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建、共享解释框架下“一带一路”协同创新的探析

2018-10-27刘占勇

理论与现代化 2018年3期
关键词:理论框架共建共享协同创新

刘占勇

摘 要:“一带一路”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处理沿线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真正地实现协同创新。从宏观上认识“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包括把握协同域和协同体两大内容,需要从理论层面对“一带一路”协同创新进行深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共建、共享的系列论述,集中表现在“两大步骤、一对关系、五大内容、五个原则”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传统性和现代性,本土性和世界性的特点。运用共建、共享理论解释“一带一路”协同创新与我国作为发起国、核心国的角色相适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相适应。从共建、共享视角看,“一带一路”协同创新是“一带一路”协同体在协同域上共建、共享的过程,其中“创造资源,共建成果”是协同创新的基础;“發挥功能,共享成果”是协同创新的目标。

关键词:“一带一路”; 协同创新 ; 共建共享; 理论框架

中图分类号:F1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8)03-0025-08

一、问题的提出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10月分别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来的。“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主动发起的具有国际性的外交合作内容、项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创新性继承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一带一路”不仅是“亲善之路”“繁荣之路”与“交流之路”,它还是一条“和合之路”“共创之路”与“超越之路”[1]。“一带一路”追求在坚持“和平、平等”原则基础上,建立与沿线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开启全面的战略合作,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因此,“一带一路”的倡议是要促进沿线国家更好地合作发展,这种合作、发展不是机械的、表面的、单一的、短期的,而是有机的、深层的、全面的、长期的“协同性”合作,“创新性”发展,“协同创新”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发展的根本机制。“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是“合作共赢”,打造“三个共同体”(利益、责任、命运),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协同创新是具体实现这一核心理念的机制,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创新的研究非常必要,特别是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话语权的解释框架下进行研究。

(一)“一带一路”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协同创新机制是一种合作状态、过程的呈现,如何利用这种机制切实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作为“一带一路”的发起国,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学术界对“一带一路”涉及“协同创新”问题的研究有很多,比如:余晓钟、高庆欣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协同创新管理,具体合作机制,合作模式,金融、科技及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如何协同创新[2]。王娟、沈悦通过建立精神网络模型深入研究了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科技战略与协同创新的支持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3]。陈相芬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协同创新对高职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4]。周容容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影响,提出了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5]。

总体来看,“一带一路”协同创新方面的文献在协同创新机制本身研究上不够深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对协同创新的宏观性把握,二是缺乏对协同创新的理论性分析。然而,正确认识、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战略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尤为重要,这需要对“协同创新”机制本身进行深刻的研究,要站位高,从宏观角度进行把握;要研究透,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

(二)不同理论视角下“一带一路”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从当前文献研究看,虽然对“一带一路”协同创新机制进行宏观性、理论性研究缺乏,但是从不同理论视角对“一带一路”的研究比较多。

“一带一路”既是国家改革战略,也是国家外交战略,如何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把握,是“一带一路”更好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对“一带一路”进行理论把握的文献主要有,柳思思运用次区域合作理论对“一带一路”关注边界从屏蔽效应走向中介效应以及建构跨境区位经济功能进行了研究 [6],王丰龙等运用尺度理论研究了“一带一路”的内涵、影响和风险 [7],董千里从集场理论研究了“一带一路”跨境物流网络构建的产业联动发展[8],科林·弗林特、张晓通以“一带一路”为切入,拓展了地缘政治理论的相关内容[9],贾根良运用新李斯特理论视角,对“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阿喀琉斯之踵”及其破解进行了研究[10],张峰运用国际交往理论,对“一带一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11],赵永华等通过全球治理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媒体之间的合作及路径[12],李金华运用分享经济学理论研究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不确定因素及激励机制等 [13],夏立平从共生系统理论出发,论述了“一带一路”建成共生型国际关系的相关问题[14]。

