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院校辅导员职业规划与发展研究
2018-10-26谢静芳
谢静芳
摘 要:辅导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组织有天然的联系,个人职业生涯必须依托于组织,组织的发展也离不开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制约应用型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有:辅导员意识与能力不充分,学校的职业生涯管理不得力,校方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应用管理哲学促进应用型院校辅导员专业规划与发展,应做到:加强应用型院校对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提升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完善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配套措施。
关键词:管理哲学 辅导员 职业规划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4(a)-0180-03
管理哲学是对具有普适性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方法的统称。从管理哲学的视角可以发现应用型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1 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哲学
1.1 个人职业生涯与组织的天然联系
组织拥有生产资料,对劳动力有大量需求;个人拥有劳动力,因此,组织与个人相对存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组织由个人组成,供求双方通过让渡各自的资源达成一致,从而实现供求的结合和劳动价值的产出。
个人职业生涯与组织具有天然的联系。劳动者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与其在组织中的地位、作用是分不开的。个人的职业生涯期待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则有利于促使劳动者个人工作中保持高涨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发挥其各方面优势,促进组织利益的最大化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若二者存在龃龉,对双方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有损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劳动者个人的进步,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1.2 个人职业生涯必须依托组织
在具体的劳动组织中,一定程度上,个人既是组织的构成者,也是组织的从属者。组织为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基础的外部资源,离开了组织,个人的职业生涯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个人的职业生涯必须依托于组织。个人在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若无脱离此组织的打算,则必须将规划与组织的现状、人员结构、整体目标等相结合,在理性评估自身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自我和组织双重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落实规划的过程中,时时鞭策自我,并根据组织的发展与个人状况的演变调整自我,在保证组织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1.3 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组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离开了个人,组织也无从存在。组织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则必须提高综合竞争力,在技术、管理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而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掌握在劳动者手中。因此,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在整个劳动链条中,劳动者自身是最大的资源,个人的能力和职业生涯是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个人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管理经验日益丰富,在以后的工作中则能发挥出更大的能量,这有利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组织的水平不断提高,也有利于劳动者个人借用平台优势,不断更新思维方式,提升劳动者的综合水平。由此,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组织的跨越式发展和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2 制约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分析
2.1 辅导员的意识与能力不充分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个人,是应用型院校的辅导员个体。个体的意识与能力是否充分,对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对应用型院校的日常管理、学生的学业都会间接产生影响。
首先,缺乏主动发展意识。多数辅导员都是依据学校、院系的总安排展开工作,缺乏主动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的意识。若学校没有相关要求,多数辅导员不会主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即便有规划意识,也很少有辅导员能够根据所在的应用型院校的实际状况,进行具体清晰的规划。
其次,缺乏指导性的理论和可实操的方法。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理论和方法的支撐,这对规划制定者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在对内外环境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辅导员依据职业规划的专业理论和方法指导,才能制定出针对性强、可操作的职业生涯规划。
再次,繁复的工作限制了辅导员个体的职业思考。辅导员的工作多直接面向学生,工作量大而繁杂、琐碎。上级部门、领导的工作,只要涉及到学生,则都是辅导员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这大量占据了辅导员的时间,使其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从而影响了其对职业的认可度。
2.2 学校的职业生涯管理不得力
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与学校的支持是离不开的。如果学校的支持缺位,不能给辅导员提供职业发展的上升空间、职业指导,并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则不利于辅导员的个体发展和学校长远目标的实现。
