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滑铁卢:股份制银行的战略选择和延伸建议
2018-10-26蔡浩李海静
蔡浩 李海静
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逐步加强了对影子银行和同业业务的监管,社会融资环境不断收紧,金融体系整体呈去杠杆态势。受此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来源明显下降,存款遭遇“滑铁卢”,增速“节节败退”,以存款为最主要构成的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于2017年开始震荡下行,并于2018年6月降至8.0%的历史低位,直接反映出存款形势的严峻。
存款增速遭遇滑铁卢
近年来,受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产品等对银行传统的存款来源分流的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增长略显乏力。人民银行和原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同比仅增长8.4%;受监管整顿同业业务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同比仅增长6.8%,均不断刷新历史新低。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负债同比增速已由2016 年1月的18.5%一路下滑至2018年6月的3.9%。(见图1)
从主要上市银行的财报数据来看,自2017年起,商业银行存款增速普遍放缓,部分银行甚至出现负增长,2018年基本延续了2017年存款增长乏力的态势。
从具体数据来看,2017年年报显示,商业银行存款增速显著下滑,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平均存款增速为6.32%, 较2016年的9.80%下降3.48个百分点;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存款平均增速为5.05%,较2016年的11.65%大幅下滑6.6个百分点, 中信银行(-6.37%)、民生银行(-3.76%)全年存款增速为负,浦发银行的存款增速仅为1.2%;六家A股上市的大型城商行存款增速也以下降为主。2018年半年报显示,商业银行存款同比增速未见好转,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平均存款增速为5.86%,较2017年上半年的10.17%下降4.31个百分点;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存款平均增速为5.60%,较2017年上半年的8.14%的同比增速下滑2.54个百分点,浦发银行(下降6.1%)、招商银行(下降9.4%)、兴业银行(下降18.4%)同比增速较2017年同期降幅较大,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等因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增速小幅回升;七家A股上市的大型城商行[包括资产规模在8000亿以上的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徽商银行和杭州银行。]2018年上半年平均存款增速较2017年同期略降0.8个百分点(如果去掉徽商银行,则该数据上升1.4个百分点)。(见表1)
存款“滑铁卢”的背后原因
造成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融资环境整体偏紧使存款收缩、居民理财意识增强对存款的分流、严监管下同业业务受限对存款造成的影响等都使得银行业存款增长乏力,而股份制银行表现不佳则与其早期战略定位有关。
融资整体偏紧令银行存款收缩。2016年四季度以来,广义货币(M2)的同比增速一路下滑,2018年6月仅录得8.0%,为历史最低水平。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持续下滑,2018年8月末仅录得10.1%,创有统计记录以来最低。在去杠杆、严监管的背景下,银行业发展正逐渐“回归本源”,影响了M2和社融的增速。当整个市场的融资环境整体偏紧时,货币创造放缓,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速自然会呈收缩态势。
财富管理意识增强分流存款。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财富管理理念的引领下,具有一定互联网操作常识的中青年人群主动将存款转入了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等存款替代产品中,并加大了对风险资产的投资,范围包括非货币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乃至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从而加大了金融脱媒的力度。此外,同业业务监管趋严导致非银存款创造的能力在下降,再加上同业负债占比被纳入MPA考核,导致银行客户存款和总负债规模增速的双双放缓,也与M2持续走低相呼应。
在此背景下,股份制银行的“存款难”问题最为突出。2018 年6月的半年报数据显示,除浙商银行外,上市股份行存款同比增速均为个位数。股份行存款表现落后于同业,主要与其早期战略发展布局定位息息相关。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多分布在一线、二线城市和部分三线城市,客户投资理财意识较强,利率敏感度高,因而核心存款脱媒现象较为普遍。同时,2017年以来受同业监管趋严影响,银行同业负债大幅收缩,对同业业务依存度较高的股份制银行,在同业业务收缩的背景下,其非银存款增速放缓、也就成为了必然现象。
存款“滑铁卢”对银行息差的影响
2017年四季度以来,商业银行纷纷打响“存款保卫战”,大幅提高存款利率;同时加速业务结构调整,发展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2018年以来,为了对冲外部冲击的影响,货币市场流动性整体保持在合理充裕的水平,货币资金利率稳步下滑,使得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和净利差较2017年略有改善。但从2018年半年报数据看,股份制银行整体表现低于行业水平, 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和浦发银行的净息差和净利差较去年年底不升反降。(见表2)
为吸引核心存款,商业银行纷纷上调大额存单利率、推出结构性存款等,使得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一路上行。数据显示, 截至2018年6月末,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的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较2017年同期大幅上行32bp。同期,生息资产收益率上升的幅度较计息负债成本率升幅更大。7家大型城商行生息资产收益率的增幅较同期计息负债成本率增幅多出8bp;而五大行中,除交行出现恶化外,其余四大行的资产收益率增幅要高出负債成本率增幅多达11bp,而9家股份制银行仅高出2bp。这主要受益于2018年二季度货币政策出现微调,市场资金成本略有下降,资产收益率则显示出一定的刚性,使得生息资产收益率较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上升得更多。2018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达到6.08%,较2017年同期上涨0.37个百分点,较2017年年底上涨0.28个百分点。此外,商业银行还纷纷转向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业务,如信用卡、个人消费贷款、小微贷款等,提升了生息资产收益率增长。
