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选穴用经特点与规律分析*

2018-10-30婷,杨硕,莫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年6期
关键词:选穴任脉经脉

何 婷,杨 硕,莫 倩

(贵阳中医学院 贵阳 550001)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是一种排除尿路感染或其他明确的病理改变,以尿急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的症状,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1]。OAB患者常因尿急、尿频、尿失禁等症状而严重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2]。目前,现代医学对于OAB的治疗首选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3],行为治疗主要有健康宣教、膀胱训练、盆底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等。但因其不良反应或并发症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运用受限[4]。

近年来,众多研究逐渐尝试将中医药用于OAB的治疗和辅助治疗[4],其中,针灸凭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业内广泛关注[5,6]。目前针灸临床研究显示针灸在改善OAB患者的排尿次数/尿急次数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7],故本研究通过收集中英文数据库中近10年针灸治疗OAB的临床研究文献,对其针灸处方中的选穴用经进行整理分析,以提炼总结其特点与规律,为针灸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与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方法与范围

检索方法为计算机检索。检索数据库为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VIP)、万方资源数据库(Wanfang Data,WF)、PubMed。检索时间范围为2007年01月01日-2018年05月18日。

1.1.1 定义疾病的限定词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膀胱过度活动(overactive bladder)。

1.1.2 定义干预方法的限定词

针刺(acupuncture);针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艾灸(moxibustion);温针灸(warming needle moxibustion);电针(electroacupuncture)。

1.2 文献纳入标准

文献研究对象均为符合OAB诊断标准的患者;文献试验设计方法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病例观察;文献干预措施为针灸治疗且治疗组为针灸组;文献必须是可下载全文的文献。

1.3 文献排除标准

排除针灸配合中药或(和)西药文献、针灸配合护理、运动疗法文献、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拔罐、穴位埋线、穴位注射文献及其他中医药疗法文献;排除未明确描述针灸处方的文献;排除重复文献;排除机理研究、动物实验、个案报道、经验总结、文献综述。

1.4 数据统计

由一人对筛选、纳入的文献进行整理,将数据录入到Microsoft Excel 2007电子表格保存,录入内容包括文章名、第一作者、年代、腧穴名称等,由另一人对录入的数据再次复核,设计资料提取表,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腧穴的频次、归经、分布等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通过电子检索,共检索针灸治疗OAB文献331篇。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及全文,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最终共纳入18篇[7-24]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其中中文文献15篇,外文文献3篇。

2.2 OAB针灸处方的选穴情况

在纳入的18篇文献中,仅有1篇文献[15]明确区分了主穴及配穴,故本文在总结针灸处方的选穴情况时未区分主穴及配穴,凡文献中涉及的腧穴均纳入统计。在纳入的18篇文献中,针灸治疗OAB临床文献的选穴共涉及36个穴位,腧穴总频次为109次。表1为使用频次排名在前20位的腧穴及其归经、分布情况,其中排名居前4位的腧穴依次为:中极(8.3%)、次髎(8.3%)、关元(8.3%)、三阴交(8.3%),4穴使用频次共占33.2%。

表1 针灸治疗OAB使用频次排名前20位的腧穴

2.3 OAB针灸处方的经脉归属

针灸治疗OAB临床文献的针灸处方涉及9条经,总频次109次。十四经中除了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及足少阳胆经以外,余经脉均有涉及。按照经脉选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37次,任脉34次,足太阴脾经14次,足阳明胃经8次,督脉6次,足少阴肾经5次,足厥阴肝经3次,手太阴肺经1次,手阳明大肠经1次。详见表2。

2.4 OAB针灸处方的选穴部位

从选穴部位来看,针灸治疗OAB的选穴部位涉及头面部、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及四肢,多集中在腹部和腰骶部。按照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腹部38次,腰骶部35次,四肢28次,头面部6次,会阴部2次。详见表3。

2.5 OAB针灸处方中的特定穴

图1 针灸治疗OAB使用频次排名前20位的腧穴

表2 针灸治疗OAB临床文献经脉归属情况

图2 针灸治疗OAB临床文献经脉归属情况

表3 针灸治疗OAB临床文献选穴部位

图3 针灸治疗OAB临床文献选穴部位

针灸治疗OAB临床文献的特定穴出现的总频次为90次,按照特定穴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交会穴27次,募穴20次,背俞穴11次,原穴10次,合穴9次,下合穴5次,输穴3次,八会穴、络穴、经穴、郄穴、八脉交会穴各1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穴位总频次与特定穴总频次的计算方式不一样,对于特定穴来讲,若同一个穴位既是交会穴,又是募穴,如中极,则将特定穴的出现频次记为2次。所以特定穴的总频次加上非特定穴的总频次大于全部穴位的总频次。在本研究中,穴位使用总频次为109次,非特定穴使用总频次为46次,特定穴使用总频次为90次。由此可见,针灸治疗OAB的选穴十分丰富,特定穴和非特定穴均有涉及,以特定穴为主,特定穴中又以交会穴、募穴、背俞穴为主。详见表4。