首先,职业通道狭窄。大部分的高校辅导员有两条发展通道,一是行政管理岗方向,从辅导员——团总支(副/正书记)——院系党总支(副/正书记)——校领导;一是学术、教学方向,从辅导员——讲师——副教授——教授。这两条通道看似顺畅、合理,实则问题重重。就行政管理岗来说,每个学院有多位辅导员老师,但领导的需求量少之又少;就学术、教学岗来说,长期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专业知识丢失多,教学经验又少,转岗后,其业务水平和能力较同期入职的专业教师,无优势可言。
其次,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指导。在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有责任对其进行指导与调整,从而保障辅导员职业规划的科学性与方向性。规划的执行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过程,但调查表明,只有18.6%的辅导员表示学校会给辅导员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学校指导意识的缺乏,阻碍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再次,规划执行缺少监督。规划重在执行,但因工作繁忙等因素,有些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流于形式。此时,学校、院系的外部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制定规划便成了资源浪费。学校、院系的监督缺位,辅导员个体的约束意识不强,内外因素共同缺席,使得规划失去了存在的实际价值。
2.3 校方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
在辅导员制定、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校方评估、反馈机制和培训机制的不完善,阻碍了规划对辅导员提高自身素质的促进作用,也不利于辅导员职业规划实效性的发挥。
首先,评估、反馈机制不完善。合理评价辅导员的工作业绩需要有效的评估、反馈机制,进而对辅导员的工作水平进行不同层次的区分,这能够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激励辅导员群体向工作优异的辅导员个体学习。但应用型院校的评估机制多存在评估内容不合理、评估方法不恰当、反馈机制缺乏等问题。这不仅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学校整体工作的高效运行。
其次,培训机制不完善。大部分应用型院校对辅导员会进行岗前培训和阶段性主题培训,但与专职教师相比,学校对辅导员的培训相对较少,培训内容也缺乏针对性。这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不利于辅导员的职业成长。
3 基于管理哲学视域下的应用型院校辅导员职业规划与发展路径
3.1 提升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与能力
3.1.1 变被动为主动,赢得职业生涯发展机会
自我意识是影响职业生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用型院校的辅导员之所以规划模糊不清,与辅导员自我意识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联。主体是影响自我发展的内在因素,环境、条件等外界因素通过主体才能发挥作用。
首先,提升自我意识。将辅导员自我意识的提升贯穿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学校引导辅导员进行自我充电、学习,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重新发现自我,并将学习的成果应用到工作实践中。点滴的成功都能对人产生积极的鼓励作用,促进自我意识的提升需要辅导员自身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寻、发现成功的点滴。
其次,转变思维方式。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短时间内无法进行大的调整,要想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辅导员主动转变思维方式非常重要。辅导员要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工作,在既定的工作中,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发现乐趣,从而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热情。
3.1.2 了解相关知识,为规划职业生涯奠定理论基础
21世纪是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迭代时刻发生。应用型院校的辅导员必须结合自身和学校实际,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制定出适宜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促进自身和学校发展。
辅导员应积极学习职业选择、发展阶段划分等理论,了解职业规划的基本组成和实施方略等知识。以理论指导辅导员结合主客观条件,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上升通道;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可以指导辅导员科学评估自身的职业阶段,根据阶段特征,做出调整、制定下一步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节本组成和实施方略,不仅能够指导辅导员制定出针对性强的发展规划,并能给出具有实操性的实施建议。
3.1.3 学会自我减压,为职业生涯规划清除障碍
工作压力过大不仅会损害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产生职业倦怠感,也不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业。辅导员要学会自我减压,及时进行自我疏导,促进自我的职业发展。
首先,学会正确面对压力。工作有压力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要正确面对,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辅导员要对工作压力有正确的认识,进而通过记日记、倾诉等方式将压力释放出来。其次,积极面对压力。适当的工作压力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辅导员要积极面对压力,将工作压力控制在承受范围内的水平,以积极的状态面对压力。再次,进行生理和心理调试。辅导员可以通过睡眠、运动、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调试,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最后,进行时间管理。时间分配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辅导员可以进行时间管理,制定工作时间表,以降低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3.2 加强应用型院校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
