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武术审美文化中的意象系统

2018-10-29孙刚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审美文化中国武术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方法,探讨中国武术审美文化中的意象系统。研究认为,武术审美文化中的意象系统不单纯指武术技艺的形式演绎,更深刻的是“循象而入”,渐趋于内的“为道”玄思,体现了一种主体化了的“天人合一”生命理想,其意象结构包括武术技艺层面的自然意象、身体意象和社会层面的武术人文意象。“自然意象”是主观地存在于人们意识中、传递武术审美意蕴的自然物象。“身体意象”是塑造武术技艺动作而参照的身体美的评判标准。“武术人文意象”是习武之人在社会人生价值追索中所形成的体现武术特质的人、事及其彰显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武术人物意象、武术典故意象、武术精神意象等。武术审美意象不仅体现了习武之人对自然生命的审美观照,同时彰显了在人生本真观照中的人格尊严。

关键词:中国武术;审美文化;审美意象;自然意象;身体意象;人文意象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8)02-0061-04

Abstract: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parative study are used to examine the image system of Chinese Wushu aesthetic culture. It argues that image system of Chinese Wushu aesthetic culture refers to not only Wushu skill performance, but also the "gradual penetration by image"-"Tao", one of metaphysical thoughts, which embodies a kind of subjective life ideal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 Wushu images include nature image, body image and humanity image of which the first two belong to skill level while the third one belongs to social level. "Nature image" is the natural object that can express aesthetic implication in people'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Body image" is a kind of standard of body beauty of Wushu action and shape. "Wushu humanity image" refers to Wushu humanistic spirit formed in social life by people who pursue their social and life value, mainly including Wushu character image, allusion image, spirit image. Wushu esthetic images embody people's esthetic appeal to the nature and life as well as the true reflection of life in the personality dignity.

Key words:Chinese Wushu; aesthetic culture; aesthetic image; nature image; body image; humanity image

中國武术是华夏艺苑中一枝绚丽缤纷的奇葩,承载着诗情画意的中华文化风韵,诠释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元典精神。全球化语境下,社会的泛审美化趋向俨然昭示着一种新时代的文明洗礼,武术审美已然不自觉地伴随着时代的脚步悄然来到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时人对武术新的价值追寻,成为武术高品位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彰显中华审美文化、愉悦大众心境的精神载体。“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基本内涵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演到人生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人自身、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理念。武术审美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正是基于“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观,因而,武术通过身体符号传递着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和谐与共的理念。以此为立论基础,我们对武术审美意象做出三个维度的理论假设:第一,追求与自然和谐的“自然意象”;第二,追求自身“内外兼修”的“身体意象”;第三,追求与社会和谐发展、体现武术特质的“武术人文意象”。

1 武术审美文化中的自然意象

本研究中,我们将“自然意象”界定为:主观地存在于人们意识中、传递武术审美意蕴的自然物象。自然物象来源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体现了武术审美意象中的自然生命精神和融通自然的仿生之美,透视出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美韵。许多武术拳种、术语、谚语、拳理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意象。

1.1 武术拳名中的自然意象

“自然意象”汲取了大自然中的诸多客观物象,因此,决定了武术套路拳种的多样性,决定了各种拳种不同的演练风格,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意境神韵。中国武术中独具特色的象形拳就是通过模仿大自然中的一些动物的姿势、神态,并汲取它们与其他动物打斗中的技巧、特长形成武术技法,并借以传达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创编的。薛颠认为:“象形拳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推演变化,妙及神明,内运其意,外发其象。……盖有象而外全非真象,无意之中确有真意。法曰:‘有象有意不成妙意,即象即意不可思议。[1]8”象形拳中的“意象原型”是自然界动物的形象,“象”是动物形象,“意”是动物神情。象形拳不仅要求演练者外在形态要逼真,更要求其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要“神似”,象形拳的韵味就在于“象其形,延其意,取其神”,在角度和力度的变化中,姿态万千,各得其美,各尽其势,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审美理想。另外,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臂拳等较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拳种,其名称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透视出“太极”“五行”“八卦”等具有象征宇宙自然风韵的意象系统。