2.6 OAB针灸处方中腧穴数量

图4 针灸治疗OAB临床文献特定穴频次情况

表5 针灸治疗OAB临床文献处方用穴数量

对18篇文献中的针灸处方进行分析表明,处方中腧穴数量最少者为1穴,最多者为10穴。8-10个腧穴组成的处方最多,文献频次为10次,占55.6%。详见表5。

3 讨论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现代病名,属于中医学中“淋证”、“遗溺”等范畴。历代医家多从肾虚为本,湿热为标的角度辨证分析,认为本病病位在膀胱,病机以膀胱气化不利为主,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异常关系密切[25,26]。本病病因可分为外感与内伤。外感者因于寒、湿、热邪,内伤者因于七情、饮食劳倦导致气郁、血瘀、气虚、阳虚、阴虚,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异常,膀胱失约,而见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针灸自古以来就是治疗排尿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27,28],正如《灵枢》云“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于骶上以长针”。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报道显示针灸可抑制膀胱过度活动[29-31],减轻OAB患者的临床症状,文献中针灸对该病的诊疗亦有较多表述,笔者通过分析针灸治疗OAB的临床文献时发现,针灸治疗该病时用穴繁杂、常与其他疗法合用难以判断针灸疗效,且不同的研究者选取的主穴及处方数量不同,从而降低了临床应用时借鉴与参考的价值。笔者对近10年针灸治疗OAB的临床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从18篇OAB的针灸临床文献中,归纳针灸治疗本病的选穴组方规律,以便为针灸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3.1 常用腧穴及经脉归属

针灸治疗OAB的处方中使用频次排名居前4位的腧穴依次为:中极、次髎、关元、三阴交。中极属任脉腧穴,为膀胱经募穴,具有补肾气,利膀胱之功效,关元属任脉腧穴,为小肠经募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所,二者均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均位于下腹部,位置接近膀胱,能温补下元,鼓舞膀胱气化。次髎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有调下焦,强腰膝之效,针刺该穴能激发膀胱经气,促进膀胱气化,调节膀胱开阖;且该穴位于骶部,其下有第二骶神经通过,针刺该穴能影响支配膀胱传入神经的放电频率从而对排尿中枢产生影响[32-34]。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位属足太阴脾经,针刺三阴交可以健脾胃、补肝肾、调经脉、和气血,而达到缓解尿频尿急的目的。诸穴相配能达到补益肾气、固摄尿液之功,通利膀胱、化气行水之效,从而充分改善患者尿频、尿急等症。

从经脉归属看,使用频次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入循膂”,任脉“起于胞中……循腹里”,二者循行分别经过腰骶部、腹部,均接近膀胱,常用腧穴中次髎属足太阳膀胱经,中极、关元属任脉,针刺诸穴时要求使针感传至膀胱,要求针刺产生“气至病所”的效应,从而达到“气至病所而有效”,正如《灵枢》中所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体现了传统针灸理论“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特点。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本病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异常关系密切,选用本经腧穴可促进膀胱气化,调节膀胱开阖,体现了针灸“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

3.2 常用腧穴的分布

总结发现针灸治疗OAB的腧穴多分布在腹部和腰骶部,涉及头面部、会阴部及四肢。本病以尿急、尿频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腹部的膀胱,根据传统经络理论,“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按“近部取穴”原则,故取下腹部腧穴治疗本病。再结合现代解剖学及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35-38],认为膀胱外周传入神经受损及肌肉异常使逼尿肌过度活动是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针刺与之相应的神经节段腧穴能有效抑制逼尿肌的过度活动,从而缓解患者尿急、尿频的症状,故取腰骶部腧穴治疗本病。由此可见,针灸治疗本病,取穴时除了采取传统的中医取穴思路,结合本病的病因病机,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出发,以局部取穴为主,配伍头面部或肢体远端腧穴共同调节膀胱开阖以外,还结合了现代医学对OAB的认识,局部以腹部及腰骶部腧穴为主,体现了针灸治疗本病重视病位,中西结合的特点。

3.3 特定穴应用

针灸治疗OAB常用腧穴中特定穴的使用频次为90次,其中以交会穴为最多,募穴次之,其后为背俞穴。交会穴是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不但能治本经病,还能兼治所交经脉的病症,扩大了腧穴的临床主治范围[39]。中极、关元是任脉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治疗任脉病症,又可治疗足三阴经的病症;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又与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相交会,故既能治疗脾经病,又能治肝、肾两经疾病。本病病位虽在膀胱,为任脉所行之处,但与肺、脾、肾关系密切,故选取中极、关元、三阴交三个交会穴治疗本病。腑病多实,募穴擅治六腑病;脏病多虚,背俞穴擅治五脏病[40]。本病病机以膀胱气化不利为主,与肺、脾、肾、小肠、三焦等脏腑功能异常关系密切,肺失肃降,脾胃运化失常,肾阳不温,肝失疏泄,三焦气化失常等都会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故在治疗上以八会穴、募穴、背俞穴为主,辅以其他特定穴以达脏腑同治的目的,这是本病的治疗中特定穴应用方面的重要特点。

3.4 处方用穴数量

针灸处方,是指用针灸治疗疾病时,针对某一病症选配几个腧穴组合而成的用穴方案。本研究统计显示,针灸治疗OAB的处方组成以8~10个腧穴最多,占55.6%;说明现代医家在选穴处方时,充分考虑到本病的病因病机涉及多个脏腑的复杂性及多样性。

3.5 小结

现代医家治疗OAB时,以传统经络理论、脏腑理论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及现代医学对本病病理机制的认识为重要依据,以辨病取穴、循经取穴为主,采用局部取穴、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其选穴及处方注重病位、病机等疾病自身的特点,选穴以中极、次髎、关元、三阴交为主,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为主,特定穴以交会穴、募穴、背俞穴为主,选穴部位主要在腹部及腰骶部,选取8~10穴组成针灸处方,从而虚实兼顾,脏腑同治,以应对OAB病因病机复杂、临床症状多样的特点。

猜你喜欢

选穴任脉经脉
任脉释名浅析*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选穴规律分析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