3.2.1 编制职业生涯成长手册,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针对辅导员群体规划意识的淡薄和实操经验的薄弱,学校应加强辅助与引导,帮助辅导员制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具體的指导中,学校可以联合相关部门及各学院,为每一位辅导员编制职业生涯成长手册。从基础和技能两个方面记录和考察每一位辅导员的成长。基础篇介绍一些职业规划的基本理论、主客观因素的评估等;技能篇包含自我意识、压力疏导、具体案例等。以成长手册的方式,从基础和技能两个方面,强化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2.2 提供职业生涯咨询,帮助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在制定、执行、评估、反馈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辅导员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为此,应用型院校应提供形式多样的咨询,以辅助辅导员进行科学、长远的职业规划。
首先,明确职业生涯咨询内容。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自身特征分析、优劣势、职业发展对个体的要求、当前的机遇与挑战,从而确立适宜辅导员个体的职业目标;二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知识,帮助辅导员进行科学、全面的职业生涯管理;三是提供内外部消息,给辅导员提供重新择业的机会。其次,确立职业生涯咨询程序。学校制定出一般的咨询程序章程,方便辅导员进行咨询。
3.2.3 合理设置职业生涯通道,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
针对辅导员的不同特征和发展方向,学校应将辅导员的职业方向与学校整体发展相结合,设置多元发展通道,在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的同时,提高学校事务的运行速度。
首先,了解辅导员工作内容。学校首先要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复杂内容;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涉及学生日常事务、学校的行政工作、党团建设等管理性工作,也包含学生心理疏导、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教师工作。工作内容的多样性不仅造成了辅导员巨大的工作压力,也不利于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其次,了解辅导员职业愿景。学校应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辅导员未来的职业发展愿景。再次,拓宽辅导员职业通道。在原来的行政管理与教学、学术两条上升通道的基础上,再辟一条辅导员专业发展通道,与行政层级和教学层级评价一样,从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专家辅导员的上升通道。
3.3 完善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配套措施
3.3.1 完善评估反馈系统,提高规划调整的针对性
辅导员个体的主观努力和学校的评估与反馈,共同促成了职业生涯规划实效的发挥。学校的评估、反馈能够帮助辅导员依据评估结果,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
首先,评估规划制定。规划制定出来后,学校应组织专业人员对辅导员制定的规划进行评估,奖励优异者,并对后进者给予专门的指导。其次,评估执行状况。规划的实效在于执行,在职业生涯规划执行一段时间后,学校应对执行状况予以评估,针对不同辅导员出现的不同问题给出合理建议。再次,反馈评估结果。学校可以以公共与私人两种形式反馈评估结果,对于评估中的问题给予个人性的指导,但对规划制定、执行优异的辅导员给予公开性的表彰。
3.3.2 注重教育与培训,增强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原动力
辅导员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是其职业目标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学校应注重对辅导员的教育与培训,促进辅导员群体素质的提高,为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转向奠定基础。
首先,增强教育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学校在进行教育与培训时,应考虑辅导员的水平差异与不同需求,并将辅导员的发展置于学校发展目标之下,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与有序运行。对初入职的辅导员,加强对其职业内容、学校现状、校史发展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对上升期的辅导员,注重对其职业信念、职业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对职业高原期的辅导员,注重对其职业动力的培训,使其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对超越期的辅导员,加强对其专业化、职业化的培训,促进其职业升级。
其次,丰富教育与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多样的形式有利于提高辅导员教育与培训的实效,学校应在培训形式上进行多样创新。集中性的培訓采取传统上课的方式,而交流培训、专题培训等则可以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以提高培训效率,优化培训实效。
4 结语
针对应用型院校学制短、技术性强的现状,其辅导员多更注重对学生工作,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考虑较少。从管理哲学的视角可以发现,当前应用型院校辅导员存在的问题虽然复杂,但与辅导员个体、学校的理念直接相关。应用型院校和辅导员个体若能采取建议,从理念和实际操作层面,重视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强化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规范辅导员职业规划章程与步骤,不仅能够促进辅导员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学校事务的运行效率,从而提高应用型院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颖.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9):80-84.
[2] 梁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2):66-69.
[3] 杨军.从管理哲学的视角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4):92-93,96.
[4] 柏雨竺.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基于教育部24号令提出的辅导员八项主要工作职责[J].学理论,2013(2):300-301.
[5] 李娜.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高校导向定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87-88.
[6] 沈忱,姜必初.管理学视域下的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选择[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