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2018-10-29王晓军王浩赵红美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王晓军 王浩 赵红美

摘 要:探讨“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科技创新主导融合、个性需求主导融合、产业重塑主导融合以及模式创新主导融合。构建了“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的生态系统框架:基于打造体育及关联产业全面化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增值服务体系,完善“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的政策体制,健全“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生态系统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生态系统;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8)02-0027-07

Abstract:The new modes for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Internet+sports" related industries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development modes of sci-tech innovation-oriented, individual demand-oriented, industrial remodeling-oriented and mode innovation-oriented. The ecosystem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sports" related industries is constructed, i.e., based on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establishing the value-added service system, completing the related policy system and ecosystem security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guarantee system for eco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internet+sport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ecosyste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未来十年即将迎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十三五”体育产业的调整、“互联网+”策略不断的深化,“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新的风口,吸引着无数投资人和研究学者的目光。2015年底,首届“互联网+体育年会”由阿里体育、乐视体育、万达体育等国内22家体育巨头联合组建,成为致力于探讨互联网和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行业机制的“智慧协同组织”,开辟中国“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同年,国务院下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明确指出“互联网+”多项重大发展规划,互联网时代下“用户至上”“联通互动”“迭代创新”等思维方式和创新模式必将深入渗透体育及其关联产业领域,从而引起关联产业大幅度的结构调整,不仅为其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机遇,更为其融合模式带来新的变化。在国家产业创新的宏观战略布局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将面临哪些机遇?互联网如何引导体育及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及怎样构建其生态系统框架,当局者又应当如何应对?本文针对该系列问题进行全面梳理,以期为我国“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生态系统构建的可持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相关部门和人士制定体育及关联产业融合生态系统构建的发展策略提供实际指导价值。

1 “互联网+”的发展及时代特征

20世纪70年代初,首个互联网诞生于美国的国防部署领域并得到快速发展,美国逐渐成为信息化技术的领军者。1986年,北京计算机研究所搭建的中国学术网成为国内第一个互联网,次年9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此开启了国内探索互联网世界的大门[2]。在经历了90年代末互联网爆发式发展后,当前互联网的触角已遍布于各行各业,早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据统计,国内互联网用户普及率高达48.8%,手机网民数量约6亿人次,高居世界第一[3]。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程度地突破传统社会的限制,将社会经济发展带入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在国内传统产业格局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创出诸多新的商业模式。例如,互联网与餐饮业结合,诞生了大批外卖和团购网站;与金融相结合,出现了财付通、余额宝等理财产品;与交友婚姻相结合,产生了几大相亲交友网站等。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平等、网络状的社会新秩序,开创出一个最佳创业时机和经济转型发展时期。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4卷第2期2018年4月 王晓军,等 “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系统构建研究No.2 2018在此背景下,国家领导人顺应时局,高屋建瓴,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计划,旨在协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工业、第三产业等服务业深度融合,以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随后,国务院下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行动的11个重大发展规划,涵盖制造业、农业、能源以及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1]。依据指导意见,“互联网+产业”并非互联网和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具体产业进行具体结合,通过深度融合共享互联网和产业各自原有特性,产生“化学反应”,最大程度地解决传统产业的创新资源分散化和信息不对称性问题,突破传统产业在技术、组织、地域及信息交换上的限制,推动信息时代下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逐渐形成“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新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意识。通过总结归纳,“互联网+”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1)融合与共享,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实体经济进行深度融合与重新构建,交叉共享所有创新资源和信息数据;2)协同与创新,关联产业组成的子系统要素形成时间、空间及功能上的有序,表现出协同、伺服及自组织的效应,在产品、服务与盈利模式上适时调整,及时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创新成果;3)开放与变革,以云计算、大数据为首的新信息技术促使实体产业去边界化,业务市场准入条件越来越低,改变了传统业态的结构,倡导关联产业在经营理念、结构组织和商业模式上做出变革;4)联通与智能,互联网联通各行各业,极大地消除各类中介和代理机构,直接与消费者相连,洞悉最新市场信息,通过大数据收集、知识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等方式,实现产业产品及市场服务的人性化和智能化。

2 “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

体育产业包括为社会公民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活动,及与其相关活动的集合,如体育制造业、场馆服务业、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以及体育媒体业等[4],与文化、旅游、医疗、会展等诸多产业具备极强的关联性。《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体育及关联产业正面临结构转型与迈入更高层级发展的需求[5]。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国内的广泛应用,体育产业不再是孤立的产业形态[6]。“互联网+”如同工业革命中电能的作用,“互联网+体育”将其与体育传统产业结合,利用高新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促进体育关联产业深度融合,扩大体育及关联产业的延伸范畴,加速产业的全面升级步伐,最终形成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并为我国当前体育及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带来极佳机遇。

