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泥”文化
2018-10-26吴超华江苏省睢宁县桃园镇中心小学
■文/吴超华 江苏省睢宁县桃园镇中心小学
在小学美术中泥塑是一项比较重要的课程,通常使用的材料有黏土、轻黏土、彩泥等,以雕、塑为主要表现手段,采用夸张、变形、概括、拟人等手法展现在人的面前,是一种立体造型艺术,有圆雕、浮雕两种表现形式。泥塑教学是一种特别的手工教学,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手指小肌肉群,使手指更加灵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形象概括能力、创新形象能力,还可以给予学生的空间、立体造型概念,以泥塑形,有意图地运用形、色、空间等美术语言,用雕塑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意志,传递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一、在泥塑艺术中感悟“泥”文化。
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说“我们利用价值来思考世界”“价值是生命的命根,没有价值,我们便不复生活;没有价值,我们便不复意欲和行动,因为它给我们的意志和行动提供方向”。泥塑,即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族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2006年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兴起,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显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泥塑艺术,早在原始社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尤其是秦朝时期的雕塑,出现了浑厚、朴拙、流动的风格,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代表。在两汉以后,由于佛教的传入,使雕塑文化素材更加富有变化,尤以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等佛崖为代表。从五代十国到清末,雕塑逐渐走向世俗化。
《小学美术新课标》将雕塑纳入美术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这项艺术文化得到有力的传承。
泥塑用料一般选用带些黏性又细腻的黏土,经过捶打、摔、揉、搓、压、刻、挖、切、接等制作方法,有时候还要加以棉絮、纸、蜂蜜等辅助材料。在制作泥塑作品时,一般分为四步,分别是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一般着色部分就被忽略了。制子儿就是制作出原型——找出一块和好的泥,运用捏、揉、压、刻、挖、雕、塑等手法,制作出球状、柱状、锥状、条状、块状等基本形状,然后进行接合、修饰,塑造一个形象,再进行修改、磨光、晾干。翻模就是把泥土在原型上印成模子,常见的有单模、双模和多模。
敦煌莫高窟是一个大壁画馆,它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界,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是一座大雕塑馆,佛像肌肤细腻,神态自然、纯朴、劲健。当这些知识被小学生们了解之后,他们一定会被中华这些伟大的艺术文化所吸引,一定会有所行动,一定会发扬、传承。拓宽学生有关泥塑方面的见识,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掌握制作方法,掌握表现手法,有了这些知识作铺垫,有了这些方法作基础,创新就会油然而生。
【案例】在泥塑课教学中,将中国泥塑艺术的起源、发展、盛世到现代的传承、演变的历程和学生交流,让学生从泥塑艺术文化中感悟中国的伟大,感悟中国人智慧的远大精深,培养学生学习泥塑的情感,激发学习泥塑的动力。从泥坯的捶打、摔,基本形状的揉、搓、压,制作到成型的雕、刻、切、挖、接的动手实践中,学生学得认真,做得细致,他们之间的协商与互助,使一件件形状不一、造型奇特、可爱的泥塑作品脱颖而出。
二、在泥塑观摩中熏陶“泥”文化。
课外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泥塑学习如果仅仅是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技法的掌握,不利于泥塑塑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没有相比较就找不出距离,最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的是泥塑作品展,学生在欣赏、观摩中学习他人制作的精细,学习他人的形状创新,取他人之长补自己的不足,激发学习、创作的欲望,使学生真正做到乐于求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受限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充分体现学生的活动主体,提高泥塑艺术素养。
利用泥塑专题作品展,学校的艺术节、校园开放日等时机,将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展览出去,利用模拟超市,对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进行拍卖等形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感受泥塑的艺术价值,使之持久发展,做传承泥塑艺术文化的接班人。
三、在弘扬民族艺术中传承“泥”文化。
“弘扬民族艺术,培养民族精神”。传承民族艺术文化是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将民族艺术文化发扬光大,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一名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体验所创造的艺术形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捏泥人、捏小动物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泥”艺术,是运用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制作的一种圆雕艺术,深受人们喜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小学美术教学中,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泥”文化视野,同时也是对民族艺术传承的具体表现,培养小学生对优秀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捏泥人的老人,随即与他攀谈起来,跟他学起了捏泥人。从捏泥人的文化到捏泥人的技巧技法,我们聊到了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询问、我学习、我练习,我学会了基本制作的方法,我带着这种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责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捏泥人带入了课堂,学生学的热情,练习的认真。
看!我的泥塑作品
【案例】上课伊始阶段,将学习捏泥人的过程以视频的形式给予学生观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以无锡泥人作品大阿福为切入点,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以《大阿福》的故事,古时惠山有四只怪兽,即毒龙、恶虎、臭鼋和刁马,经常伤害人畜,践踏庄稼,后来有个天神“沙孩儿”化名阿福入山与四怪搏斗,四怪被除,阿福亦因流血过多,离开人间,人们因此捏制了他的生前形象,以作纪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大阿福栩栩如生的形象,告诫学生在泥人制作中要心细、手巧、精致。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创新性地将捏泥人的特有材料以彩泥来代替,材料的创新,搓、揉、压、连接的制作方法,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的传承,一个个生动的小人形象展现在展示台上。
四、在创新中发展“泥”文化。
喜欢幻想是小学生的天性,富于幻想是小学生的擅长,他们的思想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翔。可以使花草树木、走兽家禽、山川河流等一切在思维中插上翅膀在空中翱翔。小学生喜欢动手实践,因为他们有着非常好奇的心理——喜欢探个究竟。彩泥是一种特殊美术材料,颜色丰富,质地柔软,易于操作,在“泥”文化的相关教学中,可以给予学生最大的空间,让他们相互合作、独立探究,采用“儿话”般稚拙的手法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案例】一堂轻彩泥手工的美术课,课前师生准备了大量的不同颜色的彩泥。课中,首先在老师对泥板、泥条、泥皮制作的演示中,将基本制作技能引入简单造型设计与制作中,由简单制作花朵、小鸭子、米老鼠等小动物形象逐步引入粘贴、连接、搓、揉、压等技法训练中。教师引领、学生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教与学方式不一,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性。创作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之中进行“技术引导”,给予学生更加顺畅的制作空间,学生乐在其中,享受创作制作过程。
课本中相关的“泥”文化,对于泥塑知识学习,传承民间“泥”文化显得有些不足。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厚实美术教学内容,提高美术教学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特色。走访民间艺人、走进民间作坊、博物馆、艺术馆,探求自然资源,挖掘地域文化,利用社会生活资源,实施美术教学,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将国家美术课程、地方美术课程与泥塑校本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将泥塑制作、欣赏形成相对完整、统一的“泥”文化知识体系,生成新的美术课程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把“泥”艺术看作一种文化学习,将“泥”文化艺术化,将泥塑艺术引入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将泥塑文化传承、发扬光大。把美术学习看作一种文化学习,并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历史,美术与人文、美术与人类等方面的联系,获得丰富情感。
吴超华老师辅导的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