总体来看,在运用理论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上,多是运用西方的理论,或主要依据西方的理论进行研究。这种仍然停留在运用西方的理论与视角看待问题的现象,一是与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发起国、核心国不相适应,二是与我国当前在国际上的经济、政治地位不相适应,三是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关“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5]不相适应。“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重大战略,既为我国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也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话语权的重大机遇。

(三)“一带一路”协同创新研究的客观要求:中国特色的理论视角

从对“一带一路”协同创新相关研究及从理论视角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文献述评来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发展,也为了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推进,需要在立足自身,借鉴西方的基础上,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础,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是“一带一路”倡议更具中国特色,彰显中国魅力的必然选择,客观要求。从现实条件来看,随着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各项事业上都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的思想和论断,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系统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经过认真学习、研究后,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既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汲取了其中精华,为当代中国所运用,体现了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又是对西方成功经验的借鉴,成功理论的借鉴,将西方的元素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提炼出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体现了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又是基于对内促进人民富裕、幸福,对外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初衷,既关注眼前的、短期的效益,更关注未来的、长期的实惠,体现了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栗战书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方方面面,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能够提炼出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

本文就是基于以上问题,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协同创新”进行了具体探究,并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共享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提炼出了“共建、共享”的理论基础、解释框架,以此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协同创新”进行了探析。

二、“协同创新”:“一带一路”的内生语境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推进我国外交发展的战略,也是提升我国内生动力的发展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延伸和升华。“一带一路”倡议是在我国积累改革开放经验、取得改革开放成果、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也是我国作为大国在世界发展体系的责任担当。“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共同设计,一起搭台,一起唱戏,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作重点,以“互联互通”为工作关键,以创建“产业园区、产业链条”为工作抓手,最终是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深度融合,打造一个沿线各国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的结果。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其他国家对国际化的合作同样有着根本的需求,因此,“一带一路”也是沿线各国发展进步的内生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共同的需求,而能够帮助沿线国家实现这些共同诉求的根本机制就是“协同创新”。

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换,世界局势如何复杂,都无法改变人类对和平、发展这一主题的根本追求,和平、发展是主流、是趋势、是方向的事实,任何时代、任何力量、任何因素都无法动摇,这是人类社会内在的声音、内生的动力。“一带一路”是和平、发展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是沿线国家共同致力于区域安全、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机遇和平台。沿线国家愈是对“和平、发展”主题诉求一致,愈是对“一带一路”建设更加认可,愈是对协同创新机制需求强烈,协同创新是彰显“和平、发展”主题的核心体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内生语境。

(一)“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协同域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了场域概念,他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6]社会系统中存在不同的场域。我国社会学家郑杭生提出了互构域概念,他认为,“互构域是一种文化融合。文化的核心、要素、规范等结构发生交叉、重叠、复合,在相互调试、修正和改造中发生协同性的转化,并重新组织起的一个共生空间。”[17]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不同的互构域。由此看,“域”这一个概念是对一种关系网络、共生空间的一种凝练与概括。“一带一路”建设中,沿线国家之间的“协同创新”同样存在“域”的概念,更确切的讲存在“协同域”这一概念。依据场域和互构域的定义,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域”做以下界定,是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和平、发展主题的指引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构建的一种关系网络和共生空间。依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创新的政治区域、国家政权、发展要素、具体项目等内容,可以区分不同的协同域。正是这些错综复杂、多元交叉的协同域,推进了“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和深化,真正地为区域安全、世界和平、共同发展发挥作用,彰显中国大国的地位和责任担当。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创新的协同域,从政治区域来看,包括东亚、西亚、南亚、中亚、独联体、中东欧等协同域;从国家政权来看,包括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65个国家之间相互组合的协同域;从发展要素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建设协同域;从具体项目来看,包括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孟加拉和俄罗斯签署约110亿美元核电站贷款协议、中国核建签署印尼高温堆发展计划联合项目协议、中车公司与新西兰国家铁路公司签署内燃机车出口协议、中电装备公司承建的埃塞—肯尼亚±500kV直流跨国联网输电项目等协同域。如果将“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大的协同域,那么以上从不同因素划分的协同域都是它的子协同域,而且这些子协同域,根据具体的情况,也可划分为更细小的协同域。因此,协同域不仅在横向上有“宽度”的区分,在纵向上也有“深度”的不同。为了更好地研究“一带一路”协同创新,有必要对其协同域进行不同类别的划分,既方便研究,又利于明确各项实践工作。