2.1 “互联网+体育”促进关联产业的协同创新

传统体育产业系统往往分工明确,“互联网+体育”通过充分利用高新信息通信技术的互联网平台,将追求各自独立发展的子系统转变为追求产业间相互促进、协同共进、互惠多赢的创新系统,促进各体育产业与关联产业协同系统内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及信息等创新要素的多向互补、配置优化和协同发展。国内外互联网巨头“联手”体育产业,在共享和互补创新资源上具备先天优势。例如,阿里巴巴在国内的竞技体育和体育媒体等领域投入资金和人力,极大提升了相关体育产业的经济带动力;IBM公司为了开发体育产业而收购SPSS、Netezza等公司,促进体育产业与科技公司创新资源的融合[7]。在移动客户端开发上“Sports Watch”成为体育产业制造商和消费者直接沟通的虚拟平台,并依据消费者信息推送匹配的价值延伸服务,刺激关联产业的发展。“互联网+体育”相对于传统体育组织形式多样化、费用廉价化、服务全面化,将涵盖体育产品开发与供应、IP或版权运营、场馆建设与服务、体育媒体、体育培训、体育医疗等一系列的体育资源进行有效链接,促进体育与新闻、教育、健康、医疗、设施建设等关联产业的齐头并进,多层次地融合体育关联产业各自具备的创新资源要素,加大各区域体育服务设施、基础建设、服务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合作,推动体育与关联产业由1.0体育产品(品牌优化)向2.0体育产业平台(流量为主),再向3.0体育产业生态链(结构协同)发展。

2.2 “互联网+体育”推动体育媒体传播的变革

随着互联网媒体在传输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流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互联网+”传媒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传统的体育传媒依靠电视转播、卫星直播等方式,时间和地点比较固定,形式尤为单一。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开始嫁接到体育产业,如乐视体育、腾讯体育等纷纷建立网站直播赛事和传播体育新闻。在竞技体育领域,“互联网+”利用信息与数据挖掘等技术将场外和场内赛况信息汇集到网络直播平台,如弹幕、球迷房间等互动方式,调动场内外的互动,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娱乐度,通过反馈体育爱好者的信息优化和升级平台服务。近年来,国内体育企业与爱好者形成80多万个网络体育社团,吸纳了包括旅游、健康、攀岩、滑雪、穿越等爱好者,通过推送信息和帖子邀集網友,交流和传播各自社团的体育资源和活动信息。据中国户外资料平台显示,目前注册会员超过150万人次,日均增加会员3 000人次,日访问量峰值为350万,同时在线会员超过5万人。网络体育社团在传播和组织体育活动方面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环节。“互联网+”的融媒时代,媒体体育(Media Sport)不仅创新了体育传媒的方式,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介入和控制体育产业,更是能够影响体育产业的发展势态[8]。

2.3 “互联网+体育”创造体育产业的个性化服务

“互联网+”时代体育产业结构由传统制造业主导的局面将成为过去式,体育制造业依然受益匪浅。“互联网+体育”将分布广泛的体育消费者聚集在虚拟的“消费者联盟”,以满足体育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大规模私人订制和个性化要求,以平衡效率和个性,这将成为体育制造业中、高端产品的核心消费方式。当前,人们热衷于从体育用品“硬件”消费转向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等服务“软件”消费,体育产业服务化转型势不可挡,“互联网+体育”彻底释放了体育服务业的巨大潜能。针对体育健身的传统服务方式,训练和反馈存在较大的脱节,“互联网+体育健身”不仅弥补了该缺陷,而且带来灵活多变、人性化的健身形式。在线培训和“一对一”服务及时纠正训练过程中的问题,各种类型的健身APP层出不穷,将体育健身市场无限细化。据统计,体育健身APP主要功能分为7大类:健身档案类576种;目标设定类508种;健身教学类434种;实时监测类416种;健身社交类203种;健身商务类12种;健身游戏类7种[9]。上述APP的设计均是针对消费者某一特定目标,APP的社区功能不仅为用户提供交流和激励的平台,更能够实现与客户的互动和获得市场最新信息,不断为用户创造出个性化的专业体育服务。在竞赛表演业、场馆服务业等细分行业,创新型体育服务产品越来越多元化,能跟上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主要是得益于“互联网+体育”巨大的数据库,依靠大数据和信息挖掘技术分析各产业消费者信息,发现潜在消费市场,制定精准的个性化数字营销方案,打造以大数据为中心的营销体系。

