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本科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基因及路径

2018-10-26王军胜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民办学术

王军胜

(1.北京大学,北京10087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083 )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颁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高校提升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作为国外大学发展的一种最新模式,创业型大学不仅是要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转让技术,更要直接参与、服务于创新创业活动,发挥高校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自20世纪中期产生以来,创业型大学展现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性,这为我国民办本科高校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与路径。建设创业型大学既是民办本科高校对我国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实回应,也是其发挥内在基因优势,破解自身发展困境,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民办本科高校具备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基因

伯顿·克拉克等归纳了创业型大学的五个特征:强有力领导核心、多元化资助基地、拓展的发展外围、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和整合的创业文化[1]2。从这五个特征来看,民办高校与创业型大学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具备建设创业型大学的优良基因,能够更快也更有效地转型为创业型大学。

(一)强有力领导核心:民办本科高校具有自主灵活的领导管理体制

伯顿·克拉克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列为创业型大学的首要因素,足以说明其在创业型大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所谓“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就是大学的领导者与管理者们在大学建设的过程中拥有共同的目标和使命,能够保持对环境的敏感性,适时对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及时调整学校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组织领导力,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源与更强大的竞争力。

我国民办高校一般采用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相对于公办高校科层管理体制明显,民办高校管理权与决策权相对集中,这种管理体制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体现出更强的市场意识、效率效益意识和经营理念,能够根据变化迅速调整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快速启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同时更易协调好学术价值与管理价值之间的关系。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与创业型大学的领导核心要求是相契合的。

(二)多元化资助基地:民办本科高校开拓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创业型大学主要致力于开辟所谓的“第三渠道经费”,即除了来自政府的经费拨款和支持以及政府研究机构的竞争性合同经费以外的所有其他资金。伯顿·克拉克将“第三渠道经费”具体又细分为了三个类别,第一个类别是区别于政府研究机构的竞争性合同经费的其他类型和层次的政府部门的合同经费;第二个类别是来自于社会私人组织的资金投入;第三个类别是大学自身通过基金和投资、校园服务、校友筹款、学生的学费、教职工的知识产权专利等的收入来丰富自身的资金来源[1]4。

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筹资渠道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学生的学费;一种是内源融资渠道,主要是办学主体的投资;还有一种是外源融资渠道,主要有社会或个人投资、社会捐赠、银行贷款、校办企业创收等方式。与创业型大学“第三渠道”经费来源相似,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特点,很好地保证了大学教学、科研及创业活动的经费需求,提高了资金使用的自主权。

(三)拓展的发展外围:民办本科高校强调产学研协同创新

创业型大学强调学术资本主义,因此十分强调大学与政府、企业的联系,高校建立的“外扩单位”就成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与桥梁。伯顿·克拉克将高校的“外扩”单位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作为校外联络部门的办事处,主要开展知识转让、工业联系、知识产权开发、继续教育、资金筹集以及校友事务等工作;一种是进行多学科及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机构,这种机构与高校的学科部、系平行[1]10。这些外扩单位通过自身的便利性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与高校连接起来,帮助产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技术转型升级。且这些外扩单位既容易创办又容易解散,这种特性就进一步增加了高校的社会适应性。

当前,我国民办本科高校拓展与社会的联系主要通过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等的交流与合作来实现。合作方式日益多样化:如通过建立研究中心、实验室等进行联合技术攻关,解决企业技术发展难题;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建立大学科技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与国外创业型大学相比,虽然我国民办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还不完善,合作的效果还不够明显,但是民办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积极性高,外围发展空间的拓展将成蓬勃之势。

(四)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民办本科高校逐渐重视基层学术组织与学科建设

克拉克将创业型大学“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解释为基层的学系、学院等学术组织。“学科组织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学术系统的心脏地带”[2],这是国内学者对学科组织的阐释,这里的学科组织不仅仅包含克拉克提出的基层学术组织,也包含一些根据专业化知识而进行分类的学科化组织。与传统高校相比,创业型大学的学科建设贵在“激活”。这种“激活”,不是学术成果的内部循环,仅仅实现学科系统内部的繁荣,而是要实现学科与行业的无缝对接,使学术成果由内循环转向外循环[3]。可见,不管是强调基层学术组织的自治还是强调学科建设,都体现了创业型大学对学术的重视程度。

针对建设初期存在的学术权力边缘化、学术组织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学科建设问题频现等问题,民办本科高校正在不断加强基层学术组织与学科制度建设,如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明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职责,建立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权力;朝着一流学科建设的方向,加强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建设,完善学科建设的有效机制;坚持应用型研究,开展学术创业等。同时,民办高校还发挥自身优势,将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联系起来,促进学术成果转化,实现学科内循环向外循环的转化,这都是“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所包含的重要特征。

(五)整合的创业文化:民办本科高校积淀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

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文化特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的总和”[4]。每所创业型大学在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的过程中都各具特色。沃里克大学强调学校领导核心的重要作用,并在各学院认真实施领导核心发布的系列举措,这些举措经过总结与提升,已形成促进学校发展和调动师生积极性的重要的创新创业文化。哈佛大学创办了专门的“创新实验室”,旨在为学生、教师、创业者和波士顿社区间的互动提供平台,为有创业意向的创业者提供指导与帮助等,促进团队合作和创新创业活动。

