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是白河干部的“心声”
——“干部不亏心,组织不亏人”

2018-10-31

当代陕西 2018年20期
关键词:白河心声基层干部

◎王 雅(本刊记者)

政策制度倒逼、体制机制鼓励、期盼发展心气,共同支撑着白河干部的“苦乐”生活

白河干部群体的辛苦和奉献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身处山区的基层干部负担重、压力大、待遇不高,需要比一般人有更强的意志和更高的精神境界。

“你为大家着想,组织为你着想”,白河县提倡让牺牲者无憾、让奉献者无悔。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对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

“三苦精神”诞生地白河县基层干部的心声与期盼,不专属于白河,代表全省基层干部的共同工作现状和心声。

状态:加班加点努力干,大事小情都得管

2013年3月,40多名来自西营镇蔓营村的“娘子军”风风火火下到江南。她们是在村党支部书记江长胜的推荐下,来江苏的服装厂接受培训的。

三天后,江长胜还没从期待她们学成归来的兴奋中缓过劲来,就接到厂里打来的电话:“你们的女同志不干了!”

难道是工厂的待遇不好?这可把江长胜急坏了,连忙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往江苏。

等到了一看,他才明白,是村民平日自由惯了,一时半会还接受不了工厂严格的考勤制度和工作习惯。机会来之不易,江长胜便留在厂里,跟大家同吃同工,不厌其烦说利害、讲道理。稳定了“军心”后,他才启程回村。

在基层工作了31年,江长胜感触颇深,无论是谋求产业发展,还是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他去处理。

一个村子尚有这么多事,到了乡镇,一根针穿起来的“线”,就更多了。

社区工厂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现代农业、项目建设、脱贫攻坚、计划生育……茅坪镇党委书记李建国向记者展示了镇上今年的考核指标,大大小小有21项,在每一项下,还有数个更具体的目标任务。

每天早上,他都提前赶到办公室梳理工作,上午集中安排会议,下午集中走访村庄、企业。有时还要拿出专门时间和投资客商研讨项目建设事宜。

采访时,村上茶厂的负责人汤海又打来电话,李建国一一耐心解答。他告诉记者:“企业主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有需要我就直接过去。只要他愿意在村上搞,我们无条件、想办法支持。”

除了开会、策划等事情是在办公室完成的,李建国其余的时间都在村里、在企业。最近镇上16个村都在做阵地建设,各有各的特点,从前期规划、看点选址、争取资金到现场督导等,李建国都得参与。

千头万绪的工作任务,连续不断的加班加点,基层的干部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亚健康。

县农林科技局党委书记史建强每天回家都拎着手提包,里面装的是白天没时间处理的文件。有时一看就过了零点,他幽默地说:“这是干部的家庭作业,每天必须按时完成。”

“加班是常态,不加班是意外”“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等玩笑似的话语,折射出的恰恰是基层工作的真实状态。甚至生了病,干部们也没办法安心休息。所以很多干部不敢生病,也不能生病。

河街综合改造开发办公室的干部唐泽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犯病时疼得都直不起腰,但此时拆迁工作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他放不下自己的包抓户,也不想把工作推给其他同事,依然奔波在拆迁一线。

“有的时候干部生病请假,我都尽可能放人,工作哪怕我去顶上。”李建国说,偶尔他生病住院,不能到现场就远程操控,打不完的电话、操不完的心,便只好尽快出院,回到工作岗位上。所以他经常提醒干部保重身体,“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

软肋:对得起工作,亏欠了家人

无论工作多苦多累,基层的干部咬咬牙都能挺过去,可他们看似如钢铁般的身躯上,都有一块触碰不得的“软肋”。

9月19日,是麻虎镇脱贫办专职副主任胡定升双胞胎儿子的6岁生日,看着妻子发来儿子过生日的照片,高兴之余,他不禁一阵心酸:“孩子长这么大,还没陪他们过过一个生日。”

从2017年2月任“第一书记”,他在村里待了整整300天。这300天,他跑遍了村里的沟沟岔岔,记满了一本半笔记本,树立起三个主导产业。

而这一年,他与妻儿只见过三次面。“亏欠他们母子的,我一辈子也还不清。”胡定升说。

宋家镇党委组织委员胡芬也有两个孩子,大的3岁半,小的才11个月。当初考虑到家里条件比较困难,为了方便照顾家人,才选择做一名乡镇干部。但没有想到,离家这么近,她却没有办法经常回家看看父母和孩子。母亲之前受伤骨折,养病期间胡芬忙得根本没时间回去照顾,“买的药也只能托人带回去,那个时候的挫败感,简直无力释放。”

而胡芬年幼的孩子,每个月也只顾得上看两次。“作为一名母亲,我们就是生娃不养娃。”说到这儿,她哽咽了,自己的孩子也是留守儿童啊。

孩子能“留守”,对基层干部来说,有时候也算是一种幸福和安慰,因为还有一些孩子,不得不陪着家长“加班”。

前段时间,由于妻子在十堰照看住院的岳母,县农林科技局农技中心副主任唐国胜便把三岁半的孩子带去了单位。如陀螺般忙了一整天,抽空瞅了一眼孩子,却发现他静静地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看着孩子稚嫩的面庞,唐国胜心疼极了,却只能轻叹一口气。

柴伦仁的孙子则是远程陪同加班,甚至养成了跟爷爷同步作息的习惯。55岁的陈伦仁原是宋家镇的人大副主席,工作需要,他从镇上来到村里,任东桥村党支部书记。每天下了班,回到办公室都晚上10点了,小孙子还在等待与这个“忙爷爷”视频。这也是柴伦仁每天最温馨、幸福的时刻。

