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心为灯照亮文化路

2018-10-27卢奕婷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赏梅梅园美景

卢奕婷

以心为灯,穿过历史长河,望见大国前行的底色,传承泱泱华夏赫赫文明。

——题记

今年春节之时,我和几个同学相约探访了东湖梅园。步入梅园中,巨大的古色古香的屏风后便是大片大片的梅景。红色白色的梅花树间隔而生。依地形而置,或疏或密,或映山或照水,如冰与火的交融,在冬日的暖阳下交相辉映,丝毫不逊色于春花之烂漫。漫步在冬日和煦的阳光之下,风虽有些冷冽,却让这梅显得更为傲然不羁。

赏着梅瓣冷艳绝色的美,嗅着梅蕊沁人心脾的香,古人赏梅之景恍然出现在我眼前,古人以赏梅之时饮酒吟诗最为乐,冬日虽没有“曲水流觞”以传诗情,但也不妨碍文人骚客在觥筹之间吟诗作对。他们在点点薄雪初落砖瓦之时错位屋檐下,“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在雪飘入杯盏中时饮酒,在雪积在梅上时赏梅,这便足以成为他们逃离尘网的片刻惬意。我不禁诗兴大发,向同伴提议来背与梅有关的诗,可他们似乎都不感兴趣,都笑着摆手,劝我不如去多拍几张照。

我怔住了。当我还看着面水而生的梅,想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时候,他们早已将美景录入手机,忙着修图上传到朋友圈;当我看着星星点点的梅色从白墙赭瓦的圆窗中探入,念着“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他们已奔向梅园内的现做食品的小摊。再看向周围,几乎人人都是用摄像头对着自己或景色,再无吟诗作对,甚至无春日游戏。人们用手机保存美景,而不再是眼睛;用传输照片来分享自己看到的美景,而不再是用语言描绘出它的美。

我此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点灯”,诗中灯是探寻文化的灯,也是贯穿古今的一条线。从历史到当今,灯带领我们穿过石头、海、古代的鱼、江水、活着的鱼、无声的海、落日、火鳥,灯照亮这些意象,也在这些意象上看到了文化。最后一节带了一丝丝悲壮的意味,作者站在文化传承守护者的角度,“用手挡北风”、“站在峡谷间”,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他只身抵挡,也只不过是希望人们来感受传统文化。在诗中为何守护文化之路如此艰难?正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迷失,在社会高速向前发展时,抓住了科技,却丢失了传统文化的根。如我在梅园看到的一般,人们迷失在科技信息的洪流中,视线被手中的小小一方屏幕所局限,殊不知驻足仰目,轻嗅青梅是更大一方天地和乐趣。于我们,现在亟需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谈到文化传承,曾有人质疑说能领悟传统文化精髓之人自古就少,又何必强求现代人都去学它?实则不然。我以为,文化传承最高的境界不是拘泥于四书五经的生搬硬套,而是把所学的古典文化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它活起来。看到竹林小径便想到“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看到池间荷花便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文化传承跳出了子墨的框架拘泥,而是与现实相结合,使这些诗句有了真正的意境。这不仅能传承文化,更能在传统文学的濡养中提高自己的修养。

文化传承不仅可以提升自我修养,这更是每个人的责任。“点灯”诗中也不再停留于用文化传承来提高自我素养,而是将之视为己任,如高尔基笔下的丹柯一般,以一己之力带领人们冲出当代文学传承出现断层的黑暗,使文化传承的前景更加光明。

面对文化传承问题,不仅有文人的呼吁,更有中央政府的鼓励和推进。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能在经历一次次风霜磨难后,再一次次凤凰涅槃,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靠的是民族文化中伟大精神的支撑。如今,若不以传承它为己任,任其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岁月的流逝中渐渐隐匿,难道不是一个民族的最哀之殇吗?

以心为灯,望见传统文化,并让其在我们手中愈加熠熠生辉,才能不忘自己的本和根,在高速现代化的洪流中站稳脚跟,从而更好地发展华夏文化,建设华夏之国。

猜你喜欢

赏梅梅园美景
赏梅时节品咏梅诗联
梅园春色渐显
筼筜美景
独特美景
赏梅寄忧伤 跌宕生多姿
卜算子·游武汉东湖梅园
远方
梅园即景
海洋美景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