2.4 “互联网+体育”打造关联产业新的商业发展模式

“互联网+体育”是产业深度融合和升级的一种状态,吸纳更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推动和激活体育消费市场多元化发展,需要重新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巨头体育制造业供给侧投入开发规模化订制的“O2O”商业模式[10],将线下资源和产品放置线上,为线上体育商城打造线下体验店,形成线下多元化体验的运营模式:体育产品为核心加服务增值为辅助的综合商业模式。“互联网+体育”思维理念赋予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将体现在其商业模式上,包括产品价值延伸、核心功能、裂变模式、服务价值链与消费者目标群体等基本要素。大众体育满足公民运动社交需求,推动运动参与,侧重于服务产品的升级,在运动场景消费设计上,“互联网+体育旅游”“互联网+体育医疗”变革了传统运动的内容和形式,赋予了体育运动与服务的全新价值体验。竞技体育以提供娱乐观赏性的内容为本质产品,“互联网+体育”打造不同以往的盈利模式:观赏付费、流量变现与附加广告盈利,全程覆盖于竞技IP/版权、媒体体育、赛事运营和营销、竞技培训及场馆服务等环节的竞技体育产业链。乐视体育偏向国内体育赛事播报等领域,形成“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的创新商业思维;万达体育联手天空体育,打造“媒体体育+赛事链+文化旅游链+影视城+地产商业城”的生态圈。无论是推进体育产业赛事IP/版权的价值重组或创新运动消费场景联合,通过与关联性产业融合成集体育产品资源、赛事资源、受众资源为一体的生态系统,不断为消费者创新客户价值和客户体验,成为“互联网+体育”的内在商业逻辑。

3 “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系统构建

3.1 “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3.1.1 科技创新主导融合

国内体育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支撑与保障,“互联网+”围绕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智能化(识别和人性化)和物联网为代表的科技信息技术与体育制造服务业协同共进、跨界创新,创造了新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促进体育产业之间或体育与科技行业资源共享的合作与融合[11]。移动客户端APP、体育网络组织、线上体育活动、户外休闲活动等成为体育服务延伸的新方向,“互联网+体育”将打破原有的地域和时空限制,直接与消费者接触,为体育制造企业和服務商与消费者信息的交互提供一个扁平化、垂直化平台。现实中追求快节奏和健康生活目标下,健身APP和可穿戴设备将运动与健康、医疗及社交等紧密相连;流媒体技术和直播平台为体育爱好者提供高观赏性和娱乐性的竞技赛事和教学视频,“体娱”的劳逸结合促进相关产业延伸及增值服务的共同发展;大数据的收集和挖掘找出各体育产业系统下消费者需求变化趋向,制定精确的数字化营销策略,填补市场空缺和增加产业间关联度。体育产业服务信息化将挖掘出更多的潜在体育价值内涵,促进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体育产业的经济带动效应,印证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3.1.2 个性需求主导融合

“互联网+体育”通过传播方式的变革,以及依靠巨大的数字化平台,无处不在的体育社交媒体、移动客户端APP、体育网络组织充分激发了广大体育用户群体的个性需求,将分散的体育用户群体有效地聚集和区分,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些庞大的群体既是大众运动的中坚成员,也是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群体。新的用户群体注重于体育产品和服务延伸到旅游、医疗、健身、教育等其他关联行业,体育健身锻炼方式趋向于运动项目的多样化,运动形式的时尚化、娱乐化,运动内容的个性化、自主化。这样不可避免地促进了体育产业间的核心资源交叉和组合,以提供更多综合性的体育产品或服务,又加快了体育关联产业间异质资源在市场、营销渠道等方面的互补性。多元化个性需求促进体育运动功能性的变革,服务推动效益取代产品拉动效益,直接带动体育产业和关联服务业(交通、餐饮、酒店、旅游、文化、会展等)的发展,融合体育及关联产业线上线下的资源要素,引领体育产业发挥出应有的关联效应和耦合效应。

