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触手即升温 听罢生暖意
——在新时代语境下讲好新时期交大西迁故事

2018-10-31纪梦然张琢悦

当代陕西 2018年20期
关键词:西迁受众大学

◎陈 强 纪梦然 张琢悦

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对人民有情怀;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而这种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交通大学西迁是一个时代的决策,一个群体的抉择;也是一所知名大学由东部向西部迁徙办学的伟大壮举,我国高等教育战略布局调整的一个成功范例。这其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那是一代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精神的动人体现;有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的典型人物,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对人民有情怀;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而这种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交大西迁在中国高校的战略布局调整中,是极其特殊和典型的,值得深入挖掘、研究、总结和传播。

一所大学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

提升大学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树立文化自信,是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我国高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它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一所优秀的大学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悠久的办学历史,人才辈出的校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些都是中国大学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因素。一所大学的文化自信更有赖于它的办学和发展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连接度、贡献度和美誉度。

推进高校与社会融合,是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的有效途径。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高校不再是“围墙中办学”,它正与现实社会快速融合、促进甚至趋于一体。但在融合过程中,高校始终发挥着思想引领与创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作用。甚至,高校文化建设的高度还影响着整体社会文化建设的高度。

讲好交大西迁故事,传播好西迁故事的精神内核是促进高校、社会充分融合,传承创新优秀思想文化的有效途径。精神的引领与传播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好的故事,不仅能够触动受众的内心、引发听者的共鸣,更能在故事传播过程中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合力,一个强劲的情感磁场。

高校自身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精神存在与文化存在。天地交而万物通,122年来,交通大学始终致力于自身的思想文化建设,结出一大批烙有交大印记的精神硕果。其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迁精神不仅是西安交大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广大知识分子爱国奋斗、无怨无悔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一个没有精神与文化的大学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讲好西迁故事、弘扬西迁精神能够满足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是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想意识形态引导力、提振先进文化增量的重要举措;同时还为广大师生树立先锋楷模、陶冶高尚情操、助力走好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提供清晰可见的行动路线。

力求准确有力直达人心的效果

顺应和借助媒体融合大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任务,中央专门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自2014年来,媒体融合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新时代、新语境下的主流传播渠道。

西安交大积极把握媒体融合大势,高度重视构建同频共振的大宣传格局,着力建设全方位广覆盖的媒体矩阵,打造了包括四个传统媒体平台和五大新媒体平台的一体化全媒体格局,不断致力于讲好交大西迁故事,传播弘扬好西迁精神。对于讲好西迁故事,更重要的是做好故事传播,剖析故事内核,针对不同需求与侧重,选取适当的传播渠道达到精准有力、直击人心的传播效果。

符合不同媒体的传播差异性需求。不同媒体的传播模式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与鲜明的侧重点。如以微信公众号、微博、喜马拉雅APP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短小化、碎片化的特点;而以校报、校刊、校电视台、官方新闻网等为主体的传统媒体宣传报道则具有深度性、宏观性、权威性、体系化的特点。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应该实现互补而不是变成差距,走向融合而不是走向对立。

一方面,代表官方的传统媒体应该继续坚持讲好具有影响力、感召力、动人心的西迁故事;另一方面,新媒体更应主动承担起创新、互动、趁势传播西迁故事的重要职责。事实上,讲好西迁故事的核心要义在于“创新”意识,在于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而理顺机制、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合力共鸣,如此才能提升传播力、唱响最强音。

有效对接社会大众的传播需求。当前,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方式的多样变化,为讲好西迁故事、做好宣传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作为故事讲述者需要认真思考讲好西迁故事的核心竞争力与价值所在。过程的关键在于故事要满足社会大众需求、为大众所接受。只有做到准确对接、满足需求才能引起受众共鸣、发挥最佳传播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找准需求,更重要的是做好进一步引导受众需求的工作。除在内容方面下足功夫、讲出深意,更要借助新技术、新手段的优势,以新颖、独特的传播方式吸引关注,以反馈、互动的增值服务增加黏度,激活故事的感召力、增强引导力。

弘扬西迁精神要讲有情怀、有温度、接地气的故事

有情怀。判断一个故事讲得是否有深度、有内涵,重点在于“情怀”。交大西迁洪流中,涌现出最动人的身影,便是那一批批充满蓬勃朝气,怀着对党的感恩之情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义无反顾地奔向大西北、积极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拓荒者们。他们用万丈情怀和满腔热血铸就的“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西迁精神,充溢着家国情怀与使命荣光。

诸如此类满载情怀的人物事迹,仍是新时期讲好西迁故事的重中之重。西迁前辈“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建设大西北”“向西、向远方”“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嘹亮口号声犹在耳、振聋发聩,动人心且发人省。

有温度。朴实而有温度,凝练而有深度,一个好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胜过一堆空谈。事实上,谁会讲故事、善于讲故事、讲有温度暖人心的故事,谁就能赢得受众、拥有话语权、引领文化传播的方向。

1959年拍摄的西迁后的交通大学校一角

西迁故事中蕴藏着许多触手即升温、听罢生暖意的温情故事。“一切以大局为重”,他是担起西迁重任的校长彭康,带领着全校师生开辟了西安交大的崭新事业;“舍小家、为大家”,他是“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花甲之年毅然西迁,矢志建设祖国大西北;“首先要为西安的学生上好课”,他是热工先驱陈大燮,作为学校教务长、迁校带头人,他舍弃上海的房产,义无反顾偕夫人奔赴西安参加首批建校工作……这些温暖的西迁故事如点点星光汇聚出一片暖心、耀眼的灼灼星空。

接地气。理论是灰色的,故事才是色彩斑斓的。新时期要讲好接地气的西迁故事,不能停留在空中楼阁,要沉下心、俯下身,深入基层一线,到群众中去。抓准时机、提前谋划、突出重点、抢占平台,我们要用受众愿意听、听得进、肯传递的语言和方式讲述接地气的西迁故事。此外,还要聚焦新时代,紧跟新变化,讲好新时期新青年立志做好西迁新传人的生动故事。

“互动”同样是接地气的一种传播方式,除在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互动外,西安交大积极创新,发起了许多与受众密切互动的活动。如,设计西迁系列周边小礼物,需要受众与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方可获取。此类活动不仅能提高受众参与度,更能提升故事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以接地气的方式讲述西迁故事,不仅可以促进西迁精神入脑入心,更能凝聚起学校改革发展共识,进一步推动西安交大将思想建设与综合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话语软实力。

猜你喜欢

西迁受众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西迁丰碑
大学求学的遗憾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曲艺受众分析
简述锡伯族的西迁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