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性追问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2018-10-30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高级中学514011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高级中学 (514011)
李浩然
1.生成性追问
课堂提问可分为“预设性提问”和“生成性追问”两种主要方式.在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直指目标达成的提问,称之为“预设性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面对预设性提问,回答出现问题时,或完成了预设性提问后,教师为揭示数学本质而进行的进一步提问称之为“生成性追问”.生成性追问是对预设性提问的补充、深入、拓展或修正.
2.生成性追问的价值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高质量的提问又离不开生成性追问,教师有效的生成性追问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拓展其数学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也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而生成性追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数学是培养思维的学科,在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追问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3.在生成性追问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3.1 于思维肤浅处追问,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不能深入理解概念实质,对定理、公式生搬硬套,不能够透过表象认识问题的本质.教师要在学生数学思维肤浅处进行深层次的生成性追问,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本质.
由于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且第一次接触该题型,不少学生采用如下解法: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这种解法的真实想法.
学生这样理解是被基本不等式的表象所迷惑,该如何反驳学生认为很合理的解法?若只是说这不符合“一正二定三相等”中的“积为定值”,学生必定口服心不服,且以后再遇此题型时可能重蹈覆辙,于是笔者进行了深层次的生成性追问.
追问3:由此,我们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学生4:求和式的最小值,当前后两个代数式相等时,和式不一定能取得最小值.
……
数学学习的关键是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由于受到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往往只能掌握知识的表象,此时教师应通过生成性追问,给思维处于浅层者以引导,促其追根溯源.
3.2 于思维狭隘处追问,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常常表现出思维处于某种封闭状态,不能捕捉有效信息,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此时,教师应针对学生数学思维的狭隘性及时展开生成性追问,启发学生广泛地对比、联想,促使学生探究问题,做到一题多解或一法多用.
由于已知的三个元素分散在不同的三角形中,学生无法直接解三角形,从而思维陷入僵局,此时笔者实施了如下追问.
追问1:如何利用分散在不同三角形中的元素?
学生1:集中到同一个三角形中.
追问2:如何才能将分散在不同三角形中的元素集中到同一个三角形中?
经过小组讨论后,一位小组代表说出了探究结果.
图1
学生2:我们是通过作辅助线来完成的,过点D作DE∥AC,交AB于点E,则
追问3:很好!欲求一个未知量,除了以上所用的正向求解外,还可怎样求解?请确定一个求解方案.
学生3:可以用设出边长,列方程组的方法.设BD=m,CD=2m,AB=n,在ΔABC中,由余弦定理可以得出关于m、n的一个方程,在ΔADB、ΔADC中,由cos∠ADB+cos∠ADC=0及余弦定理可以得出关于m、n的另一个方程,联立两个方程就可以求出m、n.(过程略).
为了拓宽学生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笔者略带提示地继续追问:我们再看看已知条件,想想能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漂亮!用向量法巧妙地将已知和未知融合在一个向量关系式中.
当学生面对数学问题不能展开思考,思维陷入障碍时,教师应通过生成性追问,给思维不畅者以疏导,令其打开思路.
3.3 于思维盲从处追问,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表现出对教师与教材的盲从、对他人结论的轻信,不善于独立思考,不敢质疑.教师要恰当利用生成性追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分析,辨别正误,对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优劣比较,提出批判性、发展性的意见.
B.周期为π的非奇非偶函数
C.周期为π的偶函数
因为函数式的化简简单,所以笔者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直接说出“答案”:因为f(x)=|sin2x|,所以选A.
“嗯”,不少学生表示同意.(与笔者预设相符,不少学生会盲从于老师的结论)
学生异口同声道:对,应该选D!
师:对,要考虑到定义域对函数奇偶性的影响.
学生2:老师,不对哦,还有点问题.(其他同学惊愕地看了看他)
笔者也故作惊愕地问:还有问题?
图2
笔者追问:非常好!利用图像发现了细节上的问题,那周期是什么?
师:定义域不仅会影响到函数的奇偶性,还会影响到函数的周期性.
怀疑是批判思维的开始,挑战就从挑战老师开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特意“犯错”,再通过生成性追问,让学生质疑、批判、独立思考,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3.4 于思维定势处追问,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思路宽,处理问题快速;有的学生却受思维定势影响,思路很窄,处理问题效率不高.此时,教师要善于实施生成性追问,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快思维,快转换,快推理,快速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
师:说说你的思路.
学生1:设出直线的方程,代入抛物线方程,求出点A、B的坐标,再求出|AF|,|BF|.
与笔者预设相符,学生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采用这种运算繁杂的常规思路.于是,笔者展开了如下生成性追问.
学生2:参数方程,直线的参数方程!
追问2:很好!如何求|AF|、|BF|?
学生3:就是求直线参数方程中的|t1|,|t2|.
师:非常好!请各位同学独立完成.
很快学生有了如下结果:
追问3:AB为抛物线的焦点弦,能否利用抛物线的定义,采用纯几何法来解决?
追问4:解决哪类问题时通常将长度和角度、已知和未知融合在一起来考虑的?
学生4:解三角形的问题.
追问5:目前图中没有三角形,怎么办?
学生5: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
师:回答得很好!尝试一下,看能否解决.
小组合作探究出结果后,笔者通过投影仪将较好的几种解法展示出来供学生横向比较,其中简捷解法之一如下:
图3
如图3,过点B作AC的垂线交AC于点H,设|AF|=m,|BF|=n,由抛物线的定义可得|CH|=|BD|=n,
|AH|=m-n,在RtΔBHA中,∵∠HAB=60′,∴|AB|=2|AH|=2(m-n),又
很多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缺少应变能力,使得解题过程繁琐.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生成性追问,引导学生分析己知条件和目标,运用己有经验灵活思维,及时调整原有方案,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由此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结语
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是关注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长度,尽可能让学生形成有效思维,生成性追问就是让学生形成有效思维的方法之一,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课堂中最具灵性的师生互动方式.
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会受到限制,会遇到阻碍,会陷入误区,使探究无法顺利地推进,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这种引领艺术之一就是生成性追问.通过适时、恰当、有度的生成性追问,帮助学生扭转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有根据地思考、批判性地思考、反省性地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