偶尔回家,小孙子见到爷爷的第一件事,就是吊在他的脖子上逗乐。柴伦仁上班离开时,孙子就拉着他的手不松开:“爷爷不要走,我要你带我。”在工作岗位摸爬滚打几十年的汉子,此时落了泪,“等整村脱贫了,我再考虑回家带孙子。”

长期的基层工作,使得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干部与自己家人无形间产生了距离感,不少人说,只能对得起工作,亏欠家人了。

困惑:理想很“丰满”,现实较“骨感”

“辛苦不怕。最怕付出没有成效,再就是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累,大家对基层干部还不理解、不认同。”中厂镇新营村党支部书记陈锦兵说。

今年2月,他放弃了在广东佛山年薪20多万元的工作,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村干部。短短一个夏天,就将他的胳膊晒成了两个颜色——而过去在佛山,他是在屋吹空调出门就上车的人。

上任后,陈锦兵把所有的精力和资金都用来烧“三把火”——修路、架桥、盖房,甚至开始吃之前的老本。面对村里一片热闹的景象,他说:“辛苦是辛苦,但产业路、过河桥和服务中心,都能给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

为了拉近和村民的距离,减少家庭支出,陈锦兵把之前在佛山买的车都换掉了。为了省钱,工程上的杂活、小工,都是他亲自上手去做。

“当了这个村支书,要说没有落差那是假的。”陈锦兵坦言,甚至有一些朋友问他,回去是不是因为村上能挣很多钱,连妻子都说他是给“卖到村上了”。

基层干部人给到了村上,东西也都先紧着村里用。

白河山大沟深,为了方便大家出行,胡定升干脆把自己的车变成了一辆“公车”。村民坐、村干部坐,每天在山里转,新车使用第四年就跑坏了,花了6000多元才修好。

除了待遇问题,基层干部还普遍面临着晋升渠道狭窄的困惑。

“2013年,我才正式进入公务员队伍。这一年,全县村干部仅有两名被录用。”仓上镇纪委办公室主任李丛国告诉记者。从22岁在红花村做文书,到村党支部书记,再到乡镇科员,花了22年。

白河县冷水镇三院村花湾社区扶贫搬迁安置点 纪昌鑫/摄

十年前,自从优秀的村干部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乡镇公务员序列,不拿村干部当“干部”的说法成为历史。但是,由于目前招录比例和数量还比较有限,10年间,白河全县也仅仅只有7名村干部迈入公务员行列。

一名乡镇公务员的晋升之路,很长很长。

2015年,全国县以下机关开始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制度。“晋升正科级须任副科级或乡科级副职、副主任科员满15年”,茅坪镇党委副书记杨声波认为:“15年啊,我现在30多岁倒还能赶得上,不少乡镇干部,可能退休时还是科员。”

采访中发现,基层单位公务员身份占比较少,大部分干部还都是事业编制身份。这些干部常常面对“同工不同酬”的情况,甚至流通渠道更窄,“天花板”更低。

期盼:被理解被重视,增加职业自豪感

喝喝茶、看看报,或人浮于事,或颐指气使……这是之前不少媒体对部分基层干部作出的“画像”,至今仍然流传颇广,因此,一些基层干部比较排斥媒体。

“这是我第一次接受采访。”王桂林说,拆迁工作本就站在风口浪尖上,媒体报道一旦成为舆情热点,很容易对百姓产生影响,从而增加拆迁工作的难度。

从县民政局副局长到河街综合改造开发办公室主任,他已经干了6个年头。拆迁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经过多年的磨炼,王桂林对这份工作,也算是略有心得。

然而,去年11月15日发生的一件事,至今让王桂林心有余悸。一名拆迁户和她的儿媳妇又一次来找王桂林,要求用505平方米的住宅房置换620平方米的门面房。王桂林还没有接话,转身给她们沏茶时,拆迁户瞬间拿起自带的农药灌了下去。

“还好群众没事,要是她有生命危险,以后的工作可能就没法干了。”王桂林说,大部分群众都是理解和支持拆迁工作的,只有小部分人诉求较高,才引发了上述事件。

河街的拆迁共涉及近1000户,如今只剩下57户。最近,刚有一户签下拆迁协议,就有同事打电话给王桂林贺喜。“河街的拆迁功在千秋,就是再难,我们都得干,只希望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配合。”王桂林说。

基层干部忙与累,得辩证看。城关镇党委书记谢文生认为:“忙了才能有作为、有进步,但另一方面,干的事多,也更容易出错。所以从待遇、编制、心理和舆论上,的确该多关爱这个群体。”

在他眼里,有的干部在镇上长期缺编的情况下,一人担起部门所有任务,受了处分也丝毫没影响工作热情,就是有担当;有的干部在双创、移民搬迁、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中,敢于立于风口浪尖上,不怕犯错误、担责任,就是有作为。

“干事中难免出问题,但我们得充分了解前因后果,不能让干事的人流汗又流泪。”谢文生说,“当然,县委、县政府很努力,但有些事情不是这一个层级能解决的。”

既然基层工作这么苦、这么累,干部为何这么拼?

白河县委书记陈晖一语道破:“是政策制度的倒逼,是体制机制的鼓励,但最重要的是,全县上下盼发展的心气。”

猜你喜欢

白河心声基层干部
家乡的玉带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桥”镇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以血性和心声为诗
白河“五大工程”提升党建工作
神医的良药
一头黑鲸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