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专业视障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分析及引导策略研究

2018-10-25马慧莹刘健康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视障大学生能力

马慧莹,刘健康

(1.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2.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就业压力不断加剧,医学专业视障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更加凸现出来。深入了解医学专业视障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深入挖掘他们的先天优势及潜力,了解其兴趣和职业爱好,引导和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学以致用就显得越发重要和紧迫。滨州医学院是我国首个也是目前惟一一所招收本科医学专业视障生的普通医学院校。本文针对该专业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视障生形成良好的就业价值取向、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参考。

一、 资料来源及方法

随机向五个年级医学专业视障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7份,问卷回收率97%,有效率100%。并对2017级新入学16名大一新生进行了专访调查。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就业能力培育渠道、创业兴趣度等。因为医学专业视障大学生人数不多,本研究的调查员在专访中采用了面对面的询问调查方法。

二、调查研究分析

(一)医学专业视障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

根据调查,学生就业认知度较低,方向不明确,多数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受就业领域、就业环境、国家政策以及家庭和自身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医学专业视障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有以下几个特点:

1.求职方向、目标差异显著。普通医学生毕业去向有考研和就业两大方向,但是,国内招收视障生的硕士院校仅限于北京联合大学一所学校,考研方向受限,多数趋向于就业。而因视力、身体等各方面差异,全盲学生多数趋向于直接就业,低视力学生则会综合考虑。调查还显示,由于视障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其就业目标较正常学生偏低,选择的职业大多与所学专业相关,技术性较强(见表1)。

表1 毕业首选去向以及是否与专业相关(n)

2.创业兴趣高。调查中显示,一半以上学生对创业感兴趣,想开网店,做微商,推拿按摩店,文化公司等,甚至在校期间已经成功创业。35.4%的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比较倾向于创业。但是,当前高校缺乏有实践能力和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对学生进行全位、多元化的就业指导,以致学生缺少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对自身发展没有合理的规划。这对学生的创业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见表2)。

表2 对创业的兴趣目标(n)

3.地区选择。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在地区选择上更倾向于离家近,女生相对于男生更倾向于回家乡。女生的心理特殊性比男生更突出,谈及就业问题,自卑情绪更明显。选择回家乡就业,可以依托父母亲戚关系,得到更多的关照。社会关系稍微成熟些,或者在校期间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就业会考虑大城市或者大学所在城市。他们基于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基础,接受了大量新鲜事物和社会思潮,就业时就会略显自信和成熟(见表3)。

表3 你择业的首选地区(n)

(二)影响医学专业视障生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因素分析 。

1.学制长,任务重,压力大。目前本校针对视障生开设的医学专业只有中医学(针灸推拿方向),学制五年。针推专业在5年内所修课程3034学时,如果选修双学位,在校期间所修学分将是其他学生的一倍以上。他们按照临床医学专业特点,大四就进入医院见习,大五开始实习,这使得视障生的学业压力和任务加大加重。

2.行业准入严,就业压力大,就业能力弱。卫生行政部门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准入制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殊性和行业特点[1]。我国现行医学教育模式以学科为中心,高度专业化。这种模式使学生自主选择课业内容的余地很小,多方面发展受到限制也使得视障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普通医学生增加好几倍。视障生本身的缺陷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受限,导致就业能力相比于普通医学生较弱。

3.心理特殊,沟通欠佳,社会能力弱。在融合教育背景下,视障大学生参与到正常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实现了心中的理想,但也存在自卑与自信并存、畏惧与期望并存的心理状况。根据调查,只有31%的学生能够自信的融入社会,大多数需要时间适应外部环境;在承担角色的转变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意念,表现出较弱的社会能力。

(三)高校对学生就业价值引导及培养的基本策略。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从培养知识学习型向应用型转变,建立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引导视障生建立起良好的就业价值观。

1.设立就业实践课程。对于视障生来说,与就业创业有关的课程有限,有针对性对视障生进行个体差异分析和行业分析的课程更是缺乏。因此,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就业指导和就业实践环节的同时,增加就业认知专门课程。如依托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培养学生就业人格;依托通识教育类课程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依托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类课程培养学生就业发展能力。

2.拓展视障生就业能力实践。要建立实践实训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让视障生在校期间真正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科技创新、公益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实践等有组织、有纪律的实践,也是提高视障生自我身份认同感的重要渠道。

3.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管理制度。实行“教育+管理+服务+辅导”模式,以正面教育、实践活动和管理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健全的成长制度保障。如建立视障生成长档案,记录每个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包括学业成绩、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了解学生学业规划和进度,因人而异,及时调整和完善培养目标和规划。推广导师制,校内招募有资历有意愿的老师担任学生导师,对学生的学业、生活、思想、就业等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开展个体咨询与服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指导,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明确就业目标,引导其健康成长。

4.积极动员,鼓励创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激励更多的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营造精益求精的创业风气”[2]。青年学生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对青年创业十分重视和支持。第二次全国残障人抽样调查显示,残障大学生就业率不到非残障人就业率的一半,创业率为社会平均水平的20%-25%,视障大学生所占比例更是微乎其微。高校应该针对视障生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其认识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陷;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活动,敢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利用第二课堂,为视障生创造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机会,带领视障生到企业进行考察、学习与交流,邀请成功残障创业者分享创业经历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在服务活动中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沟通意识,克服社会恐惧,增强视障生的自我身份认同感。

三、结 论

在特殊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医学专业视障生不同于普通医学生和非医学专业视障生,他们有潜在的优势特长,高校与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和专业课程体系”[3],同时,根据医学专业视障生视力缺陷程度,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继续深造,争取进入医疗系统,实现医学使命目标;同时对有创业梦想和兴趣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为步入社会打下基础,不断推进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视障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TOUCHING ENJOY——适用于视障儿童的趣味积木玩教具
叙事疗法在视障学生思想品德融合课程中的运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视障儿童功能性视力软件化训练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