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平对待方式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2018-10-25陈超然孔德仁卢光莉

心理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公平身份程序

陈超然 孔德仁 卢光莉

(1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研究所,开封 475004;2河南大学商学院,开封 475004)

1 前言

“身份”(identity)源于拉丁文 idem,表示变化中的同态或差别中的同一问题,如同一律 (张海洋,2006)。自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身份问题一直是中西方学术界的重要议题,它遍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 人类学和政治学 (Emerson,& Murphy,2014)。Ellemers(2002)指出“身份”一词有两个含义:第一,独特性,表现为在时间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第二,同一性,如A和B的相同或同一。因此,身份揭示的是“差别”与“相似”的关系,个人的前后同一性或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同时构成了与其他人的差别。

在心理学领域中,身份认同的本质是心灵意义上的归属,更关注的是人心理上的健康和心理层面的身份认同归属(Putra,2014)。 Tajfel(1971)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自我是可变的,因为它可以把自己看成一个物体并且可以归类。身份就是在自我归类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中个体身份认同(individual identity)是指自己对自我现况、社会期待、生理特征、现实情境、以往经验、未来希望等各层面的觉知,统合而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是一种自我定位的探索。群体身份认同(group identity)是指个人拥有关于其所属群体,以及这个群体身份所伴随而来的在情感与价值观上的重要性知识,亦即个体身为一个群体成员这方面的自我观念。

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身份有不同的显著性。情境可以激发个体特定的某种身份,使得某种身份更加显著 (Siman,Shnabel,& Nadler,2013)。 Bradford等人(2015)认为,认同是个体在情境中所获得的一种意义,情境本身就是由个体对其在社会关系中的参与和成员身份的认知所形塑的,因而,认同是不断变化的。个体身份在思考个人特质时被强调,而群体身份是在个人思考自己与组内成员相似性和与组外成员差异性时表现出来的。因此,个人身份使个体关注最大化个人收益,而群体身份使个体由个人利益转向对整个小组的结果负责。

组织公平是指个体在工作时对公平的知觉,包括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陈超然,卢光莉,2013)。虽然这种知觉能预测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但是人们一直在努力探寻为何这种影响存在。两种公平理论在这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公平启发式理论和群体卷入模型。公平启发式理论认为,人们在基本社会困境下会感到烦恼,例如,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但同时存在被利用和被拒绝的风险。为解决这种困境,人们依赖公平信息来决定合作伙伴是否值得信任(Kong & Barsness,2018)。因此,人们会利用所得到的任何公平信息形成对合作伙伴的公平评价,进而用来判断合作伙伴在大多程度上值得信赖,并利用这种判断指导自己随后的行为。公平知觉是一种核心的认知过程,这种知觉可能用来增强或削弱信任与合作,公平知觉会引发个体从个体模式向群体模式的转移。这种结果可以从个体内在合作动机的激活与破坏角度来进行解释。当被试认为受到公平对待时,激发了他们的合作内在动机,从而提高群体身份水平;当被试认为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则破坏了被试合作的内在动机,突显了个体,从而使个体身份水平得以提高 (Duffy& García,2015)。当个体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个体不仅会采取不合作行为,甚至还会采取反生产力行为(Tyler,2009)。

群体卷入模型的观点与之相似。由于公平对待意味着人们是受重视的,受伙伴尊重的,因此群体卷入模型认为组织公平对自我认同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基于所受到的公平对待来推论自己的身份和与他人的关系。公平对待传达了与认同相关的信息,这种有利的社会情绪信息,包括提高自豪和自尊会增强信息接收者的群体认同感。根据群体卷入模型,当被试受到公平对待时,他们就会提高自己对群体的认同感,增强对群体的责任感,从而表现出对群体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群体身份得到突显;反之,如果他们对群体的认同感低,则对群体的责任感也低,这样就更表现出对个体身份问题的思考,于是其个体身份就被突显出来。

根据以上理论可知,公平对待可以激发个体的身份模式。公平对待或不公平对待可能会激活个体的自我概念的特定成份。具体地说,公平对待会激发集体自我概念,促使人们从个体身份转移到群体身份。不公平对待会激发个体自我概念,促使个体的行为朝向直接的自我利益。本研究对这一预测进行考察。方法是被试在体验到公平操纵后完成词汇判断任务,词汇判断任务要求被试判断词汇是表示群体身份的词汇还是个体身份的词汇。由于与激活信息相关的词汇比与激活信息无关的词汇识别更为快速,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不公平对待会导致个体识别个体身份的词汇比识别群体身份的词汇更为快速;同样,公平对待会导致个体识别群体身份的词汇比识别个体身份的词汇更为快速。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为2(对待方式:公平对待/不公平对待)×2(词汇类别:个体身份/群体身份)混合设计,对待方式为被试间变量,词汇类别为被试内变量。

