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译莎的翻译思想及其被读者喜爱的原因探究

2018-10-27姚美林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朱生豪莎剧读者

摘 要: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其作品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超越了他本身所处的时代和国家范畴。朱生豪是我国翻译莎剧最多,也是最成功的翻译家之一。拟以朱生豪所译的《哈姆莱特》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翻译思想,从多方面探究其翻译译本被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原因。

关键词:朱生豪;莎剧;思想;读者;原因

作者简介:姚美林(1994-),女,广西河池宜州区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1

1.引言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大约在19世纪30年代。而真正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则是到了1904年。莎翁戏剧,达到了当时世界文学的顶点,而其能被中国人民欣赏,这中间朱生豪可谓功不可没。而本文的目的是想结合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集的翻译思想,以朱译《哈姆莱特》为例,探究朱氏译文为什么一经出版就长盛不衰的原因。

2.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翻译思想

2.1 朱生豪的“全局论”

朱生豪认为在翻译作品之前,必须要诵读全书,在全局了然于心之后再落笔,心中随时要有“全局”。在译莎之前,朱生豪已经收集了莎剧的各种版本、诸家注释以及莎学的资料并加以比较,还研究了表演艺术,评析和话剧等,这些准备工作让他逐渐在脑海中形成了自己对莎士比亚戏剧集的独到见解。

2.2 朱生豪的“神韵说”

朱生豪认为在动笔过程中,要严格把握翻译的标准,即保持原作之“神韵”,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 罗新璋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指出: “朱生豪译笔流畅, 文辞华赡, 善于保持原作的神韵, 传达莎剧的气派。”(罗新璋,1984)依我所见,朱氏的译文之所以能够保持原作的神韵,完全得益于他选择了口语化的白话文风格。试以《哈姆莱特》剧中的一个片断为例:

原文:POLONIUS Away, I do beseech you both away, Ill board him presently, O give me leave.

朱译:

波洛涅斯: 请陛下和娘娘避一避;让我走上去招呼他。( 莎士比亚,1954 )

这句话是大臣波洛涅斯向国王和王后请求试探哈姆雷特是否真疯时所说,朱生豪在翻译时,没有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而是与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相结合,把“you both”翻译成了“陛下和娘娘”,读来符合语境, 亲切自然,不仅体现了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又突出了说话人的情感色彩。

3.读者喜爱朱生豪的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原因

3.1意译为主的口语化翻译策略,读起来通俗易懂

在翻译方法上,朱生豪主张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选择更有利于读者接受的文字表述。因此,朱生豪在莎剧翻译中采取倾向于意译为主的口语化的翻译策略。不受原文个别字、词、句的局限,在遇到一些不符合读者思维习惯的场合时,会适当加以调整或改造,使其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剧中角色的不同身份,使读者能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例如在《哈姆莱特》中的一段场景中:

HAMILET: How chances it they travel? Their residence both in reputation and profit was better both ways.

朱译:

哈姆雷特:他们怎么走起江湖来了呢?固定在一个地方演戏,在名誉和进益上都要好得多哩。( 莎士比亚,1954 )

朱生豪没有把“travel”直译为“旅行”,而是译为“走江湖”,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贴切自然,符合中国读者的表达习惯,如果译者逐字逐句直译的话,那么读者将不会明白剧中人物想要表达什么,并让人萌生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由此可见,朱生豪在翻译中充分利用了汉语表达的优势,不拘于原文的语言细节,从而提高了中国读者的接受度,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3.2优秀的译者孕育出好的作品

译者翻译一部文学作品,不仅需要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除此之外,翻译的目的也是极其重要的。朱生豪译莎是基于当时日本人就中国没有莎士比亚译本而讥笑中国文化落后的背景,秉承着一颗浓浓的爱国热情,他把浓浓的忧患之思化入译文的游走之中,并在深沉与悲怆的译莎中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3.3 译作的内容丰富,可选择性极大

莎士比亚共创作了三十七部戏剧,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其中包含了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的喜剧和历史剧、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的悲剧以及具有浪漫空幻色彩的传奇剧。而朱生豪的一生共译出了三十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翻译的作品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其中涉猎的戏剧故事纷繁多样,故事情节别具匠心、跌宕起伏,迎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读者阅读的可选择性极大。

4.結语

在中国莎士比亚学中,翻译莎士比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朱生豪,作为莎剧翻译第一人,由于其英年早逝,再加上时代的关系,他并没有给后人直接留下过多翻译理论方面的宏言阔论。但是由于朱生豪的译笔畅酣淋漓,极具可读性,所以读者对他的译作的接受度无疑是非常高的,这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译作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喜爱的原因了。

参考文献:

[1]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2]莎士比亚(英).朱生豪译.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M].北京: 作家出版社,1954.

猜你喜欢

朱生豪莎剧读者
朱生豪、宋清如:爱情的样子
天如愿地冷了,不是吗?
朱生豪与宋清如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新时期莎剧的戏曲改编历程述评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一笑低头意已倾
“《读者》光明行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