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心理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8-10-25赵玲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心理学语文教学应用

赵玲

摘 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技巧。既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很好地去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学 应用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而又多彩的人文学科,笔者在心理学专业与中文专业的双重受教育背景下,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因而工作中常常会不自觉地运用心理学技巧来实施语文教学工作。既从中体会到了文字的魅力、语言的精华,又让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有了用武之地。现在就将我在这种奇妙的学科结合中的探索,作一粗浅总结。

一、打破彼此身份限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奠定人文基础

1.注重首因效应,形成良好的教师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中阐述人们在形成印象时,那些首先被发现的特征即先行的信息有加重的作用,它会影响学生对后来掌握的其他信息的处理方式。因此上第一节课时应该特别注意,除了你的头发、服饰等外在形象外,更应注重你上课时的言谈举止,语言生动,或者教育方式的独特,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耳目一新,从而对这门功课充满期待和信心。[1]

2.认识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被尊重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要促进人格的发展,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满足人的需求。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对自尊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在与学生接触之初迅速记住学生的姓名,并且能在需要的时候准确无误的叫出学生的姓名,这个时候你发出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称信号,而是给了学生被尊重感甚至是被需要感。[2]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后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形式与内容,激发他们的好奇感。而青春期的学生对于好奇感是最“穷追不舍”的,这就会达到引导他们主动去思考的目的。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等去吸引学生。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有意无意间接近学习的重难点,消除对学习新知的陌生感和畏惧感。

1.“意象对话”让学生对语文充满想象力

我在上《沁园春长沙》这一课的时候,就使用了“意象对话”的技术。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舒缓的轻音乐声中指导学生跟着我的提示去想象画面。引导语是这样的: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有力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机勃勃地自由舒展……稍作停顿之后让学生睁开眼睛,只问一个问题:体会到美丽的湘江秋景了吗?从学生兴奋的表情中,我知道这个题目已经无需多言。

2.“空椅子”技术让学生换位思考,回味无穷

“空椅子”技术是心理咨询中的一种技术。在语文教育中同样可以尝试,让学生懂得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立场上考虑问题,从而感悟人生。记得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作者对于奶妈的热情赞颂,奶妈对作者的深沉的爱无一不令我们感动。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母爱,理解母爱,珍惜母爱,笔者就在课堂上放两把椅子,坐在一边时,你作为子女尽可能地说出你想对父母亲说的话,可以是埋怨,也可以是赞赏。然后坐在另一边,你就是你的父母,根据你对你父母的了解,想想他们会做什么反应。从中体味父母的感受,摆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状况,真实,真切地站在父母立场感受他们的不易,既可以让他们回去能够更好地与父母沟通,又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学有所用。

3.“下台阶”原则使学生转变态度,提高自觉性

“下台阶”的方法是先提出一个很大要求,接着提一个较小要求,从而提高较小要求的依存性,这在学生上课或对学生作业要求时,可以试用。简言之,如果想让学生积极完成某项任务,可先提一个高要求,学生会觉难度较大,然后提出一个相对小的要求,这样学生心理易于接受,也觉得教师能够体谅他们,能够调动积极

情绪。

三、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舒适的教学环境中“亲其师、信其道”

罗杰斯认为,个体总是在得到无条件的积极肯定和积极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意识的。罗杰斯这一基本的教学观对我的最大启示是:将学生作为一个需要尊重的人来对待,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传授而是促进,应当营造有意义学习的生活氛围。同时,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应当与学生共同分享情感、交流思想;教师应当尽量从繁重的教案撰写中解脱出来,提供各种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真诚、悦纳、理解为核心,强调学生作为“人”的本性,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予以深刻的人文关怀。

教学,顾名思义,“教”和“学”,本身是师生的融合,只有上下一心,才能形成合力,共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急于求成,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形成矛盾。如:害怕问题简单而不敢询问教师;心中有疑虑因教师平时的严厉而不敢与教师沟通;所以要防患于未然,要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努力寻求共同点。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当讲到自己的挫败经历或中学趣事时,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会不断点头认同,这样让学生明白教师和他们有相同经历,因为相似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教师平时也可改变心理交流的方式,可以通过每周一篇“自省”(即自我反省的意思,是自定义的一种日记体的形式),让学生打开心扉,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批注,学生很喜欢去看教师写了些什么,这也构建起师生心与心交流的平台,使学生服之。

亲其师而信其道,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兴趣盎然,充满学习的欲望,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孟宪宾,林森,张勇,田碧莹.心理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劉学智,代文伟,姚洁.教学法[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心理学语文教学应用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