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书法课“以文化人”的实践路径
2018-10-25周予
周予
[摘 要]书法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厚的中华美学精神和哲学思想。国内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师范专业学生普遍开设了书法课程。在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可以从高师书法课“以文化人”功能发挥的视角出发,积极探索其实践路径,努力使高师书法教育成为师范生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书法教育;文化自信;以文化人;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0-0154-0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1]高校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阵地,要坚持在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引领下,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坚持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感染学生,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和积极传播者。
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承担着培养社会师资人才的任务,每一门教学课程都是师范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构成。其中,作为教师基础素质之一的书法能力,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质和文化优势,应当在“以文化人”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一、高师书法课“以文化人”的基本内涵
“以文化人”的核心是文化。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先生认为:“文化问题,是一个根源问题,一切问题都必须从这里谈起。这个问题如不明确,就没有了依据,其他问题就没法谈起。尤其要强调的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标志。”[2]“以文化人”的基本含义是用优秀的文化影响人、塑造人。结合书法艺术的特质,高师书法课“以文化人”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职业需求,提升师范生汉字书写基础素质
职业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书法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师范生的汉字书写能力,这既是教师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同时也是教育感染学生的一条有效途径。高师学生毕业后承担着基础教育阶段的育人工作,规范工整的板书和清晰美观的评语是教师的第二语言,其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给学生带来正确的示范和美感的熏陶。试想一名教师如果板书笔顺颠倒、提笔忘字,评语字迹潦草、错字频出,他是很难得到学生的信服与敬重的,其职业自信也将受到削减。高师书法教育要从实用性的目的出发,以楷书和行楷的笔法、结构作为训练重点,以钢笔、毛笔、粉笔作为主要的书写工具,以古今名家的字帖作为临摹的范本;教授学生掌握正确习书的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书法兴趣。并以此为前提,将书法教学由一门课程的学習任务逐渐转变为一项学生可以坚持并受益一生的爱好,这将十分有利于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使其具备过硬的书法基本功,不断增强其胜任教师工作的职业自信。
(二)挖掘文化资源,提升师范生中华传统文化素质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汉字书写不单纯是一门技艺,更是与民族文化相互绾结、相互融合的一门艺术,是与民族信仰相互依承、相互渗透的一门学问。因此,高师书法教育的目标不应止于技艺的传授,还应注重文化的传播。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文字使用的广泛性使书法课程有着广泛的教学资源”[3]。图书馆、博物馆、文物古迹、展览活动等都是承载丰富书法文化资源的物质媒介。高师书法课应充分利用其所包含的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课程优势,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所倡导的爱国、勤勉、和谐、友善等精神元素,使其成为涵养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
(三)发挥学科优势,提升师范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
师范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书法艺术的审美本质使得高师书法教育在书写实用性的基础上向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层面提升。师范生在书法习练和鉴赏的过程中,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断得以提升,同时能够促进其品格、情操的境界不断升华和完善。书法学习还有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在《八诀》中说:“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4]此句道出的正是书法创作时凝神静气、杂念尽除、端庄从容的状态,这将十分有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有研究指出,习书“一点一画,有刚有柔,有快有慢,神经系统的舒张,呼吸系统的配合,紧密地联为一体。这对于和气血平阴阳,通经络调内脏,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防治和克服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大有裨益”[5]。高师书法教育课堂教学以外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是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学生在书法社团这一民主自律的组织中参与学习交流,他们的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和加强;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性、责任意识也能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高等院校师范生书法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师书法教育在课程内容、教学环节、考核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单一化、片面化、传统化的问题,偏重于技能训练、理论传授,而忽略了文化传承和实践探索,课程教学目标及考核体系也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高师书法教育应着力挖掘学科的文化因素,使之兼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
(一)课程内容“重技能轻文化”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从实用性角度来看,书法具有工具性;从文化性角度来看,书法又具有人文性。从目前国内高师书法教学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中不难看出,其内容大多偏重于对学生进行汉字书写的技法训练,而忽略了文化精神的养成教育。从高师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这种缺失不符合书法对人的文化性发展的整体要求。
(二)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
在任何学科领域,理论与实践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的基本环节,高师书法教育也不例外。但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书法课开课情况来看,由于课时、场地、师资有限等原因,书法教学普遍偏重于理论传授而缺乏书法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完整链条难以形成,使得师范生的书法实践能力提升受到制约。
(三)考核机制“重短期轻长效”
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的建立是检验教学效果、强化激励机制、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高师书法教育大多没有建立起完备的考核体系,这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配备不足有直接关系。从高师学生教师职前基础素质的培养目标来看,书法课程的考核应纳入学生学制的始终,形成长效机制,而不仅仅是开课学期的一项阶段性考核项目。
三、高师书法课“以文化人”的路径探索
为加快高师书法课程改革进程,促进高师书法课普及教育和内涵发展的双向并进,特别是契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实现在高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整体目标,高师书法教育要从完善教学体系、发挥德育功能、加强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一)完善教学体系,夯实高师书法课“以文化人”实践基础
