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2018-10-25吴美丽战颂丁洪福
吴美丽 战颂 丁洪福
[摘 要]教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按照客观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高校教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赋予相应的权重,并将其运用于某大学的教风建设评价中,最后提出提升高校优良教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教风建设;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0-0239-03
教风是指学校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过程中,对全体教师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水平、教学效果、教学风格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总体要求[1]。教风建设是高校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风是高校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风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准确有效地评价高校教风建设的状况,是推动高校教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高校教风建设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高校教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程,涉及很多影响因素,既包括内在的也包括外在的,这些因素很难用精确的数字进行界定。因此,在对高校教风建设进行综合评价时往往采用层次分析法。
一、教风建设的新内涵
(一)教风是责任与敬业精神的统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切向钱看”的现象也侵蚀着教师队伍,大部分教师将“教师”仅仅视为一种获得生存的手段,仅是一种职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教学的结果,往往忽略了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教书育人的责任。而在新时期高校教风建设过程中,这些应该不断得到加强。具有爱岗敬业精神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主动担负起育人的重任,因此,会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作风,以学生为中心,专研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知识,在课堂上做好“教”与“管”的工作,实现责任与敬业精神的统一。
(二)教风是言与行的统一
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这一群体相对比较特殊,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高校教师要高度重视这种职业的特殊性。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而且在与学生日常相处过程中,教师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高校教师的言行直接反应了所在高校的教风,教风是言与行的统一。
(三)教风是学习与创新的统一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做好终生学习的准备。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且不断更新与完善这些知识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共同进步。创新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试图“以不变应万变”的理念来培养学生,势必会被社会所淘汰[2]。因此,积极创新、终身学习是一名教师良好教风的具体表现。
二、高校教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教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指的是从实际出发对教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指标的选取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努力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对高校教风建设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实际情况做出准确的反映。构建的指标体系在高校教风建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并且能够融入高校长期的发展建设中。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的是高校的教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涉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更需要学校各个方面的配合[3]。学校应努力营造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风建设的氛围。因此,选择指标时应从整个系统出发,努力克服指标系统的复杂化,使一个全面的、完整的指标体系得以清晰有效地构建,尽可能包括反映影响高校教风建设的重要因素,防止遗漏。
2.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指的是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选择和计算指标以及构建体系应做到简明、实用,对多数人来讲可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对以后相关资料的整理、收集及统计分析应体现出方便性和有效性。
(二)高校教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的测定
教风指标体系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测评结果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在指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数据是否容易收集,尽量避免涉及被调查者个人隐私性问题或是难于回答的问题。此外,应尽量选用定量指标,从而奠定使用定量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往往有些指标非常重要,但很难进行量化,对于这样的指标应以定性指标的形式纳入指标体系中。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实际评价与对比的要求,按照教风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了5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0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见表1。
为了确保测评结果准确、客观,以便更好地反映高校教风建设的真实状况,权重的确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很多种,为了增强权重赋予的客观性,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于多目标、多准则、多层次的复杂性决策问题,该方法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性[4]。本文首先对高校教风进行定性分析,找出影响教风建设的主要因素,将影响因素逐层进行指标分解,进一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其次将每一层次的各要素两两进行比较,依据应用广泛的9级标度表,通过对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标度并建立判定矩阵;然后利用规范列平均算法来计算各层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最后,为了避免因为专家个人在打分方面主观性和片面性所导致的误差的出现,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篇幅的关系,具体的计算过程不再赘述。
三、高校教风建设评价体系的运用
根据上述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某所高校的10个学院为例,对该校10个学院的教风建设状况进行评价研究。
可以根据高校教风建设评价指标原始数据,按照设定的标准采用10分制进行打分。如教师对讲授内容的掌握情况E1,讲授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有学科新进展为10分;讲授思路基本清晰,重点、难点不突出,较少理论联系实际,没有学科新进展为3分。如三级以上教学事故次数C2,如果没有发生三级以上教学事故得分为10分,1次一级、二级、三级教学事故分别扣3分、2分、1分。其余指标的判定标准受篇幅限制从略。
按照上述评分标准,结合指标体系及其权重,通过计算得到10个学院5个一级指标的分值及综合得分,具体见表3所示。
四、提升高校优良教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科学的教风评价体系
建设优良的教风,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化的教风评价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可以进行量化,不仅包括学校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硬性指标,更应该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软性指标,从而引导教风建设在良好的运行体制里取得成效。而且为了防止单一评价的片面性,可以采用多维度评价,比如教师的自我评价、同行之间的评价、学院领导的评价、相关专家的评价、教学督导组的评价、学生评价等相结合,以获得比较全面的评价结果,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从而进一步推动教风建设向提升教学质量转变和升华。
(二)重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教风建设,把教风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以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抓手,稳步推进教风建设。高校教风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师德师风建设,可以加大日常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师德师风建设的氛围,积极开展各种专项培训活动,使教师对师德师风的内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自觉践行这些行为准则。
(三)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及教学能力
作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素质和学术能力。教师的学术能力也包括在业务素质的范围内,学术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也是教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想提高业务能力,不仅仅需要良好的素质,更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这些都是以学习新的理论为前提,之后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运用[5]。
另外,作为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围绕着教学对象,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为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对于学校而言,应给予教师一定的权利,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允许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尝试教学方法的创新,切实做到为教师服务。
(四)建立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教风监控机制
高校教风建设要想长期稳步推进,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必須从制度入手。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是高校教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的制度保障。因此,应建立、完善各种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使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同时,对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不断的完善,公平、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且在教师年终考核、岗位升迁、职称评聘时,评价结果都要作为一个重要依据,促使教风建设不断规范化、科学化[6]。
(五)依托团队力量,形成全校性育人环境
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态度、业务素质、教学水平等随着年龄、教龄的增加和职称的晋升而得到提升,青年教师面临着职称晋升的压力,更多地将时间放在科研上,容易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而现在高校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相对比较大。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教风建设应该依托团队力量,使团队中职称高、资历深的教师尤其是教学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他们的辐射和渗透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各个层次的教师形成一种人文精神和信念,最终形成全校性的育人环境[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风建设,好的教风促进好的学风,好的学风形成好的考风,最终形成良好的校风。因此,高校教风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获得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教风建设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多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优良的教风、校风,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再上新的台阶。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冀南.高校教风与学风建设的关系及对策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3-86.
[2] 王洪海.应用型本科高校教风内涵建设对策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1):66-68.
[3] 刘洁,王婷.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中国大学教育,2012(7):7-9.
[4] 吕平,张文俊.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学风建设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3):66-70.
[5] 耿晓媛.高校教风建设改革的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8-9.
[6] 周广林,陈娇,钱兵羽.高校教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0):12-15.
[7] 程灵,黄颖,方晓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风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国大学教育,2014(5):85-89.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