1.2 武术动作、术语中的自然意象

薛颠认为:“象形者,会意也,发于外而谓之象,蕴于内而谓之意,意可蕴,亦可发,意由心出,象由性生,中庸云,诚于中,形于外,正是意象之谓也。[1]22”形意拳十二形(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骀、鹰、熊十二种动物的形态)通过效仿十二种自然界的动物神态(如虎的“威严之象”、鸟的“独立之能”、鹞的“翻身之疾”等),充分体现了自然意象之美韵。通臂拳通过揣摩猿猴等动物特长造拳取势。猿猴能舒肢展臂、伸缩弄长,故有“猿猴闪身”“猿猴入洞”等动作;老鹰能振翅扶摇,故有“大鹏展翅”“黄鹰探爪”之势。[2]

少林武术中的“虎鹤双形”动作,首先要对“虎”“鹤”等自然现象之“形”“神”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形成的“心中的虎鹤双形”就是“虎鹤意象”,展示出来的武术动作则为武术意象再造,而由此给人带来的美感则是审美效应,就具有了武术艺术的风韵。

武术动作术语很多都是依据动物之名和动物之能而命名,如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白猿献果”等,将“鹤”“鸡”“猿”等自然意象融入武术动作,以人体肢体语言透视自然意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命美韵,彰显了武术审美文化中自然意象的特殊内涵。

1.3 武术拳谚、拳理中的自然意象

武术拳谚中蕴含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拳谚“刀如猛虎力无边、剑似飞凤上下翻、枪如游龙随身转、棍似旋风打一片”中,观者看的是“刀”“剑”“枪”“棍”这些武术器械的演练,想的是“猛虎”“飞凤”“游龙”“旋风”这些“自然意象”的自然属性,二者融会贯通就体现了“物我合一”的生命美韵。又如,把长拳的高跳低落比喻为“高如鹰击长空,低似鱼翔浅底”,把太极拳的动作要求比喻为“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把形意拳的技法比喻为“起如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等都是通过特定语境下的“自然意象”使人感悟武术的审美风韵。

在古代武术技艺的相关表述中,就已经在不自觉地运用“自然意象”。《管子·七法》形容“春秋角试”时豪杰之精湛武艺“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其中的“飞鸟”“雷电”“风雨”都是一个个的“自然意象”,成为特定语境下的武术审美意象。

从武术的动作要义来看,如把长拳中的动静起落、站立转折、快缓轻重十二种姿势比喻为“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雀,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其中的“涛、岳、猿、雀、松、鸡、轮、弓、风、鹰、铁、叶”是具有生命意蕴的自然界客观物象,与之分别对应的“动、静、起、落、站、立、转、折、快、缓、轻、重”是武术动作的外在形态,这些武术动作的外在形态的意蕴是通过与之相对应的自然界客观物象来传达的。同时,由武术技击形成的武术特有的格斗意象也多依附于“自然意象”的审美表达。

2 武术审美文化中的身体意象

本研究中,我们将“身体意象”界定为:塑造武术技艺动作结构而参照的身体美的评判标准。武术是通过人体的身体运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属动态的视觉艺术符号,即由人体姿态发出讯息的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所以,作为一项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客体的人体运动,武术技术动作的展示自然脱离不开对人体自身的审美观照,这种审美评判依据则为“身体意象”,即按照身体美的尺度来塑造武术动作外形。

2.1 身体美学的审美评判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美是形式结构的比例和谐,以及变化中的统一”。比例是构成美的基本元素,体现了结构“和谐”的思想。整齐、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美规律。所以,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美是数的和谐”。梁启超在《书法指导》中称“真正的美在骨骼摆布,四平八稳,到处相称”。由此,从外形的“整齐”“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结构体现了比例“和谐”的美学思想,成为客观事物外形美的一般审美标准,从而也形成观照人体外形之美的“身体意象”。

2.2 武术动作结构体现了身体意象的审美取向

武术浩如烟海,种类繁多,表现出不同的肢体符号,但其总体原则遵循“身体意象”的普遍标准,即外形比例的“和谐”“秩序”“适宜”“匀称”“协调”等一般身体美学法则。邱丕相先生认为:“武术套路的形式美表现为齐整、参差、主次、均衡、对称、对比、呼应、比例、协调等。[3]”华拳技法讲究“五体匀称”,“五体”也称为“五骨”或“五筋”,即身体的躯干、两上肢和两下肢,华拳动作即依身体意象标准来塑造武术动作造型之美。中国书法是生命的艺术,历来讲求筋、骨、血、肉,明人丰坊在《笔诀》里说:“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骨相连而有势,骨生于指,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然大要先知笔诀,斯众美随之矣。”邱丕相先生从“均衡、阴阳、神韵”等方面,提出了书法同武术动作间同形同构和会意传神的基本点。“弓、马、仆、虚、歇、拳、掌、勾”犹如“永”字八法,即“点、横、竖、撇、撩、挑、勾、捺”[4],将武术与书法进行了形象的对比。