2.2 被试

91位大学生被随机分配到各种处理参与实验,男生27人,女生64人,平均年龄为21.36岁。所有被试的视力正常或矫正至正常,所有被试以前都没有参与过该类型实验。

2.3 实验材料

词汇决定任务(lexical decision task, LDT)。 研究表明,词频影响词汇决定反应时,高频词的反应时短,低频词的反应时长。在此我们一共选取48个用于表述个体身份和群体身份的词汇。其中,表示个体身份的高频词12个,低频词12个;表示群体身份的高频词12个,低频词12个。为了引开人们对个人身份和群体身份词汇的注意力,我们还建立了48个中性词,其中中性词汇高频词24个,低频词24个。因此每个被试做96个词汇决定。词汇频率查自《现代汉语常用语词频词典》(刘源,1990)。

由于本实验使用表示个体身份和群体身份的词汇,因此建立它们的结构效度是重要的。在本研究中,采用语义差别的方法,由32个心理系的学生在7点计分量表上评价这些词汇的个体身份和群体身份(1=个体,7=群体)。其中个体和群体身份定义为:这些身份与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或自我建构有关,人们是将自己视为个体还是视为群体中的一员。个体的自我建构是指将自己视为独立的身份,群体的自我建构是指将自己视为群体中的一员。在词义评价的基础上,24个个体身份中有11个词汇均值低于3,表明这些词汇对于选择个体身份来说是适合的。同样,24个群体身份词汇中有15个词汇的均值大于5,表明这些词汇对于选择群体身份来说是适合的。

为了平衡每个词表,词表中的每个词汇随机排列在两个词表中。这样,每个词表包括12个群体身份词汇,12个个人身份词汇,24个中性词汇。所有词汇在频率上都加以平衡。例如,每个词表中有6个高频群体身份词汇,6个低频群体身份词汇。这样,两组词表彼此在词频上相似,每个词汇在实验中只出现一次。而且,呈现给被试的词汇顺序是随机的。这些词汇按照频率一一匹配,构成两个小组,一个用作公平对待组,一个用于不公平对待组。两组在频率上没有差异(F=0.015,p=0.923)。实验要求被试决定呈现的词汇是表示个体身份的词汇还是表示群体身份的词汇。

操纵控制问卷 操纵控制变量是要求被试评价用于评估测试结果的程序的精确程度(1=非常不精确,7=非常精确)。

2.4 实验程序

被试到达后,请被试先阅读研究说明,告知被试,他们要完成一个包含10个项目的图形评估测试。对评估项目进行解释:每个评估项目包含两套图形和可供选择的四个图形。这两套图形既有某种相似性,也存在某种差异。要求被试从四个选项中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合取代问号的一个。而且告知被试,在实验结束后,如果通过评估测试将会得到50元的奖金。在被试练习三次评估项目后,开始评估测试。接着进行正式测试图形推理,被试做完后收集测试问卷并进行公平操纵。在精确程序条件下,告知被试,被试的测试成绩基于10个项目的评定。在不精确程序条件下,告知被试,实验者只给10个测试项目中的一个进行评定。为了保证被试对评估程序的理解,用操纵控制问卷要求被试评价用于评估测试结果的程序的精确程度。最后进行词汇决定任务,测试被试对词汇的反应。实验要求被试决定屏幕上出现的词汇是表示个体身份的词汇还是群体身份的词汇。如果是表示个体身份的词汇,就按键盘上标有YES的键(即主键盘上的“1”键);如果是表示群体身份的词汇就按“NO”键(即主键盘上的“0”键);如果被试不作反应,词汇将保留在屏幕上,直到被试做出反应,词汇才会消失。实验完成后收集数据并感谢被试,赠送被试小礼物。

2.5 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操纵控制

表1 程序信息操纵效果的显著性检验

为了考察程序操纵是否成功,我们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公平对待组和不公平对待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89)=227.98,p<0.001。 公平程序条件下的被试(M=4.88)比不公平程序条件下的被试(M=1.96)更认为程序公平,该结果说明我们对程序的操纵是成功的。