教学体系建立的第一步是确立科学而明晰的教学目标,融入“以文化人”课程理念的高师书法教育要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想文化等方面明确教学目标,即从教师职业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以楷书、行书作为学习的主要书体,熟练掌握其笔法和结构规律,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临摹方法进行书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在思想文化方面,要规范学生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传承意识和提升师范生书写基本功的责任感,在增进书艺的同时发展个性,陶冶情操。
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交互,“在具体教学中,坚持先理论后实践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以书法文化精神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坚持以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的综合培养为总体目标,切实把对书法艺术精神的深入挖掘融入对整个华夏文化精神的研究探索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文化精神培养机制”[6]。师范生书法实践能力因其专业特点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指以汉字书写能力为基础,同时具备与文字相关的文化传承与传播能力,对于高师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其还应具备一定的书法教学能力,《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逐步达到能兼教书法的目标,师范院校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书法教育能力”[7]。
高师书法教学还需在教材编写、课件制作等方面强调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运用,我们从每一幅书法作品的学习和赏析过程中都可以链接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例如从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人雅士祈福消灾的修禊习俗,可以领略“天下第一行书”的行云流水之美,可以追溯作品真迹的流传轨迹,可以探究羽觞的文物学知识,可以助益对文徴明《兰亭修禊图》的解读等。高师书法教学体系要注重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加强书法与文学、美学、哲学、历史学、文物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共融,突出文化特色,使师范生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汲取营养,促进其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发挥德育功能,把稳高师书法课“以文化人”实践方向
《三国志》中有“士有百行,以德为首”。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一个重视道德修养的民族。尤其在学校教育中,始终是将德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2016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这也是全部教书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多年的书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写好规范汉字,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对于师范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这将是他们走向讲台胜任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他们为人师表、感染学生的第一面孔。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德育居于首位,而高师书法教学正如细雨润物般把对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深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康有为说:“书虽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可见前人也将学书与品德素养联系在一起。
“道德教育培育人的美好德行,促使人們成为有德之人。应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资源,进行合乎时代精神的阐发运用,彰显其精神气,使之成为涵养主流价值、培育美德善行的重要源泉。”[8]书法史上留名至今的书法家大多是品德高尚之人,如“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为官时为社稷百姓殚精竭虑,却屡遭陷害,最终被叛军缢杀,以身殉国。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学习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乞米帖》等作品,其中所表现出的忠贞爱国、刚正清廉的精神和情怀都是非常好的德育素材,能使学生在感受作者笔力沉雄、端严中正的书法魅力的同时,也为其高尚的情操所感染折服,这将极大地促进学生个人的思想成长进步。在指导学生的书法创作时,教师要选择积极健康、格调清隽高雅的内容,注意发挥文本自身的德育价值。除了书法史中具备丰富的德育素材,书法理论本身也是民族精神和审美意识的重要载体。“笔画呼应”和“偏旁容让”等书法结体规律表面上阐释的是写字均衡、匀称的法则,本质上也为我们理解处世哲学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三)加强文化建设,搭建高师书法课“以文化人”实践平台
感受性和感染力是各种文化影响人、教育人的两个基本维度。“大学文化育人载体是指承载大学文化知识和信息并成为育人要素的物质构建或理念展示,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是凝练大学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及办学风貌的独特平台,其功能在于营造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氛围,发挥大学文化育人的独特魅力。”[9]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含制度、物质、精神三个层面,是发挥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重要平台。从高师书法教育的视角出发,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书法文化景观建设和开展书法第二课堂活动。高等师范院校书法文化景观建设在借鉴各级各类学校先进经验的同时,应着重突出师范特色。例如有的学校将“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八个大字以书法名家字体雕刻于巨石之上,告诫学生时刻牢记“为人师表”的职业守则。有的学校将韩愈的《师说》制成巨幅书法作品作为文化墙,提醒学生严谨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职责。有的学校设置专门的展示橱窗,定期展示师范生的三笔字作品或手抄报作品,为促进教师基本功提升搭建平台。有的学校以灯箱作为载体,呈现中国古典诗词,让国学经典成为随处可见的景致。这些书法文化景观既是装饰、美化校园环境的工具,同时也以其丰富的人文性潜移默化地怡养着师范生的性情和趣味。
高师书法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托于学生书法社团。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积极拓展和有效延伸。在高等师范院校,除了开设师范生三笔字书写课程以外,书法社团已成为学校中传承书法文化艺术和培养书法人才的主要阵地。高等师范院校的书法社团聚集着大学生书法爱好者和学习者,他们在书法社团这一民主、自由、自律的环境中汲取知识、展示才华、提升素质、发挥特长、服务社会,并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彰显书法魅力,传递文化力量,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和社会人士喜爱和学习书法。可以说,高等师范院校的书法社团在大学生道德修为、人才培养、书法实践、文化传承、社会责任担当等方面发挥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四、结语
将“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深植于高师书法课程建设,目的在于引导师范生在更广阔的民族文化情境和社会时代背景中认识中国汉字和中华文明,其也必将在更新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推进文化传承、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6).
[2] 欧阳中石.欧阳中石谈书法[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18.
[3] 荆明.书法教学对传统文化资源传承的策略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5):74.
[4]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98.
[5] 程德亮.书法与健康养生[J].科技创新导报,2010(6):229.
[6] 郭名峰.高校书法教育中文化精神培养机制构建初探[J].大舞台,2011(5):223.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8] 徐晓风陈思思.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当代中国[N].人民日报,2017-06-16(07).
[9] 施卫华.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5):119.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