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
2018-10-30李本鸿
李本鸿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意义重大,对于我们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关键词:十九大;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战略之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项新的重大战略部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一次重大提升。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基础支撑。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在“三农”中的表现依然十分突出,比如尚存质量效益低和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等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更好地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和矛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乡村振兴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是“五位一体”建设在农村的充分显现,不仅包括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振兴,还有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再造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同样也提出了20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但新情况、新形势下的20字表述,特别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更好地体现了新时代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乡村振兴战略中用“城乡融合”代替了原来的“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等提法,这绝不是字面的简单更替,实际说明了新世纪的城乡关系悄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对过去乡村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动力、发展布局的一个质的提升,过去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等发展思路是以城促乡、以城带乡,发展的重心和重点都落在城市,而这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思考,意味着将来发展的重心不再局限于城市,而是城市和乡村并举,强调的是城乡地位的平等和城乡空间的共融。以前的城乡发展,乡村总是落后于城市,特别是近年来比较滞后,城乡差距日益扩大,那么乡村振兴通过进一步释放乡村自身大量的发展资源和优势,展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就可以很好地扭转这种局面,真正实现城乡协同均等化发展。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
1.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领域的问题,是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改革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共同作为优先发展的事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位置,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原则,在新时代必须坚持。
2.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两相对比,虽然同样是五个方面20个字,但除“乡风文明”外有四句话不一样,这四个方面已经根据新情况进行了调整,是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设定的一个新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这个战略的实施将会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比以前单一的农业现代化涵盖的范围更加宽广,这是一个崭新的表述,是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涉及农村的经济、农村的政治、农村的文化、农村的社会、农村的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建设。
4.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巩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将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了重要部署,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尽快采取措施,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弥补农村现代化这一薄弱环节,下大力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充分分享现代化成果。
(一)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这一轮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核心,尽快构建明晰、健康、有序的农村产权体系,对农村农业以及新时期城乡互动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为此,一是要充实和保障集体产权的市场属性,加快落实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担保功能,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抵押难、担保难问题。二是要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合理的市场价格,给予集体建设用地平等的市场要素地位。三是要加快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重点解决功能不完善、交易品种单一、交易形式冗杂等突出问题。四是要加快建立农村产权退出机制,引导撂荒耕地、空置宅基地等“沉睡”的资产资源重新复苏。
(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集成创新为动力,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从重点开发农业生产功能,转向全面开发农业复合功能,提升农业的文化、科技、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运动养生价值,把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要瞄准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产生的全新市场空间,通过技术改造升级、产品和品牌升级、企业管理和营销升级等措施,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推动价值链跃进式升级,促进农村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扩展和产业形态创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注入新动力。
(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是农业经营规模过小,无论是先进科技成果应用、金融服务提供,还是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提升,都要以一定的经营规模为前提。因此,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适度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并使其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要把国家在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向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倾斜。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调整农业补贴方式,增强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提高农业补贴的效能,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创新与运用的体制机制。
(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物质技术条件,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顺应我国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尽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作用,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
(六)坚持改善乡村人口结构
