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吡嗪与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比较
2018-10-26宋超宇
宋超宇
胰岛素抵抗为2型糖尿病(T2DM)主要发病机制[1],其与糖脂异常变化等共同作用会影响T2DM患者血小板功能,增加机体血液流变学异常风险及血管病变概率[2]。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失效较常见,对此类患者建议联合其他药物治疗[3]。本研究主要比较分析了对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失效的T2DM患者,格列吡嗪与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医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失效的T2DM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 T2DM 诊断标准[4],初次诊断,病程<半年;(2)二甲双胍单药效果不佳;(3)年龄>18岁;(4)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且配合度高,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怀孕、哺乳女性;(2)凝血机制障碍;(3)糖尿病合并症或并发症;(4)近15 d内有阿司匹林等相关药物使用史;(5)对本研究药物过敏;(6)急慢性感染;(7)不按医嘱用药。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150例,在充分告知不同治疗方案利弊的情况下,由患者自行选择不同用药方案,分别作为格列吡嗪组(A组,68例)与吡格列酮组(B组,82例)。A组中,男30例,女 38例,年龄41~73(56.36±6.51)岁,体质量指数(BMI) 23.2~33.7(26.98±1.25)kg/m2;B 组中,男 34 例,女 48 例,年龄 43~75(56.20±6.55)岁,BMI 22.8~33.5(27.00±1.36)kg/m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维持二甲双胍(口服,1.5 g/d)治疗,此外A组口服格列吡嗪 (天津市华新制药厂,国药准字 H19994134),5~15 mg/d;B 组则口服吡格列酮(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525),15~30 mg/d。患者出院后均自行监测血糖水平,门诊随访。1个疗程4 w,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共 12 w)。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1 d和治疗12 w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糖[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 血糖(2 hPG)、HbA1c]、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小板功能指标[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浊法;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抗体(PAC-1)],采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统计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以[n(%)]和(±s)表示,分别行χ2或t检验;α检验水平=0.05。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和HOMA-IR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糖和HOMA-IR均显著降低,且A组明显低于 B 组(P< 0.05,表 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脂水平均显著降低,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表 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小板功能指标均显著降低,且B组明显低于 A 组(P< 0.05,表 3)。
2.4 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期间,两组均无肝肾功能异常等发生;A组发生低血糖3例,B组发生低血糖2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和HOMA-lR比较
3 讨论
研究表明,格列吡嗪口服后起效快,1~3 h便可至血药浓度峰值,且可持续24 h,适用于饮食控制干预效果不佳、对胰岛素不依赖的患者,临床也常将其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5-6]。吡格列酮可增强葡萄糖转运子作用,提高葡萄糖摄取能力,进而促血糖下降;吡格列酮通过影响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产生、转运、利用,而发挥降血糖作用;它还能通过促胰岛素受体底物-1磷酸化,促进干细胞脂肪细胞中胰岛素受体的表达。White等[7]研究表明,沙格列汀+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失效的T2DM疗效较好。格列吡嗪和沙格列汀同属于磺脲类药物,但目前关于格列吡嗪与吡格列酮治疗T2DM效果比较的相关报道较少。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mmol/L)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指标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加用格列吡嗪或吡格列酮治疗,均能明显降低患者血糖,其中格列吡嗪控制血糖效果更明显,这主要与两种药物降糖机制不同,而格列吡嗪降糖作用更明显有关。T2DM发病机制之一为胰岛素抵抗,其易造成脂代谢异常,而脂代谢异常反之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8]。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吡格列酮,格列吡嗪改善脂代谢异常作用更明显,分析其原因:吡格列酮为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激活PPARγ可促脂蛋白脂肪酶(LPL)表达,加快TG分解,减少胆固醇中LDL含量。同时该药物对PPAR-α(有贝特类药物样效应)部分激活,可促使TG降低[9]。
人类血小板上存在胰岛素受体,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与血小板上胰岛素受体结合,使其自磷酸化,能降低血小板对激活剂(如花生四烯酸)的反应,以抑制血小板活性。T2DM患者大多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血小板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是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的危险因子。本研究结果显示,吡格列酮对血小板活化及其功能作用比格列吡嗪更明显,这是因为血小板中含有PPARγ受体,吡格列酮属于PPARγ激动剂,通过兴奋PPARγ受体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不仅可降糖,而且还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另外,与格列吡嗪比较,吡格列酮能更好地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这可能与吡格列酮能更好地纠正脂代谢紊、改善血小板功能有关。本研究还发现该两种药物治疗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与吡格列酮相比,格列吡嗪联合二甲双胍降血糖效果更佳,而吡格列酮在改善T2DM患者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及血小板功能方面有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