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样落实评价
——以《我们画我们评》一课为例谈美术赏析课评价指向的落实
2018-10-26邱莉丽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中心小学
■图、文/邱莉丽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中心小学
一堂美术赏析课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能获得自己独特的知觉体验。使其在体验、欣赏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独特的“看”和“评”的能力,形成个人意象性的认知。下面就以二年级的一堂美术欣赏课——欣赏《我们画我们评》(选用的作品都是与学生自身特质、审美体验相似的各国孩子们的作品)为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看”“评”“听”细化课程目标,形成了以下的过程性评价。
一、像这样“看”
“看”作品是个特别深奥又浅显的问题。对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我们可以最直接地“看”。看什么呢?看画得像不像?我想没有一个美术老师会觉得一个小孩儿画一样东西画得特别像是件特别惊喜的事吧。反倒是他们画面里那些他们认知中的“形”和别人不一样时,这些不一样的“思维”才更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课程中的评价一般都要和目标对应起来考虑,目标如何细化,评价也就如何应对。以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的19课《我们画我们评》的作品《我的周末》为例,我是这样处理的:
1.根据目标,预设评价
欣赏这张图片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在教师给出的欣赏要点提示下,“看”作品的过程中,对具体绘画内容的评价。
这张作品的欣赏要点定在:空间、取舍。具体过程如下(部分呈现)。先由一个问题“画面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引出。
学生评价:这个快要摔倒的人哭了,脸上那么多的泪,真有趣。
评价指向:小作者人物情绪的个性表达
教师评价:是啊,丰富而真实的表情在一幅画中往往最吸引我们,除了人物情绪,我们能不能从画面的构图上来找找有趣的地方呢?
评价指向:从构图入手探寻小作者的空间安排
学生评价:画里的窗帘画不下了,掉到地上了。
评价指向:空间错位理解
教师评价:你评价的真有意思。我们大家一起再来看一下:窗帘、窗户和那个哭的人。
评价指向:引导学生探寻空间安排……
笔者的预设,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试图模仿孩子们的视角,而在课前的预备,也仅仅能做到预备而已。每个孩子由于个人经历、知识、观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有差异,接着到课堂中去实践,于是又会有在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评价。
2.根据目标,生成评价
有了之前的预设评价,笔者准备紧绕之前规划好的欣赏要点“空间、取舍”,等待着孩子们突如其来的问题。
学生评价:太搞笑了,后面这个人被前面的人抓起来。
评价指向:人物空间错误性趣味
教师评价:呵呵,好像真的是这样。如果我们把窗户、窗帘和这个人一起看……发现他们都是斜的……
评价指向:空间认识
学生评价:画面中那个黑乎乎的东西,挺有意思的,就是不知道它是什么。
评价指向:疑问
教师评价:有些物体可能换个角度呈现你就不认识,但我们可以从整体出发去猜。这三个小朋友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玩儿呢?
评价指向:引导孩子从整体的环境入手,去猜测阻碍他们认知的“形”
学生评价:在家里,在客厅。
评价指向:空间
教师评价:你是怎么发现这是客厅呢?
评价指向:空间布置
学生评价:客厅里才会有窗户、桌子……这个是电视机……是电视机的侧面!
评价指向:空间猜想
教师评价:大家太棒了!这就是小作者用画面来告诉我们的。他选择了电视、桌子、窗帘这些有特点的东西,让你发现这是客厅而不是其他地方。
评价指向:空间构图的取舍
学生评价:画里握拳头的人,突然从一堆东西后面跳出来了,太好玩儿了。
评价指向:个人空间动态想象
教师评价:你这一说,我也觉得这个地方挺有道理的。我们来一起看一下,画中三个人的动作。
评价指向:肯定并转化问题……
课堂中的生成性评价是我们老师上课最有意思的地方。我们会为有些孩子的“突然”感到惊喜,也要会为有些孩子的“废话”感到无奈。但如何更好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孩子们的审美评价,我也是在步步探索,尝试,总结。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依然能体验到课堂的乐趣。
3.根据目标,强化或弱化评价指向
关于想象力这一事物的理解,小学低段是个旺盛期,孩子们“怎么看”,我们就怎么接,然后进行适当的“牵引”,把孩子们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引导到欣赏要点上来。什么是有价值的话题呢?比如《我们画我们评》一课中有幅罗马尼亚7岁孩子的水粉作品《快乐的聚会》,学生会说:老师,这个人家里的墙怎么这么脏啊,印了那么多的圈圈。作为教师的我首先会这么引导:这幅画中运用了很多花纹的装饰,墙上有,老奶奶的服装上更多呢,然后引导学生对人物服装花纹的细节表现让色彩变得更丰富的方向上来赏析作品,淡化学生问的关于墙的问题。
二、像这样“评”
“评”就是欣赏者在看完作品之后,外化视觉感受的一种表达方式。低段的孩子很喜欢说话、表达,一旦到真正的“评”作品的时候,他们的直观感受、语言质量、个性思维会因为很多因素而改变。而能不能表达出原意,这个过程就是作品评价的关键。于是我按照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和观点,对孩子们提了几点要求。
1.像这样提几点要求
直观表达。我对孩子们能说一口流利的“废话”这件事,特别的郁闷,说得多,很多时候让听者觉得什么都没说,还浪费大家的时间。我要求孩子们“是什么就直接说,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
不允许小组讨论,同桌交流。低段孩子们个人主张意识不够强烈,在学校这样的大氛围下,很容易一交流就交流成观点一样,语言一样。我们认为美术课堂更多时候感性些、个性些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更有价值。
