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运动”改善大学生课堂注意能力的效应研究

2018-10-26全海英李海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显著性注意力测试

全海英,李海涛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微运动”作为体育类新词于2011年在互联网上首次被提出[1]。它最早是指长时间工作在写字楼中的白领群体,在狭小的办公室空间内通过“罚站”或做一些简单的健身动作来锻炼身体,缓解身心疲劳的运动方式。其特点是运动负荷量适中,不受场地、器材和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将体育锻炼行为与学习、工作和生活相结合[2]。在近期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将“微运动”理念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增强体质[3],促进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4]。而对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来说,在课间十分钟进行“微运动”练习,可以有效地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5]。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理论层面上,而“微运动”对人生理与心理层面的实证研究还较为匮乏,有待进一步研究。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6]。在理论课堂上,学生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往往需要具备良好的注意力稳定、注意力集中及敏锐的视觉追踪能力[7]。这三种能力是构成学生理论课堂注意力的基本要素。其中注意力稳定是指注意力能够长时间稳定地保持在被选择对象上的一种心理特性。在理论课学习中,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注意力越稳定,其获得与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就越多,学习效果也就越明显。注意力集中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对象上的一种心理特性,它能使被选择的事物在大脑中反应得更清晰、更完全[8]。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外界刺激对大脑的干扰将会减少,学习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将会在大脑中反应得更加清晰。视觉追踪能力是一种以协调的眼动追随和跟踪事物的注意力能力,它是阅读文字材料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理论课堂上,老师会进行大量的板书和课件讲授,而视觉追踪能力不强的同学往往会在阅读教师板书和课件时出现“读错行”等现象,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作为理论课堂注意力的三个要素,注意力稳定、注意力集中和视觉追踪能力在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在进行理论课程学习时的注意力品质变得越来越差[9],学习效果也越发让人堪忧。因此需尽快探寻出一种有效改善大学生(理论课堂)注意力的实践策略。

在以往的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普遍发现,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提升注意力。如吴广宏、徐培等人对小学生施加不同强度的乒乓球训练干预发现,中、小强度的乒乓球锻炼干预对促进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性和持续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且中等强度的干预效果要优于小强度的干预效果[10]。刘建义通过研究发现,人在适度的体育活动后注意力能呈现出最好的状态,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学习效率[11]。宋姗姗通过设计实验发现:长时间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初中生注意力的发展[12]。王超、李芬芬通过对高中学生进行“十二分训练内容”发现: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注意分配水平及注意集中水平[13]。屈向阳发现学龄前儿童进行一段时间的软式排球运动与飞镖运动后,其注意力稳定性及注意力转移维度均得到显著提升[14]。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发现:运动负荷量适中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改善练习者的注意力水平。那么,“微运动”作为一种运动量适中的锻炼方式能否对改善大学生理论课堂注意力的各个品质起到积极的影响呢?为此,实验设计以“微运动”为干预手段,研究“微运动”锻炼前后大学生注意力的变化状况,为改善大学生理论课堂注意力提供最佳解决方案。研究假设“微运动”干预对改善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稳定性、集中性以及视觉追踪能力均具有显著性效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微运动”对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改善效果。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1.2.1.1 实验被试 以辽宁师范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28名学生作为实验被试,但在实验过程中有7名同学因请假缺少部分实验的参与,将其确定为无效被试,数据予以剔除,最终确定有效被试为21人,其中男生18名、女生3名,被试的平均年龄在(21.3±0.6)周岁。实验过程对所有被试统一施以“微运动”干预,比较“微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变化。

1.2.1.2 “微运动”干预方案 在每周一次的体育心理学理论课的课中时间对被试实施“微运动”干预。在干预过程中要求被试跟随任课老师进行“微运动”健身操锻炼,动作要舒展大方时刻与任课教师的动作一致,整个干预时长为5 min。