本文在研究“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协同域上,以发展要素为主线,主要从经济建设协同域、政治建设协同域、文化建设协同域、社会建设协同域、生态文明建設协同域着手。当然,不可否认,不同层面的协同域从本质上来说都不是界限分明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融合,不可分割的。

(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协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的协同域是从“空间、领域、内容”的角度而言的,与其相对应,必不可少的是协同体。“一带一路”协同体是指在某个协同域内,所有参与力量的总和。“一带一路”协同体是从“主体”角度界定的,不同的协同域就会对应一个重要的协同体。因此,协同体的划分,可以从政治区域出发,组建区域性的协同体,比如东亚协同体、西亚协同体等;可以从国家政权出发,组建国家间的协同体,比如中国—俄罗斯协同体,中国—巴基斯坦协同体等;可以从发展要素出发,组建各类建设协同体,比如经济建设协同体、政治建设协同体、社会建设协同体等;可以从具体项目出发,组建各类项目协同体,比如,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协同体,孟加拉和俄罗斯签署约110亿美元核电站贷款协议协同体等。同样,如果将“一带一路”倡议中各种参与力量作为一个大的协同体,那么以上从不同因素划分的协同体都是它的子协同体,而且这些子协同体,根据具体的情况,也可划分为更细小的协同体。因此,协同体和协同域一样,存在横向上的“宽度”区分和纵向上的“深度”区分。

本文在研究“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协同体上,以发展要素为主线,主要从经济建设协同体、政治建设协同体、社会建设协同体、文化建设协同体、生态文明建设协同体着手。同样,不同层面的协同体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不可分割的。总的来看,“一带一路”建设协同体中的主体角色是多元的,具体包括国家政府部门、跨国企业、国际性组织等,在各个协同体中,中国是主要参与主体及负责协调的主体,而项目所涉及的国家、企业、组织等是核心参与主体。

三、共建、共享与“一带一路”协同创新

(一)共建、共享的理论构建

“共享”作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发展理念体系中地位突出。自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以后,国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共享”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深刻的剖析,将“共享”发展理念提升到了核心层面。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共享发展是一门学问,既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发展的落脚点。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学问上”进一步阐释了共享发展的几个要点,使共享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建设、发展的基本理论,使其更好地深入社会、指导社会、服务社会。

1.两大步骤

共建、共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步骤,是可操作化的两个路径。“共建是要把‘蛋糕做大,共享是要把‘蛋糕分好。”[18]

共建是要提高社会各主体的整体素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认清国情、坚定信心、克服苦难,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性作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创造更多的财富、资源,即把“蛋糕”做大。

共享是要促进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主要是社会分配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等,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公正地感受到发展的效果,享受到发展的实惠,过的顺意,生活的幸福,缩小贫富差距,减少高收入、低收入者人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即把“蛋糕”分好。

2.一对关系

共建、共享作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化,实现路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共享是共建的发展动力。”[18]

共建、共享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集中体现在相互建构上,只有推进共建即把“蛋糕”不断地做大,创造更多的财富、资源,才能更好的实现共享;同样,只有推进共享即把“蛋糕”分好,合理分配发展成果,保障人民生活,才能更好的实现共建。共建为共享提供“能量基础”,即为共享提供前提、基础;共享为共建提供“控制条件”,即为共建提供动力、条件。

3.五大内容

“共建、共享需要通过经济制度的完善……政治制度的完善……社会管理制度的完善……文化制度的建设。”[18]

