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心脏、皮肤改变为首发症状的特发性嗜酸细胞增多症1例并文献复习

2018-10-31李亚娟张杨贺孙千惠菅永平林佳惠申祥凤王医术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嗜酸双下肢特发性

李亚娟,张杨贺,孙千惠,菅永平,林佳惠,杨 格,申祥凤,王医术*

(1.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 血液科,吉林 四平136000;2.吉林大学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130021)

特发性嗜酸细胞增多症(IHES),是一种外周血嗜酸细胞异常增多,全身多器官受累的综合征,目前发病机制不清,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治疗药物,不能临床治愈。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5岁,因“胸闷、心悸、气短1个月,加重伴双下肢皮疹1周”入院。阳性体征:双小腿对称性红色皮疹,平坦,指压无褪色,无瘙痒,心尖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部可闻及3/6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心底部可闻及2/6级舒张期吹风样杂音,无传导,双足皮肤紫绀,可触及血管搏动,皮温正常,踝部可凹性水肿。心脏超声:左心功能减低,二、三尖瓣返流(中量),主动脉瓣返流(少量),心包腔积液(中量,前后径1.8 cm液性暗区),升主动脉后壁斑块形成(单发,1.5 mm×0.6 mm),入心外科住院。血常规:白细胞4.5×109/L,嗜酸31.4%,红细胞3.21×1012/L,血红蛋白103 g/L,血小板203×109/L。D-二聚体2 931 μg/L。肌钙蛋白0.926 ng/ml。右下肢静脉超声:右侧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管壁厚1.1 cm)。给予改善循环及对症治疗,连续复查两次血常规嗜酸细胞比例为37%和45.9%,以嗜酸细胞增多转入血液科。骨髓涂片中嗜酸粒细胞21%,染色体、融合基因、免疫学检查均未见异常。腹部超声可见:胆囊炎、胆囊结石。胸部CT、病毒抗体、肿瘤标记物、尿常规、抗核抗体、抗酸杆菌、寄生虫、血管炎等相关检查均未见异常。诊断特发性嗜酸细胞增多征,给予静滴甲强龙(按照强的松1 mg/kg.d),胸闷、皮疹迅速好转,嗜酸细胞比例、肌钙蛋白等均降至正常(见图1),心脏无积液,后激素规范性减量至停药。4个月后再次因双下肢重度水肿,大量心包积液入院,嗜酸细胞比例30.5%,入院2天后再次出现双下肢皮疹,各部位体征与前次住院相同,给予规范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出院。

图1 应用激素前后嗜酸细胞百分比变化情况

2 讨论

嗜酸细胞增多症可以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1]。我国常见后者,继发于寄生虫感染[1,2]、某些药物(如呋喃妥因、β-内酰胺酶类及氯磺丙脲等)、嗜酸细胞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及免疫缺陷[3],也可因吸入粉尘、花粉,烟雾等易过敏物质诱发[4]。特发性罕见,机制不清,曾有报道该病表达FIP1L1-PDGFRA的融合基因[5]。起病隐匿[6],病变主要累及皮肤、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7],表现心肌病、心内膜及瓣膜病变、皮肤溃疡、外周神经病变,另有约23.5%的患者可发生血栓性疾病[8]。国外亦有报道,IHES还可累及肺脏,以肺浸润、肺纤维化为主要病理改变[9],少数患者可出现乏力、胃肠道病变[2]、肌肉痛等。本病例无明显诱因出现骨髓及外周血中嗜酸细胞比例异常增高,心包积液、皮疹,各项检查排除继发性嗜酸细胞增多的可能,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但在2月后复发,激素治疗效果仍显著,整体病程现已达半年。综上,考虑该患符合特发性嗜酸细胞增多症诊断:(1)外周血嗜酸细胞>1.5×109/L持续≥6个月[10];(2)寄生虫、变态反应性疾病、肿瘤疾病等相关检查均为阴性;(3)表现心脏、皮肤症状[3,6]。此病预后好,不能治愈,治疗目的是减低嗜酸细胞数量及纠正对靶器官的损伤,减少并发症[11],迄今为止,糖皮质激素仍为IHES的首选药物[12],可迅速将嗜酸细胞降至正常,受累器官功能恢复。此外还有细胞毒药物、干扰素、抗CD5单抗[13]及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应用于治疗的相关报道。

猜你喜欢

嗜酸双下肢特发性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整体护理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急性腹痛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易误诊的嗜酸粒细胞胃肠炎1 例分析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