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3例
2018-10-30樊亚崑陶斯琪
★ 樊亚崑 陶斯琪
(1.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南昌 330029;2.南昌市洪都中医院 南昌 330038)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心内科疾病中属于临床常见病证,易引发患者出现胸部不适和胸痛等临床表现。由于老年患者是此病证的主要发病人群,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身体机能出现衰退,若临床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虽然短期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时间应用则易出现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降低。笔者采用血府逐瘀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良好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依照数字单双号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52~84岁,平均年龄(70.4±2.6)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2.6±1.3)年。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51~83岁,平均年龄(69.5±2.5)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2.5±1.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中的相关内容制订。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考“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2]中的胸痹之心血瘀阻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
1.2.3 纳入与排除标准[3](1)纳入标准: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无药物禁忌症;年龄不低于50岁;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精神障碍症状者;伴有严重心肾等脏器疾病者;伴高血压、心房颤动者;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肺功能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1)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190),每隔12h皮下注射5000IU,连续使用1~2周。(2)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40039),40mg/d。(3)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100~300mg,饭前服用,qd。(4)硝苯地平片(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0511),30mg/d,1次/d。(5)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5391),12.5mg~50mg/次,2次/d。2周为一疗程,1疗程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瘀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1)血府逐瘀汤口服。处方:当归20g,牛膝10g,生地15g,桔梗8g,桃仁10g,柴胡8g,红花10g,赤芍10g,川芎15g,枳壳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早晚温服。(2)中药穴位贴敷。取没药、青皮、冰片、苏合香、细辛及丹参等,按3∶2∶1∶2∶2∶3的比例共研成细末,加入适量蜂蜜调和并制成黄豆大小丸状,使用风湿止痛膏贴为贴敷材料,分别贴敷于膈俞(双)、心俞(双)、膻中和内关(双)等穴位,1次/日,每日贴敷时间不超过8 h。14 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两组均嘱咐患者注意保暖、食勿过饱、低盐清淡饮食和调摄情志。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的相关标准拟订。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下降51%~80%,心电图ST段改善;无效:均不满足上述标准者。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1)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分钟输出量(CO)等;(2)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见表1。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02%,对照组为74.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43)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2.2 两组心脏功能指标的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SV、LVEF、CI和CO等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V、LVEF、CI和CO等心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V、LVEF、CI和CO等心功能指标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心脏功能指标比较
注:SV:每搏输出量;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CI:心脏指数;CO:每分钟输出量。
2.3 两组疼痛评分、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的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等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疼痛评分、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指标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疼痛评分/分治疗前2.29±0.52.31±0.30.2250.823治疗后0.72±0.211.71±0.3615.5760.001 T值18.9848.396—— P值0.0010.001——持续时间/h治疗前3.1±1.13.6±1.31.9250.057治疗后0.66±0.192.12±0.4021.6190.001 T值14.3337.135—— P值0.0010.001——发作次数治疗前3.1±1.33.2±1.50.3180.751治疗后1.66±1.412.46±1.642.4260.017 T值4.9242.118—— P值0.0010.037——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临床常见的多发病证,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胸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位在心[5-6],其病机以气血壅滞胸中,心脉闭阻,“不通则痛”为主,故行气止痛和活血化瘀为治疗胸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措施。血府逐瘀汤中的川芎、红花、桃仁、赤芍等活血祛瘀止痛;当归、生地等益阴养血;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柴胡升达清阳,疏肝解郁;桔梗与枳壳宽胸行气,一升一降;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行气以止痛、养血以生新、活血以祛瘀,是目前治疗胸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首选方。有研究报道显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血府逐瘀汤治疗,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8-9]。穴位贴敷是在患者相应穴位敷贴药物,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并到达脏腑经气失调的部位,使药物“归经”的功效得以实现,从而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10-11]。穴位贴敷配方中的没药、青皮、冰片、苏合香、细辛及丹参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可以增加局部血流量,有气血同治之效。膈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八会穴之血会,有养血和营、理气宽胸、活血通脉等作用;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有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作用;膻中穴有募集心包经气血之功效;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功能。血府逐瘀汤口服配合穴位敷贴内外合治,不仅能起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而且具有理气、宽胸、通脉的功效。
本研究采用血府逐瘀汤口服配合穴位贴敷等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2%。心脏指数、搏出量、射血分数、每分钟输出量等均是判断心力衰竭、心绞痛的重要指标。搏出量与心舒末期容积之比称为射血分数,安静时约为50%~60%,心肌收缩力越强,搏出量越多,射血分数越大。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的SV、LVEF和CO均高于对照组,CI低于对照组,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等心绞痛积分也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血府逐瘀汤配合穴位贴敷能有效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血府逐瘀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加快患者的恢复进程,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