基于社会系统的认知,社会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而且要统筹兼顾各个社会子系统的内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良性发展、共同进步。共建、共享是系统的、全面的,是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一致的。

具体而言,共建要在经济方面,主要是实现物质生产资料不断丰富;要在政治方面,主要是实现民主集中制、政治协商制的不断完善;要在文化方面,主要是实现文化交流交融的不断畅通;要在社会方面,主要是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不断丰富,法律、法規的不断完善;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更加和谐。

4.五个原则

在“五位一体”共建基础上,实现各项发展成果的共享是根本的发展目标,没有共建就不能实现好的共享,有了共建没有坚持好的原则,同样不能实现好的共享。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互惠互利原则;在政治建设中,需要坚持“真诚沟通”原则;在文化建设中,需要坚持“交流共荣”原则;在社会建设中,需要坚持“权利与义务平等”原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坚持“保护自然,尊重规律”原则。

通过以上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特别是共建、共享两个核心问题的梳理,结合相关问题的阐释,可以加深对共享发展理念,共建、共享的理解,重点是从“学问”的层面对共建、共享有了新的认识。两个步骤、一对关系、五大内容、五个原则构成了共享发展,共建、共享的理论要素,也是具体指导共建、共享实践的理论依据。从现实看,共建共享的发展理论,从根本上是基于我国的发展道路、现状提出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提炼和总结;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的兴盛、强大与各民族之间团结分不开,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分不开,齐心协力,共谋发展是推进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核心所在,中国人民具有这种团结一致的优良传统,共建、共享理论是对这种优良传统的继承,同时又注入了新时期的生机和活力;从学理上看,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需要各社会要素承担必要功能,共建、共享的过程是实现各社会要素有机配合、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既与西方社会理论的经典论断相融合,同时又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形成了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论断;从创新上看,共建、共享是我国在学术话语上的一次重要发声,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世界视角。

总之,共享发展理念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共建、共享论述,已经超出了简单的行政指令及宣传口号,达到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高度,体现了“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创新话语,创造特色”的“顶天立地”的学术精神[19],共建、共享理论体现了本土性,也体现了世界性。

(二)资源与功能:共建、共享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协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共享理论是基于我国发展实践总结出来的,它关注的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发展;关注的是涉及政府、企业、组织、团体等多种力量的全面发展;研究的是社会关系,探讨的是运行机制,正是如此,才有了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提升的理论高度,有了分析的效力和指导的价值。“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发起的外交合作内容,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他关注的是区域性、国家性发展,区域性、国家性的关系和合作机制,其实就是一个国内发展的放大版本。共建、共享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理论,但是它的适用范围又不囿于我国国内的发展,完全可以用来解释“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的协同创新。

1.“一带一路”协同创新的基础:创造资源、共建成果。

“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域上的协同创新,其起点是协同体要共建各类资源。具体而言,从共建、共享的理论看,创造资源、共建成果,在经济资源上,要创造更多实现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条件,减少阻碍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因素,寻求共同的经济增长点等;在政治资源上,各国要对彼此内政问题,多给予尊重,不指手画脚,更不要煽风点火,对彼此有争议的政治敏感问题,要创造更多的协调沟通的机制,多找共同点,淡化冲突、强化共识等;在文化资源上,要为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共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要有大局意识,世界眼光,为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探讨更多的发展路径;在社会资源上,各国要解放思想,开拓思维,为彼此之间的人员交流、社会交往等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多发展的公共机会和条件;在生态文明资源上,各项建设中,各国都要考虑到世界环境安全问题,探索更多保护环境的机制和做法,为促进世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研究出更多的制度性成果和科技性成果等。

创造各类资源,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创新的起点,是发展的基础,从共建、共享理论框架看,这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这个共建的过程,要求“一带一路”各类协同体在协同域的协同创新中,不断地创造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生态文明资源等,目的是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蛋糕做大,创造更多的成果,彰显“一帶一路”协同创新的价值所在。共建“一带一路”,是“一带一路”协同创新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协同”方面。

