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整单元核心目标,围绕主线纵深推进

2018-10-30何春飞彭雪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

何春飞 彭雪萍

摘要:部编教材的双线组元结构强调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统整单元核心教学目标的角度,探寻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单元写作教学之间的主线联系。在教学设计中,找准单元核心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课堂实践中构建教读、自读、课外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在单元写作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教读、自读课的所得来指导写作,从而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最终实现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两大核心素养的逐步提升。

关键词:核心教学价值;教读;自读;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017

部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结构,把传统的单一教学篇章转变为对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梯度的总体规划。教材也对阅读篇章的提法从以前“精读”和“略读”,替换成了“教读”和“自读”。教读什么?怎么自读?教师要对整个单元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设计。单元写作教学又是对“阅读能力”的提升和检测,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文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来探求单元教学目标的统整性,力图把学生的读写思维向纵深推进,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把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定为:1. 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2. 借助具体文字,感受语言之美,并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3. 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笔者试图从教读课文的教透,自读课文是对教读的巩固,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延续、写作是阅读的生发等角度来阐述如何统整单元核心目标,把单元教学向纵深推进。

一、抓准单元教学核心目标,构建单元教学主线

部编教材七下第五单元的选文体裁多样,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均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针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把本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并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托物言志手法,横跨了两种性质的内容,既要写形象化的“物”,又要写抽象化的“志”,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立体化体现在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中有较高的训练价值。因此,把本单元的教学主线定为:(教读课文)教透“托物言志”手法——(自读课文)巩固“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作训练)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这种“以一带面”的教学方式,重点放在学生阅读技能的习得与自读感悟上,突出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从而实现写作教学的输出。

二、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纵深推进

本单元的教读课文是《紫藤萝瀑布》,自读课文是《一棵小桃树》和《外国诗二首》。(《古代诗歌五首》不作为本文的课例),那么,如何围绕单元教学主线来开展教学实践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教透教读之“法”

教读课是通过教师的“教”帮助学生学会阅读,为后续的自读、课外阅读提供学习之“法”。七下第五单元的教读课文是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针对本文,如何授“法”,围绕单元目标,把教学目标定为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1)品读“物”之特征

“言志”的前提是“托物”,作者必须要对“物”进行细致化描绘,品读“物”的特征是探寻“言志”的前提,品物的过程就是借助文字感受语言之美。宗璞描写紫藤萝花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词语运用上文白相间、质朴典雅,句式上整句与散句交织,比喻、夸张、排比、拟人、通感等辞格的巧妙应用,彰显了文学大家的语言魅力。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圈画、品读“物”之特征。在品读中让学生明白要想言好“志”,必须先要把“物”写好。

(2)寻找“物”与“志”的连接点

托物言志就是要做到物人合一,形神相合。文章难点在于作者托这样的“物”要言怎样的“志”,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找寻到“物”与“志”的连接点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聚焦到“彼此推着挤着”“他们在笑”“他们嚷嚷”“忍俊不禁”“伶仃”等词句上。由此,教师追问:“作者看到眼前的藤萝花,她真的很开心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开始把研读聚焦在文章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词句上。这样的课堂师生互动环节,已经把紫藤萝花和人建立起了阅读的支架。在层层的语言品味中把“物”与“志”建立了联系。

(3)比较中把握“志”是“物”的归属

托物言志的难点就在于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文章之中,而这一点往往是非常含蓄的。“物”的最终情感归属点必须要落实到“志”上,这是文章的深刻处、隐晦处。教师不能贴标签,要归结到语言的分析、体会中去。比较的方法就能助我们更好地领悟,眼前的紫藤萝与曾经的紫藤萝进行比较,“我”的心情前后的对比。通过这样的研读,学生的思維层层推进,从形象化的“物”引入到了抽象化的“志”。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一切都像如今的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托物言志的手法教读目标水到渠成。

在这样的细细打磨下,教读之“法”会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在这样的思维训练中,寻求一课一得,力求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真正把握“托物言志”手法的来龙去脉,为自读课文的学习奠基。

2. 自读课要师教读之“法”

自读课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的,以学生的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教读课所得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能有效迁移的课。从教读到自读,是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

部编教材为“自读”设置了助读系统:旁批、阅读提示等。“旁批”随文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针对课文的关键处和文笔精华处以及写作技法做精要点评;或以问题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力避结论的直接呈现,强调启发性和引导性。“阅读提示”配合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课外生活延伸,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

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紧承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再次强化托物言志手法的应用。作者通过描述小桃树坎坷的一生来展现青年人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历程。在这些问题中,教师还是要体现主导性,因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继续强化单元目标,托物言志手法的再发现、再巩固。把学生的自读问题聚焦到旁批4中来:“‘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大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这个旁问紧紧承接了《紫藤萝瀑布》中所学的托物言志的手法。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深入文本去思考,需要由花及人,由小桃树到“我”去思考,才能明白“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依据来强化托物言志手法的应用。

