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神经阻滞法对锁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及神经损伤程度的比较

2018-10-31郭朝檩何兆龙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3期
关键词:锁骨骨折神经阻滞内固定术

郭朝檩 何兆龙

【摘 要】目的:对比不同神经阻滞法對锁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及神经损伤程度。方法:2017年1月~2018年4月,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进行质量改进,选择性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颈浅丛神经阻滞、采用“滑行法”进行阻滞等。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率高于对照组,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合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24h地佐辛首次使用时间高于对照组、术后24h地佐辛使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的方法一定可以提高麻醉的质量,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减少术后镇痛需求,但是不能减少神经损伤,甚至可能因更多的穿刺、阻滞,存在潜在的技术风险,对医师操作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锁骨骨折;内固定术;麻醉;神经阻滞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3--01

锁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多合并肩部损伤,后遗症发生率较高,复杂骨折往往需要内固定手术治疗,特别是近年来内固定技术明显进步,适应证明显扩大,越来越多的锁骨骨折选择内固定手术。麻醉是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重要工作,直接影响手术的疗效、预后[1]。为进一步提升锁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医院尝试对麻醉进行改良,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1月~2018年4月,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入组。入选对象80例,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45.1±10.5)岁。身高体重指数(BMI)(24.3±1.6)kg/m2。左侧41例,右侧39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BMI、骨折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阻滞前10min,静脉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面罩吸氧4L/min,去枕平卧,头转非手术侧,二维超声采集到锁骨下动脉、臂丛神经、第一肋骨、胸膜最佳横断面,医嘱患者深呼吸,辨别胸膜。在肌间沟水平扫出臂丛神经,下滑探头至锁骨,观察臂丛神经的走形,确定分布,拟穿刺点2%利多卡因2~3ml局部麻醉,20G穿刺针刺入,平面内技术沿探头纵向轴前进,定位针尖,进入神经集群所在平面后,回抽无血,注入预配的罗哌卡因混合液,超声下监视确认行程“晕圆征”,若未达到预计的浸润效果,则另行入针,神经旁注药物,直至所有的神经被药物浸润。

观察组:①选择性的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颈浅丛神经阻滞,主要针对常规切口、手术预计时间较长(>100min)、超声定位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同法进行神经组织,15min后再进行颈丛神经阻滞;②改良阻滞技术,采用“滑行法”进行阻滞,配合咳嗽等方法以利于显像胸膜;③穿刺针距离探头位置1~2cm,尽量选择超声实时显像、高频率超声,分辨不清的对象可以注入少许的水,以利于显出针尖的位置;④手术较长的对象可以进行连续的神经阻滞;⑤对于麻醉药物的选择,可以选择右美托咪定配合罗哌卡因麻醉。

1.3 观察指标

麻醉效果评价,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阻滞持续时间,术后24h地佐辛首次使用时间、术后24h地佐辛使用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间资料服从正态分布,采用(Mean± SD)符号()表示,地佐辛量、时间按照采用中位数与四分位距M(P25-P75)表示,非参数检验,观察组与对照组采用t检验,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麻醉效果比较采用 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麻醉效果优率高于对照组,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合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59.4±8.4)min、(46.5±4.3)min,对照组(56.3±7.4)min、(44.2±8.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24h地佐辛首次使用时间、术后24h地佐辛使用量分别为13.1(12.0~15.3)h、7.5(5.0,1.0)mg,对照组则为11.4(8.6,13.1)h、10.0(10.0~15.0)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首选的麻醉方式,患者满意率高,操作简单,局麻用量少,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麻醉效果影响因素较多,追加药物频率较高,术中躁动发生率高[2]。为此,医院尝试对原有的方法进行改良,包括选择性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滑行法”进行阻滞、配伍右美托咪定、连续阻滞等,明显提高了麻醉质量,麻醉效果优率达到87.50%,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3]。与此同时,观察组对象术后镇痛需求更少。

参考文献

张云慧,顾新宇,刘清仁.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3):228-230.

杨建生,韩启民.电针刺激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手术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07):972-973+1012.

孙丽娜,赵军舰,武菁华.不同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麻醉效果观察[J].人民军医,2014,57(02):166-167.

猜你喜欢

锁骨骨折神经阻滞内固定术
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100例颈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手术治疗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