干预方案设计前与运动训练、健美操以及运动心理的有关专家进行了访谈交流,确定可以使用室内健身操作为实验中的“微运动”干预方案。但室内健身操在动作编排时应做到简单易做,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运动负荷应为中小强度。因此在充分考虑专家建议和理论课堂实际情况上形成的这套“微运动”室内健身操,在过程上共分为坐姿操和站姿操两部分,坐姿操以头部运动及上肢运动为主,站姿操以伸展运动、体侧运动和踏步运动等小负荷运动动作为主,配乐上采用时尚动感的歌曲《加油!AMIGO》。

1.2.1.3 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微运动”干预方案,因变量为大学生课堂注意能力。

1.2.1.4 实验程序 预备实验:为了验证研究设计的“微运动”干预的可实施性以及避免实验中出现错误,在正式实验前首先对除实验被试之外的10名大学生进行预备实验,预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实验设计的“微运动”动作,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可以用于正式实验中,但在对其注意力测试过程中,测试量表的书面指导语会对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干扰作用,不利于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正式测验中,将量表测试指导语改为口头宣读。

正式实验:前测:2017年11月7日—2017年11月21日,分别在每周一次的体育心理学理论课正式上课前对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注意力集中和视觉追踪能力进行测定(2017年11月7日进行注意力稳定测试,2017年11月14日进行注意力集中测试,2017年11月21日进行视觉追踪能力测试),记录测试得分,以获取各项指标的初始数据。实验干预:在每次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进行45分钟之后,对学生进行“微运动”干预,每次干预时长为5分钟,共三次。在干预过程中,要求被试积极主动地跟随任课教师完成每一个“微运动”动作。后测:在“微运动”干预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带领被试进行一次放松训练,使其进入安静状态后,重新对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注意力集中和视觉追踪进行测定,另外为了防止测试中练习效应的发生,后测在保证信效度不变的情况下,对各测试量表中内容的顺序进行了重新排布),以获取“微运动”干预后大学生各项注意力指标数据,与“微运动”前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另外为了验证“微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注意力的提升是否具有持久性,在实验结束两个月以后重新对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注意力集中和视觉追踪能力进行测定,将获得的数据与实验前、后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计分规则与实验前、后规则一致。

1.2.2 心理测量法

采用殷恒婵等人[15]编制的《注意力测试量表》中的注意力稳定性测试模板、注意力集中测试模板、视觉追踪能力测试模板对大学生进行“微运动”干预前后以及实验两个月后的课堂注意力测试,该量表被广泛用于体育类大学生及运动员的注意力测量[16],其中注意力稳定性测试模板和注意力集中测试模板以及视觉追踪能力测试模板测试相关系数分别为r=0.916,0.90,0.957[17],具有良好的测试信效度。注意力稳定性测试模板是由625个(25行乘以25列)小格子构成,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有四个小圆形的小格子,并用“√”画出。记分规则为每找出一个加1分,每“错画”“漏画”一个减1分,满分为197分,得分越高其注意力稳定性也就越好。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模板是由25行个数相等的0-9的数字组成,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以最快速度找出两两相邻的相加等于10的成对数。并用横线画出。记分规则按注意力稳定性测试模板相同,满分为143分,得分越高注意力集中性也就越好。视觉追踪能力的测试模板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10组相互交错的曲线组成,第二部分由25组相互交错的曲线组成,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以最快速度从左侧开始认真追寻每一条曲线,并将每一条曲线起始时的序号写到右侧方格内。记分规则为每填错或漏填一个序号数字减1分,满分35分,得分越高视觉追踪能力越好。

1.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 21.0软件对“微运动”练习前后大学生的注意力测试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显著性水平设置为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设置为P<0.01),由此来判断“微运动”对大学生理论课堂注意力的干预效果。

