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模式探究

2018-10-30闫凤霞田晓景吕佳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26期
关键词:融合模式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闫凤霞 田晓 景吕佳

摘 要:近年来,高校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高校生命教育大多包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相融合,是开展高校生命教育的良好途径。然而,关于二者如何融合,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路径,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据此,完善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珍爱生命,过有意义的人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6.076

1 问题提出

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一步步的探索与实践,近几年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大学生适应学习生活、正常人际交往、调节不良情绪、心理危机干预、健康人格形成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效。然而,当今社会的剧烈变化,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变化,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处在时代的最前沿,但另一方面其心理并没有发展成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当前部分大学生只注重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忽视了对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的追寻,他们内心空虚迷茫,整日被无聊感所充斥,缺乏理想和目标,对生命不负责任。意义疗法的创始人弗兰克尔认为,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便会出现心理上空虚、无聊、厌烦的感觉。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与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正相关。近年来,我国大学校园中自杀、暴力和残害生命的事件层出不穷。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而处于这一年龄段之间的大学生,其自杀率是同龄人群的2-4倍。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体现出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生命的不珍惜。而众所周知的马加爵杀害同学事件、林森浩投毒案等则反映出大学生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已有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复杂心理问题的深层归因是其对生命的困惑和迷茫生命价值观。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观,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实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种有关‘人之为人的意义、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每个人必须了解自己生命的存在价值,才能肯定自己,承受困难,超越自我,并真正享受生命。生命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力量的共同参与,而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早,而在大陆地区,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生命教育才出现在研究视野中。近几年来,高校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

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包含了部分生命教育的内容。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从问题角度出发,很少去挖掘心理问题背后的人生态度问题与价值问题,对个体生命教育的关注明显缺乏。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相互包含。关怀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既是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要义。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体验生命的意义,过有意义的人生。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相融合,是新的研究趋势所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2 大學生生命教育调查

本调查以河北某大学大一至大四在校本科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自编《大学生生命教育问卷》,以调查当前大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情况,及其对生命教育的需求与建议。问卷六项问题,包含五项选择题及一项开放式题目。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94.7%。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

调查结果显示,从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听说过生命教育,少数大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生命教育,说明生命教育的宣传力度仍需加强;从生命教育的接受情况来看,只有少部分大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生命教育,大学阶段的生命教育开展程度不如小学和中学,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强;从生命教育接受的渠道来看,学校处于首要地位,充分说明了学校教育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生命教育开展的必要性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是必要的,说明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很强烈;从生命教育开展的途径来看,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生命教育开展途径,其次为课余实践活动。被调查的大学生对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与看法,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借鉴。

3 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路径

3.1 教育资源整合

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师资配备、课程体系、评价管理等都不到位。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帮助大学生化解甚或中遇到的挫折与困惑,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帮助其形成健康的人格,体验生命的美好。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可以并驾齐驱,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形成教育合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一体化。具体来说,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由专门的机构统一规划安排,合理布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1)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教学阵地,整合各方师资力量,如心理学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行统一培训,使其适应生命教育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2)以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为实践支撑,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入到学生课余实践活动中,成为第二课堂,从而使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提升学习效果。(3)以社会和家庭作为外界支持,完善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配合与重视,在良好的组织系统中,全民参与生命教育,学生才能认识到生命教育对自身的重要性。

3.2 体验式教育教学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讲授上,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与体验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内心体验与感受,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内在成长,充分借助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实践的模式,来唤醒大学生内在的生命意识,加强其对生命的主观体验,开发生命潜能,实现人生价值。比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轮流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面临各种危险与不幸时的应对方式,使学生体验到与之相关联的复杂心情,并学会在各种特殊情况下调控自己的情绪;还可以分享会的形式,分享彼此在生命中遇到的困难与感动,倾听彼此,增强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接纳他人,积极探索内心世界、生命的奥秘;还可以播放生命教育方面的影片,帮助大学生了解生命,引导大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社会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孤儿院、养老院、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让他们体会到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学会关爱他人、关爱自己,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还可以组织野外探险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体验生命中的困难,进而更加珍惜生命。

3.3 心理预警机制

尽管高校中的生命教育已逐步开展,多数同学通过接受生命教育,有着较为积极的生命态度,然而,仍有少部分大学生生命态度存在偏差,存在走向极端,甚至自杀的风险。因此,建立健全心理援助体系,及时干预,防患于未然显得刻不容缓。在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处理其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上进的新时代人才。要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性处理自杀危机。同学朋友之间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辅导员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对于高危学生要进行合理引导,并经常与学生谈心和交流,及时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缓解其心理压力,将自杀等念头遏制在萌芽中。做好高危人群的教育防控,增强大学生自杀干预的针对性,建立大学生自杀危机预警机制。

3.4 大学生自我教育

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单向输出,而需要大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参与,并学会自我教育。大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主体,要树立积极的生命观。教育者应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遭遇挫折、困难与危机时,不能丧失战胜的勇气,而是要学会去正视生命中的逆境,积极地去应对。同时,在日常自我教育中,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提升心理弹性,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学习应对危机的方法。当我们遭遇危机时,不应仅仅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更应学会从中发掘积极的经验与意义,探索生命存在的价值,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人能够不断的挑战和超越各种困境,在战胜困难与挑战中锻炼超越自我。通过这样的自我教育,大学生可以建立其自己的生命观,加深对生命的理解,更好地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挑战。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已成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趋势所在,高校教育者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研究,注重改革与创新,切实探索出适合高校实施,能够真正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与路径。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显现其以人为本的特征,关注学生的情绪、内心体现,引导与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学会正确应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挫折与危机,友好地与他人、与自己相处,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帮助他们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过有意义的人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解如华.基于生命关怀理念下的高校德育实效性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8):56-57.

[2]向思雅,魏绮雯等.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4):522-526.

[3]张明,魏义梅.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17(10):1217-1219.

[4]曹新祥,徐伟强.诠释学校教育应推进“生命教育”[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13.

[5]葉华松.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5):71-73.

[6]姚月红.大学生生命意识与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2012:316-328.

[7]王佳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3,31(6):41-43.

作者简介:陈超(1986-),男,汉族,安徽六安人,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和战略管理;李红(1982-),女,汉族,安徽六安人,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和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融合模式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