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2018-10-30何秋莲

速读·下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学具动手

何秋莲

当前数学教学课程中兴起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教学是指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孩子们带着好奇心用数学的眼光探索数学的新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一种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动手操作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天性,由此而激发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在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下,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多了;課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角。操作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数学课堂里生机勃勃成长起来。正因为动手操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积极推广。那么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学生忙而不乱,学有所获,学中有乐呢?这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去深思的问题。

一、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1.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适当活动,他们才能轻松有趣地投入学习。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则能很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加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平均分》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把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学具袋中的小圆片平均分给几个人,分到的结果相同。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在玩中不知不觉就把抽象的“平均分”的意义和“平均分”的方法牢牢掌握住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意犹未尽。在动手操作中,学生慢慢感受到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也可以是充满趣味其乐无穷的。

2.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真正地融入集体,学会与人团结合作,在合作中善于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彰显自己的个性,乃立足社会之本。所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是学校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数学课堂中倡导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动手操作能很自然轻松地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例如在学习《9的分与合》时,引导孩子通过摆小棒探究进行小组合作操作,谁来摆、谁来组织、谁来记录、谁来展示学习成果、谁来总结就需要小组中的成员合作交流,共同学习。在这种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团结,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在和谐的氛围中参与探究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是主体性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数学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向学生提供了贴近实际,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学习内容,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使他们在数学上得到主动发展,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4.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像、学会创造。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后,“拼出美丽的图案”一节操作性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措施

1.激发学习的兴趣

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动手操作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一般而言,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不易理解,致使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识。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7减8怎样算?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拿出27根小棒,试着从里面拿走8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7根中减8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教学时,课堂氛围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交流热烈、合作愉快。学生不仅掌握了退位减的算法,而且能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激起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强烈动机和浓厚兴趣。

2.提供足够的学具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变教师的示范演示为学生人人动手与操作,学具便是重要条件。合理应用学具,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和深刻性。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还要适时适当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实用的学具;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进行判断,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套剪好的常见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园形、平行四边形等让学生判断,结果绝大多数人认为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于是我吩咐他们动手折一折,之后他们都傻眼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提供一些实用的学具。经常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小棒、卡片以及一些实物等学具,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更轻松和高效。因此,教师既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环节,还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给学生营造动手的条件,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通过实验,深切体会到动手操作的的确确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极佳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有效地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但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是:保障学生人人有学具,个个能动手操作。学生在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指导正确的方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操作并不是随意性的,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而小学生对学习对象如何动手操作又比较盲目,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注意课堂上在每一次操作之前都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在引导孩子动手操作前,要么老师自己,要么请“能干”的小朋友先在台前演示,其他学生认真看,然后大家都来动手。这样实际上就把正确的操作方法教给了大家。这样学生在操作时方向明确,不至于“盲目动手”,少走弯路。

4.科学的选择内容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动手操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操作学习。有价值的操作活动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在没有任何价值的情况下,操作活动充其量只能算做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消遣”。在选取操作对象时,首先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能被学生所接受的难易适中的素材。其次,操作内容要注意与教材的教学要求相吻合,要能恰当地反映教学内容的本质及特点。操作既不能由老师自己承包,也不能盲目地全部推给学生,应重视操作的目的和难易程度。简单的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稍难点的教师给予指导协助。难度大的老师做。比如在教完《米和厘米的认识》后,我给所有学生发了一张答题卡,要求每人与同桌合作量出自己的头围、臂长、身高、一步之长。活动前,我先给学生示范了如何正确测量,量头围、臂长和一步之长并不难,学生间只要互相合作就能完成。只是学生的身高都已超过一米,用尺子量起来很困难。为此,老師必须向学生提供一些帮助。于是,我帮学生在墙壁上画好刻度,让学生站过来背靠着墙壁,量出身高。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方法,还主动帮其他学生测量。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测量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是何乐而不为?

5.鼓励大胆地动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该用充满爱的双眼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操作中来,并且让他们都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生的心灵,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师的倍加呵护。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实践操作成功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操作能力差的或有失误的学生也应肯定其敢于大胆动手操作的勇气,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保持强烈的动手欲望和兴趣,养成大胆动手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认识正方形”一课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边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它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这条边与其它三条边一样长,说明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尽管有的同学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教师应及时纠正,也要给这些同学鼓励、表扬。

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在课堂上表现得更活泼了,思维变得更活跃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从洗耳恭听的倾听者,变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主人。在小学数学中多给学生营造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努力做好调控者,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定会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定会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让我们有效掌握动手操作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动手操作而显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陈清荣,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斯苗儿)[J].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4]李星云.小学数学操作教学的优化策略[J].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学具动手
我也来动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动手演示找错因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