学生通过仔细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到了一些依据,“在风雨里哆嗦”“长的很委屈”“瘦瘦儿的,黄黄儿的”“大家都笑话它”。就连见多识广的奶奶也说这种小桃树是没有出息的,而“我”不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小桃树成了“我”的“梦种”,“蓄着我的梦”。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回答非常有见地。“作者托小桃树的成长经历,言我的志,写出了作者对梦想的追求,小桃树开花,是作者在追梦中看到了希望”。如此一来,在自读课文的能力培养上要秉承教读课文中的主线,紧紧围绕,不旁骛,给学生以重锤敲击,追求每个单元的“一得”。

本单元还有一篇自读课文《外国诗二首》,同样是自读课文,本篇和《一棵小桃树》在体裁、形式上有很多不同。仔细研读单元提示,发现可以用质疑法赏析两首诗,并继续强化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导学生辨析、质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哪篇用到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这样的问题设计就是把学生对单元文章的阅读用一条主线串联了起来。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评析真正地把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起来了。通过辨析,学生应该明确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直抒胸臆,没什么具体的形象。那是否是编者的疏漏呢?请你向编者推荐一首诗或一篇文来替换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由此引导学生进入充分的课外阅读中。

3. 课外阅读延教读之法

延续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课外阅读的选择之一,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能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一举两得。针对本单元教读课文、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主线,选择课外的阅读篇章就尤其重要。

(1)补作者相关介绍来助读

贾平凹的“小桃树”是作者抒性灵、发哲理的替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联系作者的成长经历,他就像文中的“小桃树”生长在不被人发现的“角落”,“样子极猥琐”。贾平凹在《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中有这样的几段文字:

我出生在一个二十二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喜欢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地。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不被人重视,愈是躲人;恶性循环,如此而已。

懦弱阻碍了我,懦弱又帮助了我。从小我恨那些能言善辩的人,我不和他们来往。遇到一起,他愈是夸夸其谈,我愈是沉默不语;他愈是表现,我愈是隐蔽;以此抗争,但神差鬼使般,我却总是最后胜利了。

我喜欢静静地想事,默默地苦干。我庆幸从小以来的恶劣环境,而使我没有变成个小聪明。

当学生或是通过自己的查找,或是通过同伴的分享找到这些文字,他们就会发现课文中的“一棵小桃树”与作者的经历是何其的相似,小桃树承载着他的梦是多么确切。

(2)补作者同类作品来助读

贾平凹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他的其他作品,也就会或多或少透露着同样的人生气息。比如《丑石》作者用欲扬先抑的修辞手法,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它的“无用”与“丑陋”。这确实勾起了读者的好奇,难道它一点用都没有吗?其实细心观察它的作用还是存在的。比如那石头上不大不小的坑凹。干燥的时候,坑里总会积下些雨水,供鸡饮水,十五的时候在水中看月亮。直到一天一个天文学家路过发现了它,这块“丑石”终于亮出了它的真实身份——一块陨石。古往今来,凡能成就大事的人必先有一番挫折。每个人必须认清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此而不懈努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学会忍受寂寞,要有丑石的堅韧和顽强,即使受到一时的冷落也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去迎合和俯就世俗的标准。

三、由点到面,写作教学水到渠成

借助单元的阅读文本对学生进行写作上的指引,从而形成“读写结合”,这是部编教材写作版块的一大特色。教材并未将“读”与“写”进行直接融合,而是更多地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引导学生从单元阅读文本中获得“怎么写”的启示。写作能力必须要由阅读教学产生累积效应,必须是对单元内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由此找到抵达写作的最佳路径和方式,使学生的写作体验变得丰富和深入。

本单元的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都围绕了“托物言志”展开,那么写作教学的组织与训练必须要秉承这一主线。经过《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外国诗二首》的教学,学生对“托物言志”的手法已经非常熟悉了,那么接下来就是练习片段、成篇了。

写作教学前是对阅读课文教读、自读进行提炼,从单元的阅读课文中,我们明白了“托物言志”精髓:紧紧抓住“物”与“志”之间的相似点,紧紧抓住“物”的特征为“言志”服务,“言志”的前提是要先把“物”写好。教师一般水平的指导主要是起于“物”与“志”的合理联系,但仅仅止步于此,写出来的作文也会很平常。在指导学生的思维路径上主要有:物——志——作文;或者志——物——作文。

善于发现物的典型特点,找到形象化喻示“志”的“物”教学时投影几幅图片:小草、绿萝、百合、云、太阳,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选择最想托的“物”,并思考:所选的“物”哪个特征触发了你的情思?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最后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个片段。在此基础上展示、交流,最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成篇。

部编教材的编排体系是阅读(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写作并行推进的链条结构,围绕单元教学核心目标,形成辐射型的主线结构,以阅读教学为输入途径,以阅读活动为载体,以写作为输出,将单元教学主线逐步向纵深推进,以期训练学生的言语和思维两大方面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春文.课程视野下的单元统整[J].语文教学通讯,2017(11B).

[2] 王 涧.单元组合的逻辑与学习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7(12B).

[3] 胡家曙.托物言志类作文的优化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5(4).

[4] 梁 茜.引《紫藤萝瀑布》综述:从“读文”到“论世”[J].中学语文教学,2014(9).

(作者单位:①浙江省浙江师范大学附属秀洲实验学校 314031;②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中学 314000)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英语课外阅读不同阶段的方法与措施探究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构建“课内外一体化”阅读模式初探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跟踪导练(五)(5)
线谈高中英语课外阅读
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