在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要素。民办本科高校自改革开放后诞生到现在30余年,从“三无”(无资金、无师资、无校舍)状态到发展成为现有民办高校747所,在校生628.46万人的壮大场面[5],民办高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表明,民办高校具有天然的创新创业基因和强大的创新创业潜力,其开放自由的文化内核更容易融入新的文化,从而形成更为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二、民办本科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路径

要通过创业型大学建设提升大学创业能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必须围绕组织机构、知识传播、知识转移、创业平台以及创业文化五大方面,通过建立民办本科高校创业型大学的内在运行机制,搭建资源交互平台,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促进民办本科高校创业型大学的建设。

(一)完善技术转移管理组织

高等教育的技术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要素的共同参与协调,技术转移管理组织作为一种中介组织,能够更好地协调高校与企业以及其他社会人员之间的关系,帮助高校学术成果转化,进一步促进知识转移。技术转移管理组织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出现和产生的,一方面,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体现,创业型大学强调学术资本转化,就必须要为这些学术成果寻求可以产业化的社会市场;另一方面,高校进行一项科学研究,其成果是否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否为社会所接受并产业化,这都需要技术中介组织对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市场调查并加以评价说明。

可以说,在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的过程中,技术转移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发挥着评估高校的技术成果机制、对于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寻求能够与之合作的公司企业,并帮助高校顺利完成技术转让的功能。由于技术转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涉及内外部的多种要素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参与,为保证技术转移组织能够发挥最大功效,不仅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技术转移发展法规对技术转移组织进行法律上的规定,还需要制订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为技术转移管理组织提供保障[6]。

在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创业型大学的过程中,搭建技术转移的运行模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政府角度来说,要以政府为引导,加强高校、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促进技术转移的平台,并对技术转移进行评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二是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企业是技术的使用者,高校是技术提供者,需要加强二者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完成技术从开发到应用的全过程,可以通过搭建技术平台、组织平台、资金平台等促进高校科研的转化发展,建立创业型大学的技术转移运行模式(见图1)。

图1 民办本科创业型大学技术转移运行模式

具体来说,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作为高校与外界的联络部门,积极做好技术转移服务工作;二是要建立技术转移中介组织,打通高校与市场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促进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三是引进跨学科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四是转变技术转移管理模式,强调技术转移管理组织的服务性,加强对这一管理机构的监督和评价,促进技术转移管理机构功能的良性发挥。

(二)激活知识传播系统

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创业型大学成功经验显示,只有建立一体化创业教育综合平台才能打破传统的单一学院、学科模式,从而更好地激活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和学科组织,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文化培育扩展到整个大学体系中。要激活知识传播系统,民办本科高校也必须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实现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向更优化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金字塔”

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可以建设成为一种“金字塔”型的体系(见图2),建立从创业知识到创业精神再到创业实践自下而上协调统一的整体系统。首先是创业知识整体系统的搭建,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学、创业法学等通识创业教育课程,充实学生创业理论基础知识,这是创新创业教育“金字塔”体系的底层;其次是创业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创业心理学、创业伦理学等课程的开设,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这是创新创业教育“金字塔”体系的中间层;最后是搭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不仅包含开设的创新创业实务课程,如创业实务、创业管理等,也包含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层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和支持,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创新创业实践链条,这是创新创业教育“金字塔”体系的顶层。

图2 创业教育内容构成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搭建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前提与条件,还需要搭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与平台,积极改革创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新模式,可以借助大学与工业产业的合作方式,实现社会的技术型革命。具体来说,一是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可以通过为学生创业提供创业资金、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并给予指导、与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遴选优秀的创业导师对创业学生进行指导帮扶等方式,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取得成功。二是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校企合作模式上更加注重开放性与多元化,要注重知识、人才、场地、设备等创新创业各类资源的合作共享,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拓展高校社会服务外围,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3.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要全面激活知识传播体系,完善创新创业学科、课程建设,必须拥有一批具有丰富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创新创业导师团的建设,民办本科高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引进来,引入创业导师的视野要宽广,不仅要从国内的高水平大学、高新技术企业中引进创业导师,还要从国际上引入既有创业经验又能开展教学工作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一种是高校自己培养具有创业经验与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从师资队伍中选取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进行重点培训与培养,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专业水平和素养,使他们成为高校重要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另外,还可以通过成立创业导师团的方式,邀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成功企业家到校分享创业经验,激励学生创业热情,指导学生创业实践,通过类别多样的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如“KAB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竞赛、创业讲堂等,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机会和场所,并且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类创新创业资源积极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搭建知识转移平台

针对当前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完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民办本科高校必须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拓展发展的外围空间,通过多样化合作模式,搭建知识转移平台。

1.建立知识转移“超循环”模式

民办本科高校本身来源于市场,与社会组织机构具有紧密联系,在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过程中,更容易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结构等要素多位一体的“超循环”模型(见图3)。

