为这是典型的欺凌事件,学校必须让这个孩子离开班级、离开学校,否则要公诸媒体;而这个孩子的家长认为,上学是孩子的基本权利,孩子有行为问题学校要给予特别关照,不能把孩子推到校外了事。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复杂事件,而且每年在新招收的学生中都有类似的孩子,双方家长讲的都在理:上学是孩子的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孩子有问题就不让孩子上学;安全是孩子在学校生活的基本保障,绝不允许欺凌行为发生在每个孩子身上。
改变那个孩子的行为偏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不让那个孩子上学,学校又违法,学校被逼到“两难境地”,别无选择,唯有寻找既让那个孩子上学又不让那个孩子伤害别的孩子的两全办法,同时还要对那个孩子采取各种办法进行纠偏。
显然,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靠论理、争议、表决都难以奏效,这就涉及学校管理的全新思维,因为依靠逻辑和求真的常态思维和行为方式是无法化解这一冲突的。
家校关系的“风口”通常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完善学校公共事务管理体系,提升教职工处置公共事务的能力尤为重要
学校管理的日常运营机制,最初级的通常有两层。
第一层是“私人”部分,靠每个人的劳动完成相应的事务,主要有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两个方面。课堂教学由教师在班级进行“独立”操作,完成学科知识传授和学科能力训练任务。
班级管理则由班主任主持,对本班级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独立”的教育,班主任还要完成学科教育之外的关于活动、生活等方面的管理事务。总体来说,学校在这一层面的设计通常是比较精致的。
第二层是公共部分,需要全体教职工一起完成。防范校园欺凌事件,校园安全意外事故处置,公共卫生管理如“对学生饭前便后洗手”的教育和全面督促,包括到校、请假以及每个学生身体排查的晨检,开关门窗通风和值日,校门口的值班,课外自由活动时操场的管理,卫生间的手纸和洗手液的管理,及时开关走廊及公共场所的路灯,教室、办公室随手关灯、关门一事的落实。
公共事务包括公共教室、办公室、公共区域损坏设备设施的报修,学生餐饮纪律管理和对餐厅工作的援助,急病学生的紧急送医,家校沟通的日常事务和家校冲突事件的信息报送以及解决办法研制和具体实施,周末大扫除和全校消毒事务,校内教师教育的系统安排和教师外出培训活动管理,校园网的管理和新闻发布,阅览室、实验室等教辅部门以及学籍管理、健康档案建立等,需要与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的对接,学校接待来宾或安排大型会议,外事接待和外教日常工作的监督、沟通和服务,招生工作和学校特别宣传事项,周末家长会加班……相比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这些公共事务的安排是相当复杂和琐碎的,而这一层面的日常运营机制的设计,恰恰是学校管理的软肋所在。
撇开个别无理取闹的家长以及无法抗拒的突发事件,引发家校关系出现“风口”的缘由通常是学校内部管理不够精细,甚至出现了混乱,关键的事例常常发生在公共事务层面。
学校管理中最极端和最纯粹的公共管理事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当前一些学校管理失误的诱因所在。特别要关注最宽泛的公共管理地带的事务,以及对公共层面和私人层面所创造的不同混合交错的事务的梳理,这是促使学校管理走向成熟的应有行动,也是规避家校关系产生“风口”的关键所在。
建构家校共治体系,在信任基础上建立“患难与共”的谅解机制,这是家校融洽相处的有效手段
杜威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能够让人继续教育自己。离开了自我教育,外在的教育做得再多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家庭教育只有与学校教育形成“合金”,才能引发教育的内化、激发自我教育的力量。
这就需要引入主动的家校共治体系,用学校的教育价值观抵挡由家长群自发产生的价值主张。
家校共治的最大成本在于家长的感知,需要学校借用互联网向家长传播富有教育内涵的教育主张。
传播的本质就是沟通,在信息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学校里每天发生的故事都可以成为家长微信群议论的热点,如果没有把握好学校教育的好故事、好话题,在价值传递中没有坚持学校教育的品质塑造,也没有积极主动引领家庭教育朝着正确方向进步,家校共治体系的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当几千人规模的学校突然学生在某一瞬间暴发呕吐、发烧、腹泻等群发疾病时,学校要及时向食药和防疫部门报告并申请专业部门的援助;当专业判定结果出来时,学校要及时向家长代表报告。
只要信息通畅,学校处理措施得力,家长也会很快从抱怨中进入援助行列,从而形成“患难与共”的谅解机制。反之,如果学校躲避家长责问,含糊其词、推卸责任,很可能会引发家长的抗议,场面会变得不可收拾。
站在互联网“风口”的家校关系,尽管有着随时被吹上云端的风险,但学校管理者如果能够机智地将家长族群当成学校成员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作为学校工作的对立面,并懂得与家长合作,关注舆情、剖析风险,并积极主动应对各种变化,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一定能够跨越“风口”,创造家校融洽的一个个美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