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对乳腺癌病灶周围血管征的诊断价值评价
2018-10-31吴锦樊健君
吴锦 樊健君
【摘 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对乳腺癌病灶周围血管征(AVS)的诊断价值。方法:方便收集至我院就诊的200例(2015年7月—2018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治疗前行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在减影图后行3D-MIP重建,对重建图像所示乳腺内血管的数量、直径、长度和可见性及病变周围3cm内肿瘤血管的数量进行记录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病变患侧血管数目为(3.85±1.68)条,良性病变患侧的血管数目为(1.31±1.02)条,恶性病变健侧与良性病变健侧的血管数目分别为(1.89±1.25)条与(1.12±0.87)条,分析良性病变、恶性病变患侧的血管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恶性病变健侧的血管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患侧与健侧的血管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VS与乳腺癌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乳腺癌;周围血管征;动态增强磁共振;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3-00-01
有关研究指出[1-2],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 MRI)对乳腺癌进行诊断的敏感性可达到85%以上,其屬于一类血管依赖性病变,且患侧的乳腺将会出现血管供应病灶,经动态增强MRI检查后通过最大信号投影(MIP)技术显示肿瘤周围异常增多增粗的血管,即表示为周围血管征,为了对其临床诊断效果进行更加科学的分析研究,该次研究方便收集至我院就诊的200例(2015年7月—2018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并将相关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收集至我院就诊的200例乳腺疾病患者,经过病理检查得知良性病变共有108例,恶性病变共有92例,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68岁,平均年龄为(48.20±3.21)岁。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使用GE 公司生产的SINGAHDe 1.5T MR扫描仪及乳腺专用相控阵表面线圈,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位,使得乳房能够在线圈内自然悬垂,给予平扫,之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选择乳腺动态容积成像序列进行扫描,并先对蒙片进行扫描,之后给予强化扫描,三维采集范围覆盖整个乳腺,每一序列156幅图,重复五期,总共时间10min19s,并将数据、图像等信息传送至ADW4.2工作站内进行处理,得到最大信号投影图像。
图像处理与分析:由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乳腺影像学医师进行分析判断,采取图像3D最大信号投影重建技术,并在动态增强后的第2个时相将蒙片减去,由此可得到乳腺3D MIP血管图,之后在该图像上对血管进行计数。若血管长度在3 cm以上或者最大的直径在2 mm以上则可将其归纳为计数的范围。
血管数目分级方式:0级表示无血管,1级表示存在1根血管,2级表示存在2~4根血管,3级表示存在5根以上的血管。
1.3 统计方法
将该次研究涉及的相关资料记录至SPSS 20.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平均血管数目,其中恶性病变患侧血管数目为(3.85±1.68)条,良性病变患侧的血管数目为(1.31±1.02)条,恶性病变健侧与良性病变健侧的血管数目分别为(1.89±1.25)条与(1.12±0.87)条,分析良性病变、恶性病变患侧的血管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恶性病变健侧的血管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恶性病变患侧与健侧的血管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良性病变患侧与健側的血管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乳腺癌属于一类起源于乳腺上皮细胞的疾病[3-5],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将会使得大量的氧、营养成分被消耗,分析VEGF及其受体表达将会逐渐递增,导致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需及时进行临床诊断与治疗。女性的乳腺组成部分包括纤维组织、皮肤、乳腺腺体、脂肪,其中99%的乳腺癌发病对象为女性,另外1%为男性。分析乳腺并不是对人体各项生命活动进行维持的重要脏器,其中原位乳腺癌并不会威胁到生命健康,但是分析乳腺癌的细胞无正常细胞的特征,且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连接不是十分紧密,容易引发细胞脱落现象,若出现癌细胞脱落现象,将会随着淋巴液、血液等在全身扩散,导致癌细胞发生转移现象,使得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目前已经发展为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威胁的常见肿瘤疾病,逐渐成为当前社会一类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需给予临床上的高度关注。
该次研究对所有乳腺疾病患者采取DCE-MRI进行检查,其中动态增强的图像和蒙片减影后重建得到的图像便于对乳腺组织血管、肿瘤周围血管进行清晰显示,便于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6]。
分析乳腺癌的某些常见恶性征象包括边缘毛刺征、形态不是十分规则、早期周边环形强化现象等,其临床诊断价值较为显著。但是对于某些征象来说,包括早期强化等,其敏感性虽然较佳,但是分析动态增强后的良性病变、正常腺体等均存在强化现象,使得其存在较低的特异性,但是在实际进行疾病诊断的过程中上述现象较为少见。
综上所述,AVS与乳腺癌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曾茹雪,黄文,邹庆,等.乳腺癌磁共振诊断表现与特异受体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5(5):731-736.
吴向华,陆云飞,陆力坚,等.动态增强乳腺磁共振在乳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4):101-104,120.
许萍,杨晓燕,谢凡,等.磁共振动态增强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7):62-63.
李俊,赵卫.3.0T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12):1940-1944.
周娟,邢旭东,李功杰,等.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残余病灶的术前评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10):1553-1556.
曹满瑞,刘炳光,赵弘,等.乳腺X线筛查微钙化病灶的磁共振检查[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8):1170-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