另外,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等都强调身体外在形态与内在意志的和谐统一,都是按照身体美的法则来塑造武术形象,都体现了一种“身体意象”的审美表达。

3 武术人文意象

武术人文意象是习武之人在社会人生价值追索中所形成的体现武术特质的人、事及其彰显的人文精神。前已论及,当原本野蛮、残酷的击打消解在武术演练中的“意象”之中,武术已经得到了“艺术化”加工,从而超越了技术层面。当武术与社会发生关联,某些武术行为无疑又站在了群体的高度升华为习武人的一种人格境界。“人格境界本身就是美学问题。”[5]

“意象”不單纯指艺术的形式演绎,更深刻的是“循象而入”,生发于外、渐趋于内的“为道”玄思,体现了一种主体化了的“天人合一”的生命理想寄予,同时也是发自人对生命本然的深切反思,是在人生本真的自觉观照中的人格尊贵升华。“中国古代美学认为,意象是一个体现了‘道的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宇宙精神,又充满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的特定美学范畴。[6]”比如,“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这一意象,其意义已然超越了“黄河”的地理学意义而升华为一种气势磅礴、生命力强大的人格境界,陟升出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本真韵致。从技术层面中的武术造型到各种武术技法的运用,从习武人对人体自身的内外兼修到对社会的人生价值追索,最终旨归是通过对自然的眷顾和社会的人文关怀激发对生命本然的始源性追索,是超越了外在之“术”而对形而上的“道”的人性探索和精神诉求,因此,武术之美即在“意象”,以“象”达“意”,才会脱离干瘪的文字和概念的束缚,而产生象外之象、韵外之韵的无穷回味,才能体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气化一元”“不二法门”等思想的深刻哲理,从而营造神妙无穷的武术意境,驻守于一种超验人格境域,反映了人格内向升华的心路历程。武术人文意象主要包括武术人物意象、武术典故意象、武术精神意象等。

3.1 武术人物意象

几千年的武术发展史,谱写了一曲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生命战歌。武术仁人志士以“铁肩担道义”的“侠义精神”寄托了忠义的爱国情怀,体现了武术人的一种社会担当、正气弘扬,折射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和人文精神。这些武林仁人志士所颂扬的武术精神经历史积淀已成为社会约定俗成的精神纽带和审美心理,因而,这些时代颂扬的武术人物也就成为了英雄人物意象,它的深层意蕴已远远超越了其自身的英雄行径,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审美感召。

比如,人们一提到关羽就想到“温酒斩华雄”的高超武艺、“过五关斩六将”的诚信、“千里走单骑”的忠勇、“华容道义释曹操”的仁义等等,因而,“关羽”被后人尊为与“文圣人”孔子相提并论的“武圣人”,成为武林中人顶膜礼拜的英雄人物,成为人们家中镇宅供奉的精神依托。“关公”自然成为传递“忠勇仁义”思想的人物意象符号。其他的如戚继光、霍元甲、黄飞鸿、李小龙等武术名人业已成为一种武术精神的代名词,成为催人奋发的“武术人物意象”。又如,古代侠士是侠义精神的缔造者,当侠士成为历代颂扬和讴歌的英雄人物时,就已经成为大众公认、社会约定俗成的英雄人物意象。众所周知的战国侠士荆轲,其不畏暴秦、正义豪迈的英雄壮举为世人动容而世代传颂,因而,后人在荆轲身上寄予了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英雄情结,荆轲则成为象征道义、英雄的人物意象。

3.2 武术典故意象

历史故事往往承载着当时的社会风尚、文化传统以及时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趋向,因而,当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成为大众耳熟能详、历代口传笔述的情感素材时,这些典型事迹就形成了文人感怀抒情的典故意象。

