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反思
2018-10-30张友莺
摘 要:物理是初高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够通过物理学习了解更多不同事物的本质、现象、规律等知识内容,同时他们也能在学习中使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许多学生在完成初中物理学习并开始进行高中物理学习时会出现跟不上学习节奏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就需要对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进行探索、研究。本文就结合自身经验,探讨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反思与对策
初高中的物理教学内容差别比较大,初中的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因此其教学内容比较直观、易理解,而高中的物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其概念、理论多是以文字、公式、图像等方式进行描述,因此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时会感觉更吃力一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物理学习任务,提高其物理知识水平,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就需要从多方面设计衔接教学方法,以保证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新一阶段的物理学习,从而为他们的今后的学习打下更扎实的物理知识内容。
一、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相比初中的学习内容其难度更大一些,也更枯燥一些,因此许多学生会对高中物理学习丧失学习兴趣。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学习,教师就需要在学生从初中向高中过渡的学习阶段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高中初始阶段就能对物理学习有更高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实验等不同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形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对其学习内容产生更多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时拓展、丰富其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物理学家的故事,学生在这些故事的引导下就会对相关的知识内容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够更轻松地进入物理学习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时要注意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时才会有更高的学习效率。
二、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高中的物理知识内容会比初中的内容更复杂,因此许多学生刚开始学习高中知识内容时无法对其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多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思维,物理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能更好地将复杂的知识内容进行分解学习,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物理综合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经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学习,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其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比如,在学习《摩擦力》一课时,教师可以用生活中最常见的饮料瓶盖为学生讲解其相关的摩擦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学会用物理角度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这样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三、 将教学内容变得更直观
物理是一门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高中知识时无法对其内容有更清晰、具体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变得更直观、生动,这样能引导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影响下对抽象的物理知识有更深入、具体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也更符合学生在初中时的课堂学习形式,进而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讲《力的分解》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拉绳子的实验活动亲身地感受力的分解。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更真实的实践感受,同时也能让他们对这一课抽象的知识内容有更具体的学习和认识。
四、 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教学
学生在完成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后,进入高中的物理学习时会出现无法熟练地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习题的问题,这也导致他们的物理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时加强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教学,当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解题技巧时就能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针对帮助学生总结某一知识点的常用解题思路与方法,例如,在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时,教师可以要求在解题前先明确研究对象,然后分析物体受力的方向和个数。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就会对“物体受力情况”的这一类型的知识点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同时也可以对这一知识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运用,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地提高其物理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 结语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物理学习思维能够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习有更高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把教学内容变得更直观,教学方法变得更有针對性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率地完成物理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时刻保持好的学习状态并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的物理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玲.新课程理念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0).
[2]李晓莉.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衔接困惑对策[J].都市家教月刊,2017(7):132.
作者简介:
张友莺,福建省宁德市,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玉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