3.2 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差异

表2 不同对待方式下,被试对词汇评价反应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毫秒)

表3 不同对待方式下,被试对词汇反应的方差分析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群体身份词汇还是个体身份词汇在不同公平对待方式下均存在显著差异:群体身份方面,F(1,89)=194.14,p<0.001,公平对待条件下对被试群体身份词汇的识别要快于不公平对待方式下被试对群体身份的识别;个体身份方面,F(1,89)=163.41,p<0.001,不公平对待条件下被试对个体身份词汇的识别要快于公平对待条件下被试对个体身份词汇的识别。

研究结果显示,词汇类别不存在显著主效应,F(1,89)=0.560,p>0.05。 公平与词汇交互作用显著(见图 1),F(1,89)=365.82,p<0.001。

从表4和图1可以看出,公平对待激发个体的群体身份,使个体在识别群体身份词汇时显著快于识别个体身份词汇;不公平对待激发个体身份,使个体在识别个体身份词汇时显著快于识别群体身份词汇。

表4 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对词汇反应的方差分析

图1 对待方式与词汇类别在反应时上的交互作用

4 讨论

身份认同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群体身份认同表示个体认同某个特定群体。以往研究表明,群体认同能够促进群体内部的合作 (Coman&Hirst,2015),并能增强人们的工作绩效以及参加集体行动的倾向(Giguere& Lalonde,2010;屠兴勇,张琪,王泽英,何欣,2017)。由于群体认同可以促使人们将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结合得更加紧密,所以当群体认同程度很强的时候,个体的动机会从个体水平转移到群体水平,从而增强与群体内成员的合作,并且以群体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动机。

根据公平启发式理论和群体卷入模型,公平对待体验会激发将自我作为群体成员相关的概念,从而突出群体身份,提高个体按照群体的利益从事活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不公平对待会激发将自我作为个体相关的概念,从而突出个体身份,促使个体的行为朝向直接的自我利益。本研究通过词汇判断任务对这一预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公平对待在词汇判断任务中,被试对群体和个体身份词汇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公平对待激发个体的群体身份,使个体在识别群体身份词汇时显著快于识别个体身份词汇;不公平对待激发个体身份,使个体在识别个体身份词汇时显著快于识别群体身份词汇。研究还发现在词汇类别上不存在显著的主效应,但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1,89)=365.82,p<0.001。 因而本研究支持了公平启发式理论关于公平对待引起身份转移的预测。

公平对待方式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身份认同,而且身份认同在公平和反应之间起到中介作用。Tyler和Blader在其群体约定模型中指出,程序公平通过身份认同影响合作行为(Tyler& Blader,2003)。该理论认为,程序公平直接影响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反过来影响合作。人们渴望建立并维持一致有利的身份,而这种身份受其所在群体成员和群体地位的影响。此外,Marius等人(2015)认为,如果个体的群体身份在不公平体验之前激活,个体就会转向个体身份,从而做出对不公平对待的反应。并且研究发现,当人们关注群体身份时,程序公平对反应的影响更强。与这种发现一致,Brockner等(2005)测量了自我结构,发现与独立型自我结构的被试(个体取向)相比,程序公平更能影响依存型自我结构的被试(群体取向)对结果有利性的知觉。一些研究为自我结构与合作的关系提供了支持,如Ybarra和Trafimow(1998)针对依存和独立的自我结构发现,依存型自我结构的被试更为合作。总之,这些研究都发现公平对待方式对身份认同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公平对待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份认同。由于公平对待表明一个人受到群体的重视和尊重,因此公平对待激活群体身份;而不公平对待表明群体是不能信任的,需要自我利益模式,进而激活个体身份。

本研究在探索公平对身份认同方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也是对前人研究的丰富和补充。它提供了一致的证据,表明公平影响一个人的自我建构,无论是依存型的还是独立型的。另一方面,由于本研究是实验室研究,被试为大学生,尽管缺乏一般的现实意义,但是研究结果表明了与假设相一致的模式。因此,可以说明公平操纵对被试的自我建构至少有短暂的影响。

5 结论

公平对待激发个体的群体身份,使个体识别群体身份词汇显著快于识别个体身份词汇;不公平对待激发个体身份,使个体识别个体身份词汇显著快于识别群体身份词汇。

猜你喜欢

公平身份程序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试论我国未决羁押程序的立法完善
“程序猿”的生活什么样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英国与欧盟正式启动“离婚”程序程序
创卫暗访程序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