说过的不许再说。这是为懒得动脑子的孩子们提的要求。我们是希望孩子们多说,或者动动脑子想一想再说,很多时候他们也不愿意“动”,所以语言的质量也还是需要一些要求来阻挡一下,来激发一下。
2.像这样慢慢来
在赏析过程的很多环节,我都可以植入日常生活环境这一宽泛的理念,以下是我为美术赏析课程专门设计的流程图:
具体到某堂美术欣赏课,我是这样融入这个设计来评价的(部分展示):
目标:模仿书本中《快乐的聚会》的欣赏指向性语言表达,“评”作品的评价。
这幅画看上去还真欢乐呀,接着可以从表现形式、构图、色彩等方面去评价一下作品。
教师示范如何评价作品:
画面中的人物都穿着漂亮的衣服来参加聚会了,“服饰上的花纹的细节表现让色彩的变化更丰富”。
“明亮艳丽的颜色使画面氛围显得非常快乐、热闹。”
生活中我们已经有了近大远小的空间感受了,那在这幅画中,作者就很好地表现了她生活中所看到的。“各个人物在画面上的大小、远近安排,体现了空间感。”……
教师评价的语言,介入了生活场景的描述,唤起学生共性的体验。再加上评价前对学生美术术语的引导,在最后小结之时,学生都可以帮老师作小结评价了。
三、像这样“听”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重视对过程的评价。于是“听”作品的评价过程就是能实现评价的最大效益的方式。要培养孩子们会“听”话的能力,能识别评者的评价质量。以下是本人对发展性评价在美术教学中的一点实践,希望对培养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美术的情感与态度有一定帮助。
1.会去听
“会去听”是一种行动态度,它需要很多学习品质来保证,其中“静静”是一种特别好的学习习惯,它的目的就是不影响别人、尊重别人,并让自己的思考更深入。对于这点的渗透,我们的课堂是像这样的(部分呈现):
师:刚才我们评价了这幅画的小作者构图巧妙,画面重点的马戏表演者们,在一个半圆形的红、黄舞台上更加的突出。我们似乎都能感受到马戏表演者们的热情、开心的氛围。那有人关注到马戏团后面的一大片观众了吗?那些观众被一片普蓝的色调淡淡地笼罩着。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
生:(被引入观察,说出)“观众很认真”“都端正地坐在位置上”……
师:对,大家都很厉害,马上从画面中能发现:画中的人们都很专注,都很安静地在观看节目。那刚才我们在欣赏评价作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生:那几个男生很吵的……
生:刚才***(同学名字)在讲的时候,他们两个在“笑”……
师:课堂上的纪律不好是老师的错,是老师上课的内容没有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想想自己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像画中的观众一样那么“静静”地看,“静静”地听。“静静”是一种特别好的学习习惯,它的目的就是不影响别人、尊重别人,并让自己的思考更深入。邱老师允许你对我的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做些自己的事,但你必须得不影响别人……
虽然美术老师不是德育教师,似乎“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讲那么多的道理,但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教书、育人,而育人更为重要!因此,关键时候,教师还是需要“出手”!
2.会听
会听,在这里是个形容词。是指听者有智慧地辨听别人的评价,自己再进行逻辑整理,淘汰与吸收的过程。对于这点,孩子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天赋,这里就不具体展开说了。
四、看效果,做反思,想未来,就像这样
(一)效果
1.美术语言融入生活。课间的时候,常常会有孩子从教室里探出小脑袋,说:“老师,我画的大公鸡只用了三种暖颜色,我认为很协调,可不可以把我的作品挂在墙上呀!”“噢,美术老师办公室的飞机照片真酷!每一张都是不同的视角!我透过窗户看的,你也去看。”“老师,我今天看到一本漫画书上的热带鱼和课堂上的色彩很像,我觉得彩铅的淡色和铅笔画一起对比起来很好看。”……孩子们在生活中的语言交流是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延伸。
2.美术活动被常态化。我是名乡村美术教师,宽泛的评价映射在我成长中就像这样一次次活动,给孩子们的,也是给我们的。
(二)反思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对某一事物控制与被控制的状态里,二年级的孩子们注意力根据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兴趣程度,会控制注意力、不断持续注意力,但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于是一节低段的纯粹赏析课需要不断分解内容提要,如同说相声“抖包袱”那样不断地“抖”出兴趣点,重复同一个学习方式,领着他们去赏析。在课堂实践中我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疑问,其中美术赏析课堂的纪律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究竟采用哪种方式评价学生更好,就应该看哪一种评价方式更能获得丰富的评价信息。课程中的评价一般都要和目标对应起来考虑,目标如何细化,评价也就如何应对。评价指向性问题也还是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继续探索的。我们的评价在探索中建构,在成长中扩展,不断地积累、挖掘和完善。
(三)未来
跳出美术教育的范畴来思考,这种能力的养成,使他们将来在繁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够坚持主观“看”,独立思考,而非人云亦云。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受形式,进行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观感受的“看”“评”“听”,就是体现了不同个体的关注点。之后,我们会继续关注孩子们评价语言的指向性问题,紧抓教学目标,不断评价,不断反思,不断像这样做,不断地。
课堂范画展示
马戏表演 阿妮妞 9岁 (俄罗斯)
我的周末 袁文博 8岁
学校开展美术活动
快乐的聚会 雷扎伊 7岁 (罗马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