在这个“超循环”模型中,创新知识发挥着核心因子的作用,高校、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等都根据这一因子发挥作用,高校在这一模型中发挥着源头活水的作用,政府则是这一模型的推动器,中介机构扮演者黏合剂的作用,能够将政府、高校与企业牢牢联系起来。这种产学研合作的“超循环”模式的运行方式可以归结为,在政府的顶层设计之下,高校、科研院所作为创新知识的产出者,通过中介机构和组织,将知识产出转移给企业,企业作为一个“容器”,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新接收到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归纳、融入,最终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并将其形成产品推向市场以实现其社会价值,取得社会效益。

图3 民办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超循环模型

2.创办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在集聚创新创业资源,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挥大学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功能。科技园可以根据区域重点产业的需求,引进知名重点企业,发挥高校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二是推动高校与企业的人才互动。借助大学科技园,企业的高端技术人员可以充分与大学科研人员建立产学研联盟,开展应用性研究。高校也可以聘用企业高层次人才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证、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指导等,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企业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实践能力。三是为科研人员提供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大学科技园作为创新创业载体,不仅有宽松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而且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资金、技术指导、信息资源等便利条件,能够帮助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在园区内就实现转化,从而降低创业风险,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业积极性(见图4)。

(四)整合多样化的创业资源

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资源是创业型大学教学、科研及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保障。为更好地建设创业型大学,民办本科高校在原有资金来源多样、创业资源丰富等优势基础上,要不断拓展资金渠道、搭建共享平台,提高资源获得效率和利用效率,提升办学质量与水平。

1.拓宽创新创业资金渠道

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建设创业型大学的重要保证。面对不断增加的资金压力,国外创业型大学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了资金在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认识到只有与经济和商业领域建立密切的联系才能促进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才能获得无限的发展。民办本科高校拓宽创新创业资金渠道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的经费资助及财政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创业教育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二是社会资助,这是创业型大学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民办高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积极吸引民间组织和个人资本投入到学校建设中来,此外校友捐赠也是重要的筹资方式;三是民办高校自身的学术资本转化获取的经济效益,可以利用高校先进的知识、技术优势,通过成立公司、产品研发中心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资本并实现产业化,最终实现其商业价值。

图4 民办本科创业型大学建设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2.搭建创业资源共享平台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创业风险,其中资源平台的缺乏与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平台的缺乏会造成创业过程中的孤立无援状态。因此,要帮助学生将创业梦想变为现实,就需要为他们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包含创业资讯平台、创业项目平台、创业培训平台、创业资金平台等,形成从创业项目开发—创业项目孵化—创业项目落地一条龙的服务链条。

具体来说,创业资讯平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各类创新创业相关的资讯,如国家及地方政府层面的创业政策、举办的创业大赛的通知及创业论坛交流等;创业项目平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既具有可行性且较低风险的小型项目,同时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评估与诊断,帮助大学生选择最合适的创业项目;创业培训平台主要是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真实场景,提升其创新创业知识、素养和能力;创业资金平台主要是为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以确保可落地的创业项目的资金链;创业孵化平台主要是帮助创业项目的产品化,并向市场进行推广,实现创业项目的产业化发展(见图5)。

(五)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创业型大学所形成的创业文化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扶持和创新创业孵化合力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开放、包容、创新特征的文化氛围的总和,创业文化不仅包含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等形成的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包含对应的制度架构和组织文化。创业型大学要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就需要搭建从理念到制度完善的创业文化体系。

1.形成创业型大学的建设理念

对我国高校而言,建设创业型大学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挑战[7]。伯顿·克拉克等人提出了“创业型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更加强调大学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他认为“价值观和信念可能引导或跟随着其他要素的发展”。可以说,创业型大学的建设理念已经与传统大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办本科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就需要改变传统大学的建设理念,根据创业型大学的价值观导向建立新的精神理念。

理念的转变可以促进制度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又可以促进组织成员的转变,因此,确定办学理念十分重要。民办本科高校首先要在办学定位上确定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共同理念,并将其作为顶层理念由上至下传递至学校师生,要让师生将建设创业型大学作为民办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目标,让师生真正了解创业型大学的理念,提高师生对创业型大学的理念认同,进而形成创办创业型大学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

图5 民办本科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

2.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动力机制

学术资本转化是创业型大学的特色之一,但是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还较低,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产业的耦合度不高,科研转化的动力激励机制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加强与企业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一是对接企业需求,了解产业企业的技术难关,利用民办本科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与资源,开展集成攻关,形成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转变服务理念和组织形式,即从被动服务转为向行业企业主动服务,从以个体为主的科研体系转为团队协同、跨学科组织的科研体系,从而增强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三是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的搭建,联合学校、政府、企业、市场等主体,建立完善的管理运行模式,可以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实现创新创业资源的有效汇集、资源互补,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规模和范围。四是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打破传统的唯论文数量的藩篱,将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及社会效益作为科研成果转化评价的重要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科研人员职称考核的范围。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民办学术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科研成果转化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