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雪花膏到小雀幸

2018-10-30陈冰

新民周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百雀宫灯蛤蜊

陈冰

百雀羚、蛤蜊油、雅霜……在70后的记忆里,这些占据着大人梳妆台的铁皮盒和白瓷瓶,总是散发出温暖的香香的味道。在那个几乎没有什么护肤品好选择的年代,这种单调跟忠诚成为我们温暖而经典的记忆。

及至80年代中后期,妈妈桌子上的护肤品开始多了起来,甚至还出现了不少化妆品——粉底液、口红、香水,趁着妈妈不在家,在自己的脸颊、额头、下巴上涂涂抹抹这些香味浓郁的白色红色膏体,好像自己也变成了传说中的公主……其实这个时期,小孩子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护肤品——郁美净、美加净、孩儿面(蘑菇造型实在太经典)。还记得只要在冬天,孩子们脸上几乎全是孩儿面的浓郁软香,即使后来被德国汉高收购,也不妨碍它登上那些年我们一起用过的经典护肤品榜单。

到了90年代,从大宝天天见,到小护士,再到安安洗面奶、玉兰油、露得清、ZA,国人的脸上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欧莱雅、雅芳、雅诗兰黛等国外品牌。其实不光是护肤品,以海飞丝、飘柔为代表的洗发膏,以舒肤佳、多芬为代表的沐浴乳,以汰渍、威猛为代表的家居清洁用品……无数高品质的洋货涌入我们的生活,让人们意识到,打扮得整洁与美丽并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在洋货风光了20年、占据了国内化妆品半壁江山之后,时光的巨轮来到了互联网时代。垂垂老矣的国产老品牌,蓄势待发的国内小众新品牌,纷纷搭上了互联网营销的快车道,与洋品牌一较高下。在这个坐在家里买遍全球的时代,90后、00后的年轻人已经不会在意涂抹在自己脸上的是国产品牌还是法国品牌,他们更关心产品的质量和效果,更在意这些能给他们带来多少面貌上的美丽和精神上的自信。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发展史不但是一部中国经济发展史的缩影,更是我们民族的心灵历经沧桑洗礼之后的蜕变。

“百雀羚”们的香艳

建国前后几十年间,国人使用最多的两类化妆品,就是用来润肤的“香脂”和“雪花膏”。其中百雀羚的香脂是当时东南亚很多名媛贵族的首选品牌,而雪花膏的知名品牌则包括友谊、红梅、雅霜等等。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雅霜”就已经成为风靡一时的护肤品,上海的街头随处可见它的广告。那时候的雅霜算得上是奢侈品了,一些精打细算的女星,甚至会把用完的雅霜瓶子留到第二年的冬天,到百货公司去买零售的雪花膏,这样就有了雅霜长用不竭的感觉。

70年代中期,我妈结婚的时候,一角八分钱一盒的友谊牌雪花膏曾是她的嫁妆之一。“上海货,光洁的白瓷瓶配上果绿色的铁盖子,瓶身中央还有一个小小的拱形凹槽,上面贴着烫金商标。等雪花膏用完了,瓶子是舍不得扔掉的,等到第二年秋冬来临的时候,就拿着那个瓶子去供销社买一角或两角钱的雪花膏装进去,还可以继续用。”看来在精打细算地美丽这件事情上,无论什么时代的女人都是一样的。

妈妈说她印象深刻的还有铁盒装的百雀羚雪花膏。扁扁的深蓝色铁皮圆盒上绘满五彩的鸟,里面是银白色铝箔纸盖着的白色膏体,不用凑近就可以闻到一股浓厚的甜香。它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散发着那种浓郁得有些霸道的气息——即便只涂抹指甲蓋那么大一点,香气也依旧那么丰腴,那么野蛮,那么欲罢不能,一旦散发开来,更是一发不可收。

或许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并始终惦念着百雀羚的好处。作为几十年前唯一的护肤品,那种简单的、俗气的廉价香脂,注定了它不可能像今天的爽肤水、精华素那样气味优雅。但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那只小圆铁盒却装满了我们所能想象出的美。它不但让我们第一次有了美容护肤的概念,还让我们在看到别人把百雀羚涂上脸颊时,懂得了什么叫香艳,什么叫闻香识美人。

相对于这些高档产品,手牌蛤蜊油则是当年最大众化的润肤用品,几乎街上所有的百货店杂货铺都出售蛤蜊油,只要几分钱,就可以缓解手脚皲裂。包装也是别出心栽,在海产蛤蜊洁白光滑的废壳上涂蜡,里面装上浓厚的油脂。现在除了一些古物店,基本上都不会再卖蛤蜊油这种老物件了。

70后的记忆图书馆

我国现代化化妆品厂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是在香港建厂的广生行,1905年生产“双妹牌”花露水、雪花膏,比1895年问世的“旁氏”雪花膏只晚10年。但由于当时的政治局势一直不稳定,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国只有少数大城市有化妆品生产,且数量少、档次低、质量次。解放后,化妆品工业在轻工业部领导下,才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普遍提高,对香和美的认识也在改变。在这一时期,“美加净”成了70后一代的集体记忆,而其生产厂家正是由上海“广生行”改造而来的“上海家化”。

其实,上海一直是日化行业的排头兵。除了有上海家化旗下众多品牌,还有其他的日化工厂生产过许多知名的化妆品。比方说,“霞飞”也曾是70后爱美女士非常钟爱的化妆品,在人们的美白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样出名的,还有原上海日化二厂生产的“咏梅奶液”和“宫灯杏仁蜜”。

咏梅奶液的液体是粉红色的,圣诞树造型的瓶身加炒鸡蛋色的瓶盖,组合比较夸张,不过倒是和刚改革开放时人们对于鲜艳色彩的急需比较契合。香味很浓很冲,不过有红梅花的清香,比起雅霜,味道还是清雅多了。很诧异,直到今天,它居然还保持着30年前的容貌——没错,还是那样的包装,而且售价也仿佛停留在30年前,也就三四块钱一瓶,100克。

宫灯杏仁蜜有一对红灯笼的经典图标,当年是很热销的化妆品。上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宫灯”牌被戴上“封资修”的“头衔”,遭勒令停产停售。工厂为此不得不把“宫灯”改为“红灯”。但是消费者拒绝“红灯”,他们千方百计地找到工厂,要求购买宫灯杏仁蜜。

1982年,春天来了。原上海日化二厂重启“宫灯”牌,并重新在国家商标总局进行了注册,从此宫灯牌杏仁蜜又成为了妈妈们的最爱。只不过在日后洋货的冲击下,它也慢慢活成了记忆中的品牌。

除了上海货,70、80年代还有来自闽南的“片仔癀珍珠膏”和来自天津的“万紫千红润肤脂”“郁美净”。片仔癀因为具有“消炎杀菌、活血化瘀、祛毒除疤”的奇效,被誉为“佑颜神药”,甚至一度远销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地。

猜你喜欢

百雀宫灯蛤蜊
《挖蛤蜊》
踩蛤蜊
长信宫灯
一盏灯的绚烂
长信宫灯:光影婆娑中的汉代智慧
“百雀羚”包装设计的形制演变
Креатив
教你两招,让蛤蜊吐沙又快又彻底
百雀羚续写不老传奇
纸制宫灯高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