2 “微运动”改善大学生注意力的效应结果

2.1 “微运动”改善大学生注意力的即时效应结果

2.1.1 “微运动”练习前后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变化结果

将“微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测试成绩进行t检验分析发现(表1):“微运动”练习前后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水平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这一结果说明,“微运动”练习可以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表1 “微运动”练习前后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对比(N=21)

2.1.2 “微运动”练习前后大学生视觉追踪能力的变化结果

将“微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视觉追踪能力的测试成绩进行t检验分析发现(表2):“微运动”练习前后,大学生视觉追踪能力水平差异性显著(P<0.05)。这一结果说明,“微运动”练习对于改善大学生的视觉追踪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效益。

表2 “微运动”练习前后大学生视觉追踪能力的对比(N=21)

2.1.3 “微运动”练习前后大学生注意力稳定性的变化结果

将“微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注意力稳定性的测试成绩t检验分析发现(表3):“微运动”练习前后,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水平差异性不显著(P>0.05)。这一结果说明,“微运动”练习对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没有改善作用。

表3 “微运动”练习前后大学生注意力稳定的对比(N=21)

2.2 “微运动”对大学生注意力影响的延续效应结果

实验选择的被试为在校大学生,在实验结束后的两个月,所有被试依旧生活在校园内,饮食条件和生活环境与生活状态不发生任何变化,和实验前保持一致,并未受到其他影响注意力因素的干扰。在实验结束两月后又重新对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行测定,以研究“微运动”对其课堂注意力的延续效应。

2.2.1 “微运动”结束两个月后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变化结果

对“微运动”干预前后以及实验结束两个月后的大学生注意力集中测试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表4):在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上,实验三个阶段的测试成绩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发现(表5)“微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测试成绩差异性显著(P<0.05);“微运动”干预前与实验结束两个月后的大学生注意力集中测试成绩差异性显著(P<0.05);“微运动”干预后与实验结束两个月后的大学生注意力集中测试成绩差异性不显著(P>0.05),说明“微运动”干预结束两个月后,大学生注意力集中能力并没有下降,始终保持在改善后的水平,“微运动”对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具有延续效应。

表4 不同测试阶段间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方差分析

表5 不同测试阶段间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多重比较结果

2.2.2 “微运动”结束两个月后大学生视觉追踪能力的变化结果

对“微运动”干预前后以及实验结束两个月后的大学生视觉追踪测试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表6):在大学生的视觉追踪能力上,实验三个阶段的测试成绩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发现(表7)“微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的视觉追踪测试成绩差异性显著(P<0.05);“微运动”干预前与实验结束两个月后的大学生视觉追踪成绩差异性显著(P<0.05);“微运动”干预后与实验结束两个月后的大学生视觉追踪测试成绩差异性不显著(P>0.05)。这说明“微运动”干预结束两个月后,大学生视觉追踪能力也没有下降,始终保持在改善后的水平上,“微运动”对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具有延续效应。

表6 不同测试阶段间大学生视觉追踪能力的方差分析

表7 不同测试阶段间大学生视觉追踪能力的多重比较结果

2.2.3 “微运动”结束两个月后大学生注意力稳定性的变化结果

对“微运动”干预前后以及实验结束两个月后的大学生注意力稳定性测试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表8):在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上,实验三个阶段的测试成绩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发现(表9)“微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的视觉追踪测试成绩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运动”干预前与实验结束两个月后的大学生视觉追踪成绩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运动”干预后与实验结束两个月后的大学生视觉追踪测试成绩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微运动”干预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善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能力。