3.1.3 产业重塑主导融合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势不可挡,“互联网+体育”加剧了体育用品与服务业等数字化的管理和运营形式。传统体育产业的格局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节奏,80、90后体育消费的观念已发生巨大变化,体育产业结构重塑成为创新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互联网+体育”改变原有业态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缘结构,体育产业的重塑需依据互联网经济要求进行设计和开发新的体育产品与服务,极大地促进体育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形态与理念的变革;另一方面,体育产业及关联产业之间的资源要素原本存在较大的互通性,产业延伸使得传统产业的价值链延长,加速不同体育产业的价值链发展更加趋近化、一致化。体育产业内部、体育及健康医疗与文化旅游等其他关联产业在“互联网+”思维下,形成价值趋同的体育产业生态链,在不同产业共同价值目标下产生交叉联结点,推动了区域产业间的重塑,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多元化互联网型体育服务企业,产生产业规模和经济效应。以“互联网+”为快车道,以创新资源要素互通性为基础形成共同价值链的产业重塑将成为体育及关联产业融合的重要模式。

3.1.4 模式创新主导融合

“互联网+体育”带来的最大机遇便是打造体育产业新的商业发展模式。无论是体育竞技表演业、大众体育业还是传统体育产品制造业,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下,协同关联产业发展打造一个由共同价值链组成的多元化价值网式生态系统,不断创新体育消费者的价值和体验,商业模式的“顶层设计”创新成为体育产业融合的模式之一。此外,还包括体育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现代体育企业的运营模式早已不同过往,就体育项目营销推广上,不再仅仅聚焦于赛事转播,赛事结构的整合与传播更加全面化和精准化,提供服务专业化、消费社交化、运动粉丝化的长尾娱乐化媒体营销方式成为主流。同样,赛事和产品服务与用户的互动化、赛事本体的网络化、赛事载体的智能化无不加快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现代体育企业组织趋向柔性化、扁平化、网络化发展,数字化的体育制造与服务演变成新的管理模式:企业社交化、服务产品平台化、政策一体化、移动端互联化、应用端私享化的协同管理模式,快速打通体育及关联产业异质资源的互联互通局面,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3.2 “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的生态系统构建框架

产业生态系统(Industrial Ecosystem,IES)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关联产业、外部环境间相互作用下,遵循耗散结构、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多层次利用降低系统熵值,以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环境协调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取得更大整体收益,是一个具备和谐生态功能与高效经济的产业体系[12]。“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的生态系统依赖于科技创新、个性需求、产业重塑和模式创新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与体育核心产业及关联产业的创新资源跨界融合为基础,以分布式生产形态、互联网运营平台、多元化产业结构、开放式创新模式为支架,形成以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与关联产业、生态环境之间能源、物质、信息、资金等交换的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性产业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目的在于促进我国体育及关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国内体育关联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图1 “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的生态系统构建框架3.2.1 系统构成

“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的生态系统由主体系统和支持系统所构成。一方面,主体系统包含有体育及关联产业融合,如体育医疗、体育旅游、体育教育、体育地产、体育会展、体育电竞、体育文化等领域的资源开发与设计及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体育关联企业为核心企业,由关联产业融合的生产者、服务商和消费者的市场用户共同组成。无论是体育用品还是关联服务,体育及关联产业的生产者成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创造者和发起人;服务商则是体育关联产业创造产品及服务过渡到相关消费者的中间环节,是了解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渠道;而消费者是推动体育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收入和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体育关联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主体系统中核心企业形成的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存在大量的能源物质循环流(投入与产出),价值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资金流(资金循环)和信息流(信息沟通),成为“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生态系统繁荣兴旺、充满活力的基础。另一方面,支持系统是整个产业融合生态系统循环运作的保证,涵盖了自然、社会与经济领域,如体育及关联产业的资源分布、区位以及支持产业等基础建设情况等,具体包括有利于促进体育及关联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宏观政策、产业制度;支持产业联合发展的专业化复合型服务人才;“互联网+”相关的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感知等技术性研发机构;配合、辅助关联性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系统支持;产业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健康生活环境下个性化市场需求等。