在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农村地区出现了老龄化、空心化、原子化的发展困境。乡村振兴是把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改变过去乡村从属于城市的现实,建立一种全新城乡关系。因此,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同步推进高素质人口、人才回流农村、回流农业,不断改善乡村人口结构,筑牢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支撑。一是培养三农人才队伍。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按照“一懂二爱”要求,始终把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强人才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优秀干部到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村长助理等,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民职业经理人培训等,引导农民工还乡、大学生回乡、知识分子下乡,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壮大三农人才队伍。二是强化创新创业带动。创新创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样离不开创新创业。因此,我们应该在继续推动农业人口转移就业、迁移进城、降低乡村人口占比的同时,着力吸引高素质人才向乡村聚集,打造乡村创新创业聚落和创业园,利用乡村资源禀赋,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非农产业,繁荣和壮大乡村经济,带动提升乡村文明风貌,使“双创”群体成为新时代的乡村居民。三是加强农民利益保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警惕对乡村发展的乌托邦化,也要防止腾笼换鸟式的伪乡村振兴。我们应该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守住乡村仍然是农民的乡村,在推动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注入的同时,加强农村产权保护,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多元市场主体与村集体经济共商共建共兴,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主体和受益主体。
(七)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
我省农村城镇化水平不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转移农村人口,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要坚持“五个统筹”,加快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积极发展乡镇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劳务经济、旅游经济、休闲观光、第三产业、生态农业等,有计划地将工业、制造业,中小企业逐渐向县城和乡镇转移,使广大农民直接参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实现城镇化条件好的农村乡镇,科学规划,率先进行全城镇化试点。通过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村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和“三农”工作不断上新台阶,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事业和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谈云南乡村建设
(一)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类
云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不但在旅游和文化方面有特点,在建筑方面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特别突出的特点是,云南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通常都和周边的山水非常融洽,村民都非常朴实和热情。实际上,云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还具有相对封闭性的特点,并且相对来讲,云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程度还是比较低的,但这反而有益于村落的发展能够和周边环境长期保持良好的和谐关系。从这个意义来说,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具有一致的目标和方向。對传统村落来说,更多的是讲保护,但保护背后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保护传统村落,更重要的是要让村落发展起来。传统村落如果只讲发展不讲保护,或者只讲保护不讲发展,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不见了。
(二)搬迁新建和集中迁并类
有些村庄通过统一规划,减并自然村,把改造新建民房和居民点路网、道路绿化、路灯、文化活动室、活动场所、避险场所、停车场、公厕、商店、敬老院、学校、托儿所、垃圾场、养殖小区、集贸市场、安全饮水主管道、电力通道及设备等基础设施一次性规划到位,做活了农村闲置宅基地、荒山、荒滩土地开发利用这篇文章,节约保护了基本农田地,加速了经济支撑产业化、农户住房特色化、乡村道路通畅化、人畜饮水安全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村寨环境生态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管理决策民主化的进程,有效推进了美丽家园建设。
(三)改造提升和产业致富类
村容村貌等“面子”的改善单单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就可以出成绩,但只有真正实现农村变富和村民增收,带动起“里子”的发展,才能长效管护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为了让村民尽快富起来,云南民族地区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村里的经济和环境都越来越好。村民们进一步尝到了“保护性开发”的“甜头”,就彻底抛弃了破坏生态的发展方式。实际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本身就可以在整体上带来经济增长。有市场分析指出,与美丽乡村建设相伴随的城镇化建设必然带动区域经济的建设以及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美丽乡村建设,最先受益的就是当地的土地基建上市公司,其附属的一些建材类子行业也将受到提振;其次,美丽乡村建设同样会带来环境改善,刺激当地旅游,相关环保、旅游概念股有望迎来短线交易机会;再次,美丽乡村最終会落实到民生,云南民族地区本土的医疗保健、生物医药等上市公司或受到长期利好。
(四)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齐抓类
“如何推进贫困地区的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难题。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就是最重要的推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此,云南民族地区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富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相结合,重点实施专项扶贫工程,整合资金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在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同时,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但在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地区,要注意防止过度依赖的问题。对此,云南民族地区建立了村务公开机制和群众民主参与机制,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等方面,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努力使群众心目中想要的美丽乡村和政府、村级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相一致。这样一来,虽然是以国家扶持为主,但群众在整个过程中能够逐渐进入主体角色,积极从生产生活各方面努力改善自己的状况,从而不至于完全依赖国家扶持。
(五)小城镇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类
城镇化是贫困地区扶贫与开发的有效手段,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云南民族地区采取整乡推进、小城镇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突出抓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特色小镇;同时,还大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让当地群众能致富、稳得住,有效地推进和巩固了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效果。坚持“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的思路,按照“以城聚旅,以旅兴城”的要求,坚持高原特色农业和小城镇建设两手抓,突出“特色鲜明、人气旺盛、后劲充足”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宜居小镇、旅游小镇、文明小镇、富裕小镇。通过有效推进整乡推进等一系列扶贫措施,很多乡镇改造了老镇区道路和集镇主干道,建成了整齐划一的繁花绿树,宽敞、整洁的道路,全面完善了基础设施,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品位极大提升,营造出美丽洁净的集镇新形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云南大有可为。相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坚定不移地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云南的乡村一定会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参考文献
[1]张红宇.深化改革,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J].农村经营管理,2017(12):1.
[2]刘合光.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7(12):35-37.
[3]王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思考[N].宜宾日报,2017-11-25(003).
[4]张雯,李银发,谭雅竹.云南会泽美丽乡村奏响蝶变“三部曲”[N].云南日报,2015-03-12(07).
[5]赵梅圭,刘自学.共话民族团结进步建言美丽乡村建设[N].春城晚报,2015-04-27(1).
[6]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三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N].农民日报,2017-11-4.
[7]高飞.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访十九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玉林市委书记莫恭明[N].农民日报,201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