9家股份制银行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提升不够显著,主因是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IFRS9)的实施,导致不少金融工具收益的会计科目发生变化。比如各种基金类产品,其收益原先计在“利息收入”科目中,新准则下则要计入“投资收益”科目里。股份制银行由于近年来在同业业务领域较为活跃,大量持有类似资产,故利息收入的下降影响了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的提升,再加上转型中计息负债成本提升较快的因素,从而影响了净利差、净息差的表现。截至2018年6月,上市股份行利息净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0.7%,而非利息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8.5%,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4.23个百分点至38.86%。
股份行战略选择案例分析
面对存款增速不断下滑的困境,部分股份制上市银行顺势调整负债策略,业绩表现突出。一种表现为存款增速遥遥领先,如个人定存大幅增长的平安银行、零售端马力全开的浙商银行等; 另一种表现为业务转型成功助力存款稳增长,如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等。
存款增速突出:提高存款利率,发力零售存款
综观2018年上半年存款同比增速最快的两家银行——浙商银行(12.48%)和平安银行(8.73%),其存款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得益于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提升存款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得益于其大力布局主动负债类产品,尤其是结构性存款、个人理财等。
具体来看,就平安银行而言,截至2018年6月末,其个人存款实现同比增长30.02%,较2017年同期增速提高近18个百分点;而对公存款同比仅仅增长4.58%。个人定期存款大幅上涨是该行存款增长的主要贡献来源。截至2018年6月末,平安银行个人定期存款为2147.81亿元,较去年末增长745.87亿元,贡献了90%以上的总存款增长。从存款利率看,2018年上半年,该行的个人存款平均成本率为2.59%,仅次于浙商银行的2.6%;其中个人定期平均成本率为3.88%,远高于其他行,较去年同期上涨0.91个百分点。从存款产品看,2018年以来,该行利用其零售客户群大力营销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智能日添利等产品,该行结构性存款余额6月末达到4036.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5.5%。通过上述存款增长、存款利率、存款产品的分析来看,平安银行上半年的存款增量主要归因于结构性存款的增加。
就浙商银行而言,截至2018年6月,客户存款余额9059.59 亿元,比期初增长5.27%。其中,公司存款增长0.75%,个人存款增长63.77%。不同于平安银行由个人定期存款发挥存款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浙商银行的个人定期存款和个人活期存款均对总存款增速有较大贡献,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2.6%和138.8%。从存款利率看,近一两年来,浙商银行致力于通过提高个人存款利率来做大存款规模。2016年、2017年上半年、2017年全年, 浙商银行个人存款平均利率呈不断上行态势,分别为1.97%、2.14%和 2.43%。2018年上半年,浙商银行个人存款平均利率达2.60%,为9家上市股份行最高,其中个人定期和活期存款利率分别为3.48%和0.48%,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0.89个和0.46个百分点。从存款产品看,结构性存款和个人理财为零售存款开道。该行持续加强财富管理产品创新,截至2018年6月末,个人理财余额达2306.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8.76%,占全行理财的73.41%;特色存款(结构性存款)余额为436.34亿元,较年初增长145.13%。
业务模式转型:加大投入,金融科技赋能零售业务
前些年,股份制银行业务发展模式过于依赖同业业务,在经济上升期,普遍存在“赚快钱”意识,除招商银行外,对零售业务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存款增速整体落后于同业,因而在本轮转型的过程中动作最快,发力也最猛。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半年报个人存款平均增速达19.13%,远远超出对公存款3.43%的增速。
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从技术层面提升银行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度是商业银行向“大零售”战略转型的主要路径。而在推进零售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导致业务及管理费用的增加, 由此带来成本的上升,已经在股份制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上有所体现。2018年上半年,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的平均成本收入比为27.54%,较去年同期上涨0.53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费用增长较快,其中,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的管理费用同比增速分别为26.8%、15.8%和12%,位列三甲。而从这几家银行的半年报披露内容来看,成本的增加主要是对金融科技支持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
2018年半年报显示,平安银行对管理费用快速增长的解释是,“IT资本性支出同比增幅达165%”,“全行科技人力扩充到4800人(含外包),同比增长超过25%”;招商银行的解释则是,“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夯实科技基础,针对数字化网点改造、App月活跃用户等转型发展加大了费用投入力度”,“年IT 软硬件及开发人员人力投入持续增加”;光大银行的解释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支持核心业务系统、财富管理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
存款竞争:当前环境下对股份制银行的延伸建议
2018年以来,随着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的反反复复和不断升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宏观经济从“稳中向好”转向“稳中有变”。為了对冲贸易战的影响,我国的宏观政策出现了微调,货币政策呈现出“宽信用”导向,流动性要求保持合理充裕,财政政策要加大对扩内需的支持。对金融体系影响颇大的去杠杆政策,正在由总量性向结构性转化,节奏上将适当放缓。
