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临床观察

2018-10-26陈冬梅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利胆胆囊炎柴胡

郭 胜,陈冬梅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CA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以右侧胁肋不适为主,可伴有口苦、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抗炎、利胆、镇痛等药物协同治疗,但由于该病易反复发作,因此治疗效果往往不满意。笔者用西药抗炎、利胆联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CAC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2例,均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门诊治的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男10例,女26例;年龄44~65岁,平均(52.8±7.5)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8.5±1.4)个月。对照组男11例,女25例;年龄41~65岁,平均(53.9±5.8)岁;病程7个月~4年,平均(8.8±1.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以及《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2]拟定:①持续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肩呷区疼痛;②有恶心、喛气、泛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后症状加重;③经常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④胆囊区有轻压痛和/或叩击痛;⑤彩超提示胆囊壁毛糙增厚(≥3mm),胆囊缩小或变形;⑥胆囊造影可见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收缩不良。具备⑤或⑥中任何1项,加①②③④中2项即可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中关于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①主症:右胁疼痛和口苦咽干。②次症:恶心呕吐、厌食油腻、纳呆腹胀、小便黄赤以及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除主症及舌脉必备外,次证兼有2项次症即可诊断。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年龄40~65岁,有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史,病程3个月或以上。

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急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梗阻性胆囊炎以及胆囊炎合并胆管炎、胆结石、胆囊息肉,合并有严重心、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亮菌甲素片(南京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10940228)口服,1次15mg,日3次;熊去氧胆酸胶囊(Dr.Falk Pharma GmbH,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50365)口服,1次250mg,日3次。

观察组加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药用柴胡12g,黄芩12g,大黄3g,枳实10g,炒白芍10g,姜半夏6g,鸡骨草15g,金钱草15g,绿梅花6g。免煎颗粒,日1剂,开水冲分两次服用(免煎药物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两组均3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观察右胁疼痛、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厌食油腻、纳呆腹胀、小便黄赤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临床疗效、B超疗效以及复发率。

单项症状:右胁疼痛、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厌食油腻、纳呆腹胀、小便黄赤等临床症状按轻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度,主症计以0、2、4、6,次症计以0、1、3、5分。

用SPSS22.O分析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大于等于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4%;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69%。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胆囊B超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痊愈:胆囊、胆管壁厚、毛燥及胆汁透声3项恢复正常。显效:胆囊壁厚、毛糙程度和透声3项中有2项恢复至基本正常。有效:3项中至少1项得到改善。无效:各指标均未改善,甚至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B超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B超疗效比较 例(%)

两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症状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右胁疼痛 观察组 36 3.51±0.85 1.48±0.33* 1.22±0.27△对照组 36 3.54±0.79 1.91±0.54* 1.62±0.47口苦口干 观察组 36 3.12±0.77 1.01±0.22* 2.19±0.43△对照组 36 3.09±0.78 1.44±0.36* 1.70±0.50厌食油腻 观察组 36 2.18±0.26 1.53±0.19* 0.70±0.11△对照组 36 2.21±0.25 2.10±0.24 0.12±0.02恶心呕吐 观察组 36 1.53±0.17 0.88±0.11* 0.72±0.12对照组 36 1.57±0.24 0.84±0.12* 0.74±0.11纳呆腹胀 观察组 36 2.75±0.47 1.34±0.22* 1.43±0.37△对照组 36 2.71±0.44 2.13±0.34* 0.71±0.11小便黄赤 观察组 36 1.18±0.26 0.64±0.09* 0.50±0.06对照组 36 1.16±0.26 0.65±0.08* 0.49±0.07

两组复发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复发比较 例(%)

6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多与细菌感染以及胆固醇代谢失常刺激胆囊组织增生肥厚等因素有关[5]。近期研究认为胆囊动力学异常、各种原因造成胆囊缺血以及饮食因素等也与本病发生有关[2]。

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属中医“痞满”、“胁痛”、“腹痛”、 “黄疸”、“胆胀”等范畴。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外感湿热、劳欲久病、跌仆损伤等,病位在胆,累及脾、肝,胃等脏器。胆汁需靠肝气疏泄,若肝气功能失常,则会导致胆汁壅滞,郁而化热,湿热阻滞气机,病机为肝气不舒、湿热蕴结。病程缠绵难愈,且易于复发。大柴胡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本治疗少阳阳明合并,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大便不解等。方中柴胡为君药,具有疏肝理气功效,配黄芩和解清热;大黄配枳实内泻热结,行气消痞; 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 半夏和胃降逆,加以姜制,以治呕逆不止;金钱草化湿解毒,为利胆要药;鸡骨草清热利湿解毒,绿梅花开郁和中解毒。诸药合用,有散有清,借肝的疏泄条达,行少阳的气滞,达到疏肝利胆,和降通腑,清利肝胆湿热之目的。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大柴胡汤可增强肝胆的疏泄作用,恢复胆囊功能,利于排泄胆汁[6]。鸡骨草具有利胆、抗炎、提高机体免疫作用[7]。金钱草有明显促进胆汁排泄和分泌作用[8]。

综上所述,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有起效迅速,标本兼治的特点,不良反应较少。

猜你喜欢

利胆胆囊炎柴胡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利胆退黄夸茵陈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疗效观察
舒肝利胆中药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胆囊声像图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