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交往规则行为的案例分析
2018-10-26姚洪玲
姚洪玲
摘 要:《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就幼儿在交往中的规则行为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影响同伴交往规则行为的因素,并提出培养幼儿交往规则行为的策略。
关键词:同伴交往 规则行为 角色游戏 因素 策略
一、幼儿交往规则行为的案例分析
1.交往的内隐规则行为:建立内在秩序感。
案例1:表演区里真热闹,几个孩子忙着挑选喜欢的衣服,旁边一个小男生拿着梳子和吹风机在等待着他的“顾客”,而另外一边一个小女生端着化妆盒也在等着她的第一位“客人”,小朋友们换好衣服便找到化妆师和发型师开始装扮起来。发型师一边帮客人梳头发,一边用吹风机吹头发;化妆师用粉扑给客人搽粉,然后画眼影……
案例分析:游戏反映的内容是幼儿亲身经历、熟悉的或者是让幼儿印象深刻的,幼儿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创造性地扮演角色,往往会遵守社会对该角色的动作要求和使用物品的要求。案例1中的发型师和化妆师的角色是幼儿熟悉的,他们能够根据角色的动作要求和使用物品要求进行表演。这种对某种角色性质的社会认同,这些内化的认知规则使幼儿建立了一定的秩序感。他们一般不允许破坏这种内在秩序。[1]
2.交往的组织规则行为:从内部走向外部。
案例2:区角游戏开始后,其他区角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角色区里孩子们毫无进展,他们漫无目的地选着头饰,选了好一会,有些孩子仍旧一无所获。這时幼儿A大声地说:“我们来玩喜羊羊和灰太狼吧!”其他孩子似乎对他的提议很有兴趣,纷纷附和说:“好啊,好啊!”幼儿A得到大家的肯定后显得特别自豪,“我来当灰太狼吧!你们谁想当喜羊羊?”有两个孩子同时举手都表示想当喜羊羊,幼儿A看到这样就对其中一个孩子说:“让他当喜羊羊,你来当厉害的村长吧!”一个个角色安排好后大家都开始准备起来......[2]
案例分析:组织能力反映出个人的社交水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组织的前提,合理的规则是组织成功的保障。组织规则是游戏情节对角色的要求,在一角色游戏中角色怎样分工、各角色之间怎样合作等都需要有良好的组织规则。案例2中的幼儿A对游戏角色的规定、分配以及游戏情节的设定是该幼儿自发制定及与同伴商量的结果,这体现了良好的组织能力。
3.交往的寓教于交规则:发挥助力作用。
案例3:表演区里两个孩子争执起来。幼儿B:“这个面具是我带来的,还给我。”幼儿C:“我先拿到的,所以我先玩。”幼儿B:“老师说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这是我的,我妈妈给我买的。”幼儿C:“我玩好了再给你不就行了。”“你是个坏蛋!我以后不跟你玩了!”幼儿B生气地说道。幼儿C的坚决不给惹怒了幼儿B,幼儿B就去抢,两个孩子各抓着面具的两端,谁也不愿意先让。
案例分析:为保证区角游戏的有序、安全进行,教师总会制定许多游戏规则。在表演区里,交往规则包括:与同伴友好相处,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不争抢物品,学会合作等等。案例3中的两个幼儿因面具产生了冲突,在交往中的不恰当的表达导致了同伴关系的不愉快。教师应将这些交往规则以区角规则的形式渗透到区角游戏中,帮助幼儿提高交往的技能和水平。
二、影响幼儿交往规则行为的因素
1.幼儿的行为特点。
谢弗认为,如果一个儿童被看做破坏行为和麻烦的制造者的话,他的同伴将会拒斥他,那么这个儿童便不能形成正常社会交往技能。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清除自己行动的障碍,这个儿童就会作出一种更破坏性行为,以此作为加入群体活动的方式。
2.幼儿的情绪影响。
霍妮认为,儿童的基本焦虑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焦虑是幼儿经常体验到的情绪状态。当幼儿心情不好或被老师批评的时候,最容易产生违规行为。相反,当幼儿心情愉悦或收到表扬时也最容易自觉遵守游戏规则。[3]
3.家庭及媒体资源的影响
家庭和媒体传递的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行为。加之,信息时代的今天,电视、电脑对孩子总有着无尽的吸引力,对孩子行为的影响也日益加深。偌大的信息迎面扑来,而幼小的孩子没有辨别能力,不管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的信息全盘吸收。如幼儿对《铠甲勇士》、《奥特曼》的喜欢,造成了对动画情节里暴力行为的模仿,难免产生攻击行为,影响幼儿同伴间的交往。
三、幼儿交往规则行为养成策略
1.改善认知模式,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
中班幼儿由于自身因素的限制,对自我的认识比较片面。认知自我,包括认知风格、认知过程、认知策略。即通过对自我信息的加工、提取形成的关于自身的全面认识。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知道每个人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所以帮助幼儿改善认知模式,全面地了解自己,并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对于形成良好的规则行为有重要作用。
2.完善自我,增强自身吸引因素。
中班阶段被忽视幼儿人数逐渐减少,而受欢迎和被拒绝幼儿的比重增加了。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越来越明确,喜欢同伴的理由是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游戏、一起活动,而不喜欢同伴的理由往往是那些消极的交往行为,即“他打我”“他骂我”“他批评我”等。事实证明,那些性格活泼、乐观、乐于助人的孩子更容易被同伴接受,而那些冲动、暴躁、爱攻击的孩子往往被同伴拒绝。完善自我性格,帮助幼儿增强自身吸引力,促进幼儿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
3.设置角色游戏情境,悉心培养规则意识。
设置不同的游戏情境,尤其是包含丰富游戏规则的角色游戏,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体验角色规则,模仿成人之间的交往,学习交往规则。如在“公共汽车”游戏里给老人让座,在“过家家”的游戏里大人要照顾小孩,在“商店”游戏里服务员不能与顾客发生冲突等等。在活动中贯彻“不能损坏别人的物品”、“不能打架骂人”、“做错事要道歉”等社会交往道德规则,使幼儿感悟规则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养成优良的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幼儿教育,2003.
[2]王燕平.幼儿交往规则意识和交往规则能力的培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3]何洁.大班幼儿“小吃店”游戏教师指导策略的案例分析[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