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锡伯族的西迁

2014-12-31郭文环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西迁锡伯族

郭文环

[摘 要]锡伯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为鲜卑后裔,锡伯族的西迁指的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年从东北锡伯族官兵中挑选士兵千人,连同家眷一起派往新疆的伊犁屯田戍边,本文就锡伯族西迁的原因、经过、西迁后的安置以及对其文化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叙述,旨在推广人们对于锡伯族的了解。

[关键词]锡伯族;西迁;伊犁驻防

锡伯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为鲜卑后裔。锡伯族发源于今天的大兴安岭、嫩江北部和嫩江左岸的呼伦贝尔草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前郭尔罗斯等区域。东汉时期,鲜卑兴起于大兴安岭、西至阿勒泰山的漠北高原,公元四至五世纪,南迁至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政权,统一了北部中国,渐渐融入汉族之中,还有一部分鲜卑人依然留在大兴安岭地区,过起了渔猎生活,居住在东北嫩江、松花江、绰尔河流域的鲜卑人繁衍下来,成为了今天的锡伯族人。“锡伯”在汉文里有须卜、犀比、鲜卑、悉比、失必、师比、室韦等读法和写法。

据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锡伯族人口总数为190481人,锡伯族的人数排名位于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三十一位。目前,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北京等地。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锡伯族最大的聚居区。此外,在辽宁省沈阳市附近建有兴隆台、黄家两个锡伯民族乡;在新疆霍城建有“伊车嘎善”民族乡。

锡伯族的西迁指的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年从东北锡伯族官兵中挑选士兵千人,连同家眷一起派往新疆的伊犁屯田戍边,追溯期戍边原因,首先与锡伯族这个民族本身的马背技艺高超,善骑射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其次,乾隆在先后平定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以后,派兵驻守成了当时巩固边防的需要,与此同时,乾隆年间的沙俄的侵略野心膨胀,挑唆边疆少数民族脱离清朝,是西北边防的一个不安因素,对作为西北咽喉之路的伊犁产生了严重威胁,所以,清效仿汉唐经营西域的办法,移民戍边,锡伯族就成了驻守军民中的一部分。再次,如前面所述,锡伯族是一个勇敢善战的民族,本是打牲部落。由于清在统治之初,招抚各个民族时,遭遇了不少抵抗,清对打牲部落存在一定的戒备之心。因此有意分散他们,便于统治。以锡伯族为例,在清朝,加上这次西迁,前前后后一共有四次大规模的迁徙。最后,还是出于民族统治的考虑,让锡伯族西迁到伊犁,是为了让各个民族互相牵制。先于锡伯调兵到伊犁的有甘肃满洲官兵、陕甘绿营兵、黑龙江索伦、达斡尔官兵等,从后面的发展可以看出清朝的这一政策不但起到了牵制的作用,而且还起到了民族文化交流的作用。

1764年,清廷从盛京所属各处,调遣年富力强,善于骑射的锡伯官兵一千零二十名,连同家眷三千二百七十五人,分两批迁往伊犁,分别在阿穆呼朗和噶尔赛的带领下于四月初十和四月十九启程。他们出发前盛京发给迁徙部队盐菜银、马匹、骆驼以及一些其他生用品。锡伯族从盛京出发,就近出彰武台边门,由克鲁伦路直赴乌里雅苏台,到时已是八月下旬,天气转冷,不得不暂时歇息。次年天气转暖,部队修整过后,于三月十日启程,继续向伊犁进发。行至科布多一带,恰逢阿尔泰山积雪融化,河水泛滥,无法前行就在此处调整等待水退,但是河水一连几日不退,于是部队就绕科齐斯山而行。过了和布克赛尔、察罕鄂博后,六月中旬,第一队到达诛尔虎珠、察罕霍尔等处,与前来接济的索伦佐领武哩相会;六月下旬,第二队在行至阿勒坦额墨、沙喇乌苏等处,与前来接济的侍卫舒敏相遇。两队的官兵及眷属领取接济物资,继续赶路,经过了额敏、巴尔鲁克、博尔塔拉等地,终于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七月二十日先后抵达伊犁绥定一带,完成了艰难的西迁之旅。

锡伯官兵抵达伊犁时,将军明瑞等在南疆乌什巡视,有参赞大臣爱隆阿等接迎,所以未能及时确定其驻防的处所,临时驻扎在乌哈哩克城(今绥定)。考虑到锡伯族原本是务农民族,因此伊犁将军明瑞奏请乾隆,选择了一块水草较好,适合锡伯本民族居住和放牧的地方让其永久性居住,此时的巴特蒙克巴克和霍吉格尔巴克两地成了最佳选择,二地土地肥美,其地冬夏放牧牲畜,打草砍柴等诸事都很近便。再据地理形势而论,隔河与有伊犁将军、参赞大臣及诸领队驻扎的惠远城相望,互相声威,而且当时的伊犁河南是准噶尔的废墟,防务空虚,急需派兵驻防。锡伯族进驻伊犁河南岸因此确定下来,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年正月,前往巴特蒙克巴克一带,自行修建房屋,按牛录驻防屯田。起先设置六牛录,到了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因人口增多,另加两牛录,共为八牛录,随后颁发了八旗,每一旗代表一牛录,从此成为锡伯八旗,即后来的锡伯营。

锡伯族西迁调往伊犁驻防,被编为锡伯营,其居住上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便于锡伯族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新疆的锡伯族为其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对于文字的传承,今天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也不使用满语满文了。唯西迁至新疆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将满语满文传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锡伯语和锡伯文。西迁的锡伯族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由于西北特殊的地理环境、民族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西北锡伯族文化与东北锡伯族文化已有很大不同,呈现出鲜明的西北特色和地域性,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整个锡伯族的历史文化,有利于锡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何秋涛.朔方备乘[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4.

[2]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3]《锡伯族简史》编写组.锡伯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吴元丰,赵志强.锡伯族西迁概述[J].民族研究,1981(2).

[5]王聪延.试析锡伯族西迁新疆后的安置问题[J].兵团党校学报,2013(1).

猜你喜欢

西迁锡伯族
民俗文化旅游攻略
少数民族音乐
爨氏西迁对腾永社会区域的影响
体育传承中的西迁精神
劫中救书存挚念,披荆斩棘泽后人
锡伯族西迁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察布查尔“箭乡”锡伯风情
试述柯尔克孜人西迁后的宗教变化
试论北匈奴西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