2.“一带一路”协同创新的目标:发挥功能、共享成果。

“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在创造资源、共建成果的基础上,还要在发挥功能、共享成果上协同创新,这是实现“一带一路”协同创新目标的关键。“一带一路”协同体在协同域上创造的各类资源成果,必须要发挥这些成果的功能,而使这些成果发挥功能的主要体现是沿线各国、各主体能够在“一带一路”协同创新中共享发展成果。具体而言,从共建、共享的理论看,协同体在经济建设协同域中,要发挥的“促进互惠”这一功能,即参与经济建设的协同体能够在协调、有序的“一带一路”倡议经济环境中,合理利用发展经济的条件,正当地享有经济发展成果,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在政治建设协同域中,要发挥“促进共识”这一功能,即参与政治建设的协同体在协调、有序的“一带一路”倡议政治环境中,合理利用政治条件,正当地享有政治协商成果,提高达成目标的能力;在文化建设协同域中,要发挥“促进交流共荣”这一功能,即参与文化建设的协同体在协调有序的“一带一路”倡议文化环境中,合理地利用文化条件,正当地享有文化共同发展的成效,提高调停紧张的能力;在社会建设协同域中,要发挥“促进权利与义务对等”这一功能,即参与社会建设的协同体在协调、有序的“一带一路”倡议社会环境中,合理地利用社会条件,正当地享有应得的权利,承担应有的义务,提升整合社会行动的能力;在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域中,要发挥“促进保护自然,尊重规律”这一功能,即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体在协调有序的“一带一路”倡议生态文明环境中,合理利用生态文明条件,正当地享有生态文明带来的实惠,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家园——地球的保护。

四、小结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发起推动的重大举措,其根本目的是要建设一个区域性、国际性的和平之路、发展之路,推进和平、发展这一主题的深化和发展。要真正地做好“一带一路”建设的各项工作,把好的事情做好,把好的目标实现,必须处理好“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及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是关键的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系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机制是需要协同创新,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内生语境。全面认识“一带一路”协同创新,要在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深入分析其协同域、协同体两大内容。这种理论框架既要体现传统性,也要体现时代性;既要体现本土性,也要体现世界性。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共建、共享”的系列重要讲话,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协同创新提供解释的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楚,“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创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2-18.

[2]余晓钟,高庆欣.“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协同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3).

[3]王娟,沈悦. 丝路基金与“一带一路”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兰州学刊,2016(9).

[4]陈相芬.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

[5]周容容. “一帶一路”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

[6]柳思思.“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研究的新进路[J].南亚研究,2014(2).

[7]王丰龙. 尺度理论视角下的“一带一路”战略解读[J].地理科学,2016(4).

[8]董千里.基于“一带一路”跨境物流网络构建的产业联动发展——集成场理论的顶层设计思路[J].中国流通经济,2015(10).

[9]科林·弗林特,张晓通.“一带一路”与地缘政治理论创新[J].外交评论,2016(3).

[10]贾根良.“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阿喀琉斯之踵”及其破解——基于新李斯特理论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6(2).

[11]张峰.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交往理论与“一带一路”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5).

[12]赵永华,王硕.全球治理视阈下“一带一路”的媒体合作:理论、框架与路径[J].国际新闻界,2016(9).

[13]李金华.分享经济学理论下“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思考[J].经济经纬,2017(1).

[14]夏立平.论共生系统理论视阈下的“一带一路”建设[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1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9/c1024-28361447.html.

[16]〔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3.

[17]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

[18]习近平: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EB/OL].[2016-05-1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4/c1001-28350873.html.

[19]郑杭生,黄家亮.“中国故事”期待学术话语支撑——以中国社会学为例[J].人民论坛,2012(8).

猜你喜欢

理论框架共建共享协同创新
慢性肾衰中医PRO量表理论框架模型的构建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机制:国际视野与一般框架
Interlib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初探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从系统功能框架下的语篇分析到其经济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