3.2.2 系统层次

依据产业生态系统理论,从产业集群的辐射范畴分析,“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将划分为三个层次:内生系统、外生系统、共生系统。内生系统主要是指由体育核心产业,如“互联网+”价值重组的上游赛事IP开发,中游体育媒体、中介服务的营销平台,下游体育娱乐的消费体验场景所形成互补的循环产业链,直接囊括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体育媒体业、场馆运营业、体育培训业、中介服务业、体育博彩业、体育制造业等。外生系统则是由体育关联产业所组成,涵盖医疗业、旅游业、文化业、教育业、电竞业、会展业等,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下,将各自不相关联的行业与体育产业深度结合,形成以体育产业为中心、关联产业为支撑,彼此协同、融合发展的开放产业网。共生系统主要是指在支持系统下,体育及关联产业网中的生产商、服务商、消费者、政府与其他组织在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内,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平衡,时刻进行相关能源、物质、信息、资金等创新资源的交换和循环,形成“互联网+体育”新的网链产业结构的生态平衡体系。基于三个层次设计下的“互联网+体育”生态系统框架,通过各层次系统在功能和结构上相辅相成,尽可能实现体育及关联产业融合的生态系统由内到外、从低到高层次的产业循环发展。这样,在“互联网+体育”环境下通过不同层次资源和产业的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一个“新政策环境、新技术应用、新赛事体系、新场馆营建、新媒体营销、新用户社群、新融资平台、新体育公司”的产业融合生态系统,促进我国体育及关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 “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生態系统构建的发展策略

4.1 打造体育及关联产业全面化信息服务平台

体育及关联产业覆盖人们健康生活的各个领域,基于大数据、大健康、物联网和轻社交等信息技术的革新,颠覆了体育传统产业在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缘上的结构,倒逼企业进行组织模式变革,推进关联产业在竞争中趋向联盟和融合,实现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紧密结合的“软硬”一体化,各类产业中介机构或衔接环节、代理服务商面临直接挑战,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能够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提供各类服务信息的综合性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不仅包含体育及关联产业在互联网下形成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相关者,挖掘和分析新时代下消费群体的特性,还能利用高新技术在竞技、休闲体育产业的产品选材、训练、技术跟踪等方面反哺体育产业,在媒体体育传播领域提供更强互动性、更优体验感的体育服务及关联产业整合营销平台。鼓励大型互联网体育公司打造全面化服务平台,如万达体育、乐视体育所构建的涵盖赛事活动、休闲健身、旅游、购物、博彩、培训、交友等互动互联、社交体验的具备支付等多功能网络平台,以及构建在线聊天、贴吧、论坛等辅助性网络社区,以提供体育关联产业不同领域综合信息服务,开展相应电子商务活动扩展“互联网+体育”延伸价值。应整合各体育巨头公司的服务信息子平台,以国家产业结构的良性循环发展为目的,打造区域性、国家级的体育产业融合信息化服务平台。未来体育产品将更多地转化为体育服务,全面化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连接关联产业的基层数据,将为高效体育服务提供有效的保障。

4.2 建立“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增值服务体系

增值服务成为当前服务型社会降低企业成本、维持客户关系、促进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方式之一。体育及关联产业的增值服务依托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平台,在资源、人才、金融及市场等方面为企业提供集约化服务,通过积极地扩大关联产业链的长度和其延伸价值,提高合作行业的收益,演化成更为庞大的产业集群。在体育旅游、体育娱乐、体育教育培训服务等主流领域,通过开辟形式多样化的创新服务产品,丰富和扩展其增值服务内容[13]。提倡互联网体育企业面向体育迷探索和开发高端价值服务产品,推出不同形式超级影视会员服务,覆盖所有终端屏幕(VR、影院大屏、超级手机、移动端等);体育品牌产品提供多形式的线上线下培训、健康指导系列的增值服务,在营收上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不仅涉及到产品的营销和管理,更是体现其品牌文化推广与被认可程度;体育综艺中体育游戏成为全民追捧和模仿对象,体育娱乐的增值服务被充分地挖掘,开创形式各样的体育真人秀节目,带动关联产业的协同和融合发展。通过充分利用数据挖掘、云端技术,分析新环境体育消费者群体的心理与生理需求,不断深化和扩展体育及其他关联产业的增值服务类别,建立一套在赛事IP运营、智慧场馆服务、智能体育APP、互动体育消费、体育娱乐、体育社交等各环节包含影视、旅游、娱乐、消费等价值延伸的多层次增值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互联网环境下体育消费者群体的价值主张和个性化需求。