比如,“闻鸡起舞”这一典故使我们想到东晋祖逖拔剑习武、奋发图强、立志报国的人格精神;“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是三国演义中关于关羽的有名典故,从中使人感受到关羽的诚信为人、仁义之举的高贵人格品质,进而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典故令人们不约而同会联想到少林武僧的英勇大义、勇武精神等等,这些约定俗成的与武术人物或事件有关的历史典故成为人们抒情感怀的审美意象。

又如,“荆轲刺秦”“专诸刺吴王”的历史典故历来作为古代侠士的经典而颂扬,因而,在诗人笔下,这些典故俨然成为一种审美意象,透视出对侠者人格之美的感慨,或澎湃激昂或凄凉悲壮。[7]

3.3 武术精神意象

武术精神意象是指经社会积淀而形成的独具中华格斗术的精神特质,主要包括武术礼仪意象、武术道德意象、武术侠义意象等体现武术特质的意象系统。朱志荣认为:“人生境界中的审美意象,是主体通过自然与人生贯通的思维方式,以生命意识对人格进行评判的结果。”[8]

武术中的“抱拳礼”具有浓郁的武术专业特征。使人一看到“抱拳礼”,就自然联想到武术中人的“谦逊”“豪气”“仗义”等审美文化意象。武术中的“拜师”也闪烁着武术特有的文化意象。“拜师”是千百年来历史积淀所形成的武术界的一种师徒传承模式,内含择徒标准、拜师贴、拜师礼仪、拜师后的行为规范等等文化审美意蕴。

武术“意象训练”不仅是始终贯注“战斗意念”和“技击理念”的武术技术练习模式,而且还贯注了武德修养的人文诉求理念,是把“技击”“虚拟对手”“战斗场景”贯穿于想象之中,从而把残酷、血腥的打斗消解在“格斗意象”之中,既满足了人之野性的“本能”诉求,又呈现出“艺术化”的审美效应,是“形”之载体和“意”之彰显的统一,是“立象以尽意”思想的体现。另外,武术仁人志士身上折射出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人格境界都充分说明了“武术意象”的超越性。“仁”“义”“勇”“礼”等构成了象征武术道德本体的意象系统,陟升出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本真韵致。

“侠义精神”是武术特有的文化意象,蕴含侠者仗义任侠、重然守诺、重名守节、扶弱济贫、快意恩仇、精忠报国等崇高的人格品质。侠义既是侠者仗义任侠的豪行,更是一种精神特质。从侠客身上折射出的“侠义精神”成为人们对英雄崇拜的侠义意象。侠义意象不是某一侠者的人格境界体现,而是经历史积淀、侠者人格精神共性的民族文化抽象,是大众意识形态中的“观念侠”,承载着正义、诚信、义气、名节的精神追求,成为人们思想意识深处的最高“情义”伦理和审美理想。因而,侠义意象是一种精神意象、文化意象,传递着武术审美文化中独特的审美特质。由上,笔者勾勒了武术审美文化中的意象系统结构图(图1)。

4 结论

以“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思想为基础,武术审美文化中的意象系统既包括武术技艺层面的自然意象、身体意象,又包括社会层面的武术人文意象。象形拳、形意拳、太极拳等武术拳种、拳谚、术语、拳理中蕴含着意味隽永的“自然意象”。作为一种独特的肢体语言符号系统,武术技艺的动作展示离不开身体美学的审美评判,因而也就具有了“身体意象”的审美尺度。“武术人文意象”体现了习武之人的社会价值存在与人格境界升华,体现了对形而上的“道”的人性探索和精神诉求。它们之间既体现了武术审美意象的分层意蕴,又形成一个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的互联结构,成为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薛颠. 象形拳法真诠[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17.

[3]邱丕相. 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4.

[4]许金民,邱丕相. 武术运动员的智能训练[J].中国教练员,1993(2):2.

[5]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74.

[6]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 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240.

[7]孙刚,殷优娜.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武侠审美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4):66.

[8]朱志荣. 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8.

[9]郭瑞青.文化認同视域下武术文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6(3):6.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中国魂
中国武术帮助古巴人民应对新冠肺炎封城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武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对策研究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浅谈产品设计的审美文化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
从张艺谋电影看审美文化的当代构成
近代潮汕侨乡民居文化“生产型”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