表8 不同测试阶段间大学生注意力稳定的方差分析

表9 不同测试阶段间大学生注意力稳定的多重比较

3 分析与讨论

3.1 “微运动”对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影响

通过实验结果可知,“微运动”干预有利于大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提升,与研究假设相一致。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中、小强度负荷量的体育活动对提升注意力集中能力具有显著效果[18],而“微运动”的活动强度正好处于这一水平[4]。在实验中选择的“微运动”干预方式是自编室内健身操,其特点就是运动强度适中,动作简单灵活,配乐时尚动感,经过练习可以很好地调节神经系统,从而更好地缓解疲劳,提升学习效率[19]。此外也有研究表明[20],有氧健身操等身体表现类运动能够对人的心理水平进行调节,提高注意力。因此在实验中,通过“微运动”锻炼,不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而且还会使其注意力集中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通过比较“微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测试成绩,发现二者确实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微运动”干预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注意集中能力,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另外将“微运动”干预结束两个月以后重新测得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成绩与实验前、后测的成绩进行比较,发现“微运动”干预停止了两个月后,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能力仍然与“微运动”干预前具有较明显的差异,与“微运动”干预后处于同一水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微运动”是一种比较新潮的运动方式有关,练习者在“微运动”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新鲜感,从而促进了本体感受器以及神经系统的传导得到改善与发展[21]。随着新的神经传导建立,大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能力的提升得到了长久保持。

3.2 “微运动”对大学生视觉追踪能力的影响

视觉追踪能力是一种能够发现并持续追踪目标的视觉注意力。以往的研究表明[22],对于视觉追踪能力的训练通常是要求受训者用眼睛始终注视一个不动或移动的物体来进行训练。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有学者提出视觉追踪能力作为视觉注意力的一种,同样可以在运动过程中得到改善[23]。在此次研究中,通过比较“微运动”动干预前后的大学生视觉追踪能力测试成绩可以发现,“微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视觉追踪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的视觉追踪能力可以通过“微运动”锻炼得到相应的改善,证实了前人的研究。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大学生进行“微运动”锻炼时,每个动作都是在主试的带领下完成的,这就要求被试的大学生必须始终集中注意力,目不转睛地观察任课教师所做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之间的转换,然后进行模仿。因此这样的一个“微运动”过程其实是大学生的视觉追踪能力得到训练提升的过程。此外,研究选取的实验干预是“微运动”。而“微运动”是一种运动幅度小、运动量适中的运动方式,它可以通过改善身体微循环来缓解身心疲劳促进身心机能的恢复,使神经反应更加兴奋[24],有效地增强视觉神经和大脑中枢的联系,从而有助于视觉追踪能力的提高。

3.3 “微运动”对大学生注意力稳定性的影响

在以往的研究中[25],不同方式的体育运动锻炼对注意力稳定性的提高都具有显著性作用,且中、小等强度体育锻炼效果最好。“微运动”锻炼讲究的是微动,因此其运动强度不是很高,就属于中小强度的体育运动。但是将“微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注意力稳定的测试成绩进行差异性检验分析发现:“微运动”前后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水平差异性并不显著,将实验干预结束两个月后的注意力稳定测试成绩与实验前后测得测试成绩进行比较,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未取得与前人研究相一致的结果,分析原因可能是与实验中的“微运动”干预时间较短有关,在前人的研究中[10],对于提高注意力稳定的实验干预时长至少需要8周,每周进行40分钟的运动干预,相比较而言实验设计的“微运动”干预时间较短,并未能引起大学生课堂注意力稳定性发生质的变化。实验结果未能支持原假设,其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

4 结论

1)“微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理论课堂的注意力集中具有非常显著性效益,且这种提高具有长期性。

2)“微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理论课堂的视觉追踪能力具有显著性效益,且这种提高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

5 建议

1)“微运动”开展过程灵活简便,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注意力。高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理论课学习时的注意力状况,在课中适宜加入一定量的“微运动”进行改善,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果。

2)受现有条件的影响,研究选择的测量工具为注意力测试量表,因此在测试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无关变量的干扰。为了更好地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后续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对大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测量探讨。另外在研究中,“微运动”未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未能与前人形成一致的结论,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应成为今后的一个探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显著性注意力测试
让注意力“飞”回来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心理测试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心理小测试
测试
小测试:你对电子邮件上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