4.3 完善“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的政策体制

“互联网+体育”生态系统构建涉及到体育关联产业的诸多方面,从国家战略角度布局体育产业融合顶层设计,推行体育局、工信部、旅游局、文化部等部门的整合归并,推出牵头单位和明确辅助部门的职责说明,以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创新带动体育及关联产业政策体制调整,优化行政部门的组织结构,完善产业融合的政策体制[14]。“互联网+体育”连接所有关联产业,拉近了不同体育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激发潜在客户的消费欲望,直接提升高端运动的渗透率、赛事观赏的收视率。以往举国体制计划经济的体育管理模式不再适合新时代发展需求,政府主导应逐渐向政府监管的角色转化,需对“互联网+”下体育及关联产业的产业发展政策、市场准入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做出政策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层面,扩充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在网络体育社团、社区组织等非营利体育组织中的指引和约束作用;推进产业生态开放层面,放宽体育关联资源的交易条件和准入门槛,匹配和满足体育关联产业增值服务体系;加速产业融资层面,鼓励关联企业进入,引入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互联网金融公司,实现体育关联产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促进高新技术体育企业创意和创新层面,给予明确的低税率优惠政策,与地方政府结合制定地方性优惠措施等等。在构建“互联网+体育”生态系统实际过程中,积极探寻、大胆实践有利于关联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落实措施,为生态系统的动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体制支持。

4.4 健全“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生态系统的保障体系

“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的生态系统构建围绕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生态效益三大方面,其综合效益的表现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保障体系。换言之,健全的保障体系成为产业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互联网+”时代下体育及关联产业融合涉及面极广,其生态系统的保障体系也极为复杂。首先,未来体育产业服务逐渐走向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体育产业连接互联网的移动入口、APP智能服务、体育大数据挖掘等其他领域的技术保障体系,必须跟上生态系统发展步伐,以满足新时代体育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然后,体育关联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明确和健全相关管理机构在职责分工、协调方式等系列的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发挥其监督和监管作用。接着,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体育医疗、体育旅游等诸多关联产业的开发与承接转移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环境保障体系对于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作用巨大。再次,体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养料是体育人勇于挑战、敢于探索的精神,优秀的体育文化氛围在培植体育运动项目和精英人才、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估量。最后,“互联网+体育”产业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个开放、复杂又脆弱的系统性项目,大部分体育项目与其他户外活动性质的关联产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对网络体育社团等进行安全培训和活动报备,提出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突发事件下安全處理方案的安全保障体系成为其关键环节[15]。这样,在技术保障为支撑、法律法规保障为依托、环境保障为根基、文化保障为养料、安全保障为关键的体系上,逐步完善和健全其他保障体系,为该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5 结论

5.1 “互联网+”已经深刻融入到人类经济社会,成为一种创新引擎,其与体育及关联产业深度融合,扩大体育及关联产业的延伸范畴,推动关联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其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关联产业的协同创新、推动体育媒体传播的变革、创造体育关联产业个性化服务,打造关联产业新的商业发展模式等。

5.2 “互联网+体育”本质上是对体育及关联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一场深刻变革,极好地将“互联网+”独特性质嫁接到体育关联产业发展过程中,为体育及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产业融合的主导模式上,即科技创新主导融合、个性需求主导融合、产业重塑主导融合以及模式创新主导融合。

5.3 在“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下,构建“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的生态系统框架,利于我国体育及关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该生态系统框架以“互联网+”为粘合剂,本质为产业属性,核心为体育及关联产业集群,基于产业群辐射范畴,划分为内生系统、外生系统、共生系统三个层次,成为体育及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系统构建的共同要素。

5.4 促进“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生态系统构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打造体育及关联产业全面化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增值服务体系;完善“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的政策体制;健全“互联网+体育”关联产业融合生态系统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2015-07-01.

[2]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大事记) .http://www.isc.org.cn/ihf/info.php?cid=218.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4]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3-15.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10-20.

[6]韩秉志.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潜力待发掘[N].经济日报,2015-10-13.

[7]王奇,颜小燕.大数据时代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体育与科学,2016,37(1):75-81.

[8]张德胜,张钢花,李峰. 媒体体育的传播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5):3-9.

[9]陈竖伟. 从健身应用分析“互联网+健身”的现状、问题与前景[J].体育科学,2016,36(9):20-27.

[10]梁枢,王益民. “互联网+”视域下体育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研究——O2O商业模式的开发与应用[J].体育与科学,2016,37(4):36-42.

[11]夏元庆. 融合与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的体育产业生态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30(3):68-72.

[12]陈林会. 产业生态系统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J].体育科研,2014,35(3):62-67.

[13]王朝霞. 互联网环境下体育产业服务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5):18-22.

[14]姜同仁.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4):33-41.

[15]吴玲敏,曲进,李寒旭. 我国区域体育旅游生态圈体系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7):30-39.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旅游经济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