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疗法在颅脑损伤术后瘫痪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8-10-26胡睿华
胡睿华,姚 芳
研究表明,大脑半球功能能够通过训练实现重组,建立新的神经系统通路,改善患者肢体和感觉功能,因此,对于术后瘫痪患者,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对患者病情恢复具有重要作用[1-2]。有研究表明,对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消极心理状态,消除其负面不良情绪,帮助其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3]。因此,心理治疗对于颅脑损伤术后瘫痪患者的康复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临床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常规康复治疗为基础,探讨了心理治疗对颅脑损伤术后瘫痪患者心理健康及肢体功能的影响,以期为此类患者的术后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颅脑损伤术后瘫痪患者。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颅脑损伤术后瘫痪,核磁共振谱图显示颅脑血肿、神经功能受损[4];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按照入选顺序编号,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A组男32例,女13 例,年龄 20~67(46.89±7.21)岁,病程 16~35(11.38±2.23)d;右侧和左侧偏瘫者分别为35例和10例;肌力等级:0级33例,1级5例,2级3例,3级3例,4级1例;已婚33例,未婚4例,离异或丧偶者8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者5例,中学者30例,大专及以上者10例。B组男35例,女10例,年龄23~69(47.39±7.18)岁,病程 15~37(12.21±2.39)d;右侧和左侧偏瘫者分别为33例和12例;肌力等级:为 0级 35例,1级 4例,2级3例,3级 3例;已婚31例,未婚3例,离异或丧偶11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者7例,中学者29例,大专及以上者9例。两组上述临床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A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5],每天进行3次康复训练。首先让其平躺,先锻练大关节,后锻练小关节,每个关节活动15次;肩部做外展及外旋运动,前臂和上臂做后旋运动。待有所改善后,逐渐训练患者在床上做翻身动作,同时训练其平卧时弯曲双膝,在医护人员帮助下,抬高臀部,尝试自主使用便器。另外,让患者将患侧肢体放在健侧肢体之上,活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做不同方向的屈伸、外展运动,每个方向活动15次。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后,训练其起坐能力。在上述训练进行顺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患者站立、步行、爬楼梯等活动等。
B组:住院期间,在A组基础上,开展心理治疗[6]:(1)前期准备:首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做一个全面评估;(2)健康教育:医护人员主动耐心给患者及家属讲解颅脑损伤治疗的科学知识,术后偏瘫的原因和注意事项等,指导患者严格遵守医嘱坚持治疗;(3)转移注意力:每天引导患者做一些小游戏,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健康生活的向往;(4)基本干预: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现实状况;(5)针对性干预:应尽可能照顾患者的特殊需求,引导其认识易怒等不良情绪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伤害,帮助其平复焦躁等不良情绪。
两组患者出院时,均发放出院手册,教授家属和患者康复护理内容。
1.3 疗效指标
1.3.1 心理健康状态 分别于干预前和出院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7],包括9个影响因子: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个因子按照症状的无、轻微、中等、较重、严重进行分级记分(1~5级),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1.3.2 生活质量 分别于干预前和出院时,采用Spitzer评分表[3],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5个方面: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家庭及朋友支持和生活前景认识,单项得分0~2分,总计0~1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3.3 肢体运动功能 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采用简式 Fugl-Meye量表[8],评估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上肢运动功能的评估采取坐位,包括10个方面:有无反射活动、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伴协同运动的活动、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反射亢进、腕稳定性、肘伸直,肩前屈30°时的手指、协同能力与速度(手指指鼻试验,连续5次);下肢运动功能的评估采取仰卧位,包括7个方面:有无反射活动、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伴协同运动的活动、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反射亢进、协同能力与速度(跟-膝-胫试验,连续快速作5次),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运动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健康状态 出院时,两组心理健康状态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降低,且B组显著低于A组(P<0.05,表 1)。
2.2 生活质量 出院时,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升高,且B组显著高于A组(P<0.05,表2)。
2.3 肢体运动功能 干预6个月后,两组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显著提高,且B组改善优于A组(P<0.05,表 3)。
表1 两组不同时间心理健康状态评分比较(n=45)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生话质量评分比较(n=45)
表3 两组不同时间肢体肌力和运动功能比较(n=45)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经过临床检验,效度和信度很高的心理健康评估量表(SCL-90),评估两组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的心理健康状态。结果发现,干预前,两组SCL-90量表得分均很高,说明术后偏瘫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伤害。经过6个月的干预后,两组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其中B组显著优于A组,说明常规治疗通过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能使患者的心理问题得到一些改善,但开展系统的心理治疗能发挥更加显著的疗效。采用设计简单合理的Spitzer评分表,评估两组生活质量。结果表明,在出院时,B组生活质量的改善显著优于A组,说明本研究开展的心理治疗方案能更好地帮助患者重建自我和社会认同感,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唤起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本研究结果还提示,心理治疗除了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健康,对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也有显著的疗效。采用简式Fugl-Meye量表评估两组肢体运动功能,结果表明,干预6个月后,两组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显著提高,而B组肢体运动功能显著高于A组。说明心理治疗能够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提升。推测心理治疗可能是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拥有积极向上的情绪,能乐观看待自己的病情,拥有治愈的信心,从而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康复训练,不轻易放弃,带着对康复后的美好憧憬,坚持治疗,获得了更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心理治疗能显著改善颅脑损伤术后瘫痪患者心理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值得在术后瘫痪患者康复治疗中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