在此背景下,股份制银行若要做到稳健经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就必须将存款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目标来实施,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存款为本,零售为核
防风险仍是今后三年三大攻坚战之首,去杠杆方向未变,严监管也是大势所趋,客户核心存款作为稳定性高、成本低的资金来源,将再度成为商业银行扩充规模的主要负债来源。同业负债大肆扩张的模式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过去式,存款在银行负债中的核心地位将更加巩固,“存款立行”“得存款者得天下”再度成为商业银行的座右铭。由于对公存款市场议价成本较高、竞争较为激烈,2016年底以来,商业银行纷纷把发展零售银行作为主要战略方向,向零售业务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大多数银行不甘落后的竞逐风口。
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半年报个人存款平均增速达19.13%,远远超出对公存款3.43%的增速。正如上文的分析,在推进零售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导致相关费用的增加。本轮零售转型成绩最为显著的平安银行(零售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达34.67%,行业第一),而其高达27%的费用增速,不仅是股份制银行最高, 也是整个上市银行体系的翘楚。值得一提的是,招商银行作为长期以来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行业领头羊,其管理费用增速也高达16%,在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排第二。这就像父母在夸奖别人家孩子的时候说的那样:“人家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
零售业务的转型,一方面需要通过增设物理网点、增加员工配备来积极布局;另一方面,在零售业务不断被互联网公司蚕食的当下,商业银行亟待通过发展智能零售、场景金融、大数据应用等金融科技来抢占市场份额。银行業的零售转型之路并非朝夕见效,因此,在“大零售”战略下,随着零售业务占比的提升及金融科技资源投入的增加,股份制商业银行未来成本端的投入增长还会持续。
资本补充,迫在眉睫
从货币创造的角度来说,银行资本与存款增速是息息相关的。存款是由贷款及相关投资创造的,而这些都会占用银行的风险资本。如果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率不足,信用投放就会受限,在影子银行萎缩不能进行有效补充的情况下,存款和广义货币的增速自然难以达成目标,银行的经营压力也会更大。
截至2018年6月末,9家股份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在9%左右,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在上市银行分类里,处于最低水平,资本压力最大。随着4月下旬资管新规的正式落地,以及后续细则的逐步公布,商业银行表外资产回表的工作将会陆续进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资产回表的主力军,这也意味着其资本消耗将逐步加大,资本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将不断加大。受资本充足率制约,银行普遍存在风险资本不足的情况, 对长期信用投放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影响了“宽信用”政策的实际效果。
未来,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综合考虑资产增长、结构调整、内部资本留存、外部环境等因素,合理制订资本补充计划,有效运用境内外市场资源,缓解资本压力。首先,应调整发展理念,加强内生资本补充能力,通过利润留存实现资本稳健增长,加快实现“轻资本”战略转型,通过更少资本消耗、更低的风险权重、更集约的经营方式来获取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其次,应积极与股东和监管层沟通,通过首次公开募股、股东增资、增发(普通股和优先股)、发行二级资本债和创新银行资本工具等方式大力补充资本。监管层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监管指标调整、减少风险资本消耗的方式,缓解银行业的资本压力。
金融科技,引领未来
科技引领已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 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在战略层面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金融科技为商业银行注入了新动力。零售金融发展与金融科技的联系最为紧密,智能化、场景化、生态化成为金融科技助力商业银行大零售战略的发展方向。从2018年上市银行的半年报来看,股份制银行中管理费用增速最快的三家银行,在半年报中列出的原因几乎都是增加了对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而这三家银行中,招商银行是零售金融的行业翘楚,平安银行则是转型最快、短期成效最显著的银行,而光大银行的存款同比增速和个人存款同比增速均在股份制银行中位列前三。
未来几年,金融科技将与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管理思维、业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与融合,股份制银行应积极学习行业翘楚和转型模范,加大对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以金融科技做支撑,完成零售金融转型。一方面,通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提高前台客户服务交互能力、中后台决策分析效率以及整体协同能力;运用人工智能、生物识别、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提高网点智能化水平和运营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深耕场景化金融提升客户体验度,推动大数据及智能技术对营销、风控、支付、投顾、客服等各应用场景的覆盖,如“场景+零售金融”“场景+供应链金融”等。
此外,当前部分股份制银行(包括招商、平安、光大等) 和国有大行已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相较于与BATJ等第三方科技巨头跨界合作,独立化运行的子公司有助于商业银行在数据治理、底层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风险管控隔离、产品研发创新、人才激励约束等方面探寻出更适合自身的技术发展路径,值得关注和借鉴。
综合来看,对于原先零售金融和信息科技基础薄弱的股份制银行来说,转型成本过高或使得转型之路较为坎坷,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要方向正确,千里之行总能达成。
(作者单位: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