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陷丹参汤辅治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2018-10-26刘燕欢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稳定型丹参证候

杨 阳,刘燕欢

(广东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 江门 529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主要介于急慢性心肌梗死之间的急性冠状动脉临床综合征[1]。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突然、迅速且疼痛剧烈,易反复发作。目前,临床上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斑块易破裂和内皮功能异常有关。本研究用柴陷丹参汤辅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4例,均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男24例,女23例,平均年龄(51.24±11.84)岁;平均病程(8.24±3.84)年;合并糖尿病17例,高血压11例,高脂血症19例。对照组男21例,女26例,平均年龄(51.82±10.64)岁;平均病程(8.44±4.12)年;合并糖尿病17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诊断为胸痹心痛;②知情同情。

排除标准:①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②神智不清;③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疾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100mg,口服,日1次;硝酸异山梨醇脂(锦州九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1022433)5~10mg,口服,日2~3次;倍他乐克(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391)100mg,口服,日2次。

观察组加用柴陷丹参汤治疗。药用茯苓15g,法半夏10g,柴胡10g,党参14g,浙贝母14g,丹参14g,瓜蒌皮9g,木香9g,黄芩9g,川芎9g,白术9g,砂仁5g,全蝎5g,炙远志5g,黄连5g,甘草5g。水煎300mL,分早晚两次服。

两组均治疗6周为一疗程。

3 观察指标

血脂:于治疗前后抽取3mL静脉血,离心后采用氧化酶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直接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s-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测定。不良反应包括腹泻、皮疹。

4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3]。显效:经心电图检查S-T段和T波均恢复正常,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和发作次数减少大于80%。有效:经心电图检查S-T段低平和有所纠正T波倒置,心绞痛症状大部分消失和发作次数减少50%~80%。无效:经心电图检查基本与治疗前一致,心绞痛症状无明显改善,发作次数减少小于50%。

中医证候疗效[5]采用0、2、4、6分评价主证轻重程度,0、1、2、3 分评价次证轻重程度,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显效:中医证候得到明显改善,且得分减少大于70%。有效:中医证候好转,且得分30%~70%。无效:中医证候无明显改变甚至加重,且得分减少小于30%。

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hs-CRP水平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hs-CRP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hs-CRP水平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项目 观察组(47例) 对照组(47例)TC 治疗前 7.56±2.12 7.21±2.53治疗后 3.95±1.53△ 5.76±1.34 TG 治疗前 3.51±0.91 3.36±0.56治疗后 1.99±0.56△ 2.28±0.49 LDL-C 治疗前 5.21±3.57 5.39±3.43治疗后 2.64±0.46△ 3.82±0.74 HDL-C 治疗前 2.61±0.38 2.49±0.42治疗后 2.15±0.43△ 2.31±0.68 hs-CRP 治疗前 16.91±5.16 16.72±5.64治疗后 8.19±2.86△ 10.64±3.68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出现腹泻2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6.38%;对照组出现腹泻3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5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4,P=0.694)。

6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急性冠状动脉临床综合征,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础。因脂质代谢紊乱导致动脉内膜上不稳定的斑块增多,脱落的斑块易使血管阻塞形成血栓,导致心脏缺血,从而引发心绞痛。资料显示[5],炎症反应是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主要因素之一。 hs-CRP是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其水平与斑块不稳定性密切相关,可间接导致新生血管中易损斑块的形成,最后形成血栓[6]。临床上常用抗血小板聚集、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等西药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病机为热毒伤络,疲血闭阻[7]。病因主要为气滞血瘀、劳心耗神、痰湿瘀血等[8]。中医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宣痹化湿、温通散寒等为原则。柴陷丹参汤是综合《时方歌括》中丹参饮与《通俗伤寒论》中柴胡陷胸汤而制成[9],早在柴陷丹参汤中柴胡主要功能为清虚热且可疏郁通肝气;法半夏主治燥湿化痰,可降痰中之火;黄连、黄芩主治温热病,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等功效;瓜萎皮、浙贝母主治清热化痰、宽胸理气、散结解毒并有安神之功效;丹参、全蝎、川芎具有止痛宣痹、活血通络及祛瘀等功效;木香、砂仁散结行气;党参、甘草、茯苓、白术等心脾同治,治生痰之源,同时甘草有调和诸药作用。诸药合用,有活血行气、化痰清热、通络止痛之功效。

综上所述,柴陷丹参汤可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从而提高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效果。

猜你喜欢

稳定型丹参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