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所、功能、空间
——广州粤剧博物馆第五号竞标入围方案案例研究

2018-10-25黄智燕刘莎曾清清

安徽建筑 2018年5期
关键词:竞标粤剧博物馆

黄智燕,刘莎,曾清清

(1.建筑工程学院井冈山大学,江西 吉安 343009;2.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0 引言

2009 年,有“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这是广东省目前为止唯一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出于粤剧文化保护的需要,广州市政府在2001年开始计划建设粤剧博物馆用以解决广州市粤剧文化难以融入大众、粤剧精髓得不到有效展示、后续传承力量不足、私伙局演出场地受限等问题。2012年3月份,粤剧艺术博物馆项目筹建工作正式启动;2012年10月,项目的勘察设计方案进行公开招标;2012年11月,项目正式举行奠基仪式。博物馆占地面积为1.15万m2,建筑面积约为1万m2。博物馆设展示区、演出区、交流研讨区、互动休闲区等几大功能区。

图1 广州粤剧博物馆总平面图

图2 广州粤剧博物馆的区位图

1 场所分析

1.1 项目区位

本案位于荔湾历史城区、是“四区一街”的核心范围,北为多宝路历史街区,南为恩宁路骑楼街,是广州传统城市文化的生动写照和代表,也是90多年以来西关市井生活的承载体,更是当代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生动见证,具有丰蕴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项目场址东、北侧有下西关涌支流的大地涌和恩宁涌流经,该河段属于荔枝湾三期改造工程的起点河段。粤剧艺术博物馆将成为荔枝湾三期河段的重点公共建筑和重要景观节点。

建筑用地为呈L形的平整地块(如图1、图2),周边道路系统呈棋盘式分布,街巷与主要道路相连通,交通较为便利。基地周边是骑楼式街道与传统式民居。周边建筑的风貌统一,是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和景观风貌存留区(图2)。整个区域的建筑密度大,绿化及公共活动场地较为紧缺,因此粤剧博物馆还具有另外一重功能,充当城市的客厅,为城市的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地。

1.2 场所文化

西关不仅保存着广州市最完整的旧城空间格局,同时是红线女、白雪仙、白玉荣、罗品超等多位粤剧大师的故居所在。离项目基地不足200m处,保留着粤剧中盛时期的代表八合会馆。20世纪50年代,荔湾恩宁路这一区域的粤剧产业化的已初具规模,如买卖粤剧剧本、承接演出场地等。繁荣的粤剧活动赋予了该地区粤剧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良好的群众基础,在该地域进行粤剧博物馆建设,粤剧文化与建筑场所发生地域与时空上的关联,利于粤剧文化底蕴与内涵的提升。

2 功能组成

该博物馆设置7大功能区,包括有:①展陈区,基本陈列展区和临时陈列展区;②演出区(剧场),设有两个剧场,大剧场可容纳250人、小剧场可容纳50人(如图3);③交流研讨教育区,用于粤剧的学术交流研讨;④互动休闲区包括茶座、商店等;⑤管理办公区;⑥辅助配套区,包括库房区、安保区、设备区等;⑦地下停车场。粤剧博物馆较其他博物馆在功能设置上的明显变化是供活态展示与动态交流功能区的增加。剧场与交流研讨区域的配备,为粤剧的表演、粤剧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提供了建筑空间上的支撑。

在本次博物馆的设计中,为了提高建筑的使用率,给市民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承担更多的社会功能及职责,在建筑设计方面运用了一系列复合性的空间。

①在建筑的首层采取部分架空,建筑中多设置边庭空间,可作为私伙局场地。另外,广场的空间得以向建筑内部渗透,为举行与粤剧相关联的活动提供空间场景、同时可兼具临时展示(如图4)。

图3 广州粤剧博物馆竞标入围方案五入口景观

图4 广州粤剧博物馆竞标入围方案五广场景观

②博物馆的主入口设置在二楼,引导人流的楼梯,同时兼具疏散及舞台的功能。楼梯的休息平台,可作为露天表演的舞台,结合博物馆的广场,形成了满足演员表演,观众观演的一个功能复合的场所(如图5)。

③大尺度外廊的设置,可满足博物馆疏散的要求。同时可作为休闲交流的一个场所,通透的外墙面,营造了光影变幻丰富的室内空间,另外,还可作为有一个欣赏荔湾老城区独特魅力的观景平台(如图6)。

图5 广州粤剧博物馆竞标入围方案五立面效果

图6 广州粤剧博物馆竞标入围方案五底层局部架空空间效果

④敞厅兼具庭院及剧场的的功能。舞台隐藏在可移动的隔断背后,关闭隔断时,敞厅是一个用来满足采光、通风、改善室内环境品质的庭院,参观博物馆的陈列,感受博物馆文化场所。打开隔断,可作为一个小舞台,敞厅就有了剧场的功能,为粤剧的展演提供有一个比较好的空间氛围(如图7)。

⑤利用建筑的灰空间及可开启的墙面,形成各种复合空间,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有意模糊公共活动空间与陈列展示空间的界限,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展品与空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状态的引入提供了可能性。功能的复合使得同一空间可为各种文化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不同的选择。观众可通过不同的活动来定义与使用空间。

3 空间形态

3.1 建筑形式的地域性表达

“非遗”是一个地域的特定地理与文化环境催生的产物,特定民族、群体的思维影响着“非遗”的文化特质。同时“非遗”也反应着这个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地域的特色内容。这些因素体现在建筑形式上的主要表现有:建筑对地区气候的适应和建筑形式对地域文脉的呼应。博物馆建筑采用下沉式庭院与边廊,并结合了冷巷、敞厅等空间作为辅助型空间的表达。外墙采用镂空的墙体形式结合边廊很好的起到遮阳、通风、导光的效果,体现了对地区气候的适应性。建筑的外墙采用荔湾地区传统建筑所常用的青砖、外墙材质的一致,与西关的传统建筑、粤剧文化相吻合(如图8)。

3.2 建筑空间的开放性

建筑主体空间根据功能关系分散布置,体块之间为室外空间,并将室外景观引入建筑内部。市民在室外空间游走,就可以领略到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岭南文化大餐。开放的首层架空层直接与城市的公共空间相连,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封闭。将主入口抬升至二层,让公共空间走向立体化,博物馆的开放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空间的开放,把展示活动向室外延伸,通过室外空间让观众形成一个粤剧文化的初始体验。同时开敞的室外空间为粤剧的临时表演与观众间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场地,为粤剧文化的展示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3.3 氛围营造

本案从博物馆的入口,就开始对粤剧的这样一种“非遗”进行观众认知的展示与渲染,运用粤剧妆容的主题,对博物馆的入口及外部的广场空间进行统一的设计。场地内规划了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小游园,满足粤剧传承人、爱好者或是观众的表演、休息、思考、练功、交流乃至游戏等各种活动的需求,构成一个粤剧氛围浓厚的“粤剧文化艺术大观园”。

图7 广州粤剧博物馆竞标入围方案五边廊的空间

图8 广州粤剧博物馆竞标入围方案五内部空间效果

图9 广州粤剧博物馆竞标入围方案五庭院舞台空间

在空间设置方面,一大一小2个剧场(如图9),同时在建筑的外部空间中还配以多个临时的表演及交流的场所,满足粤剧这种表演艺术类“非遗”的动态展示与传承的需要。粤剧培训和交流空间的设置为粤剧的推广及发展提供了支持与保障。博物馆的室内空间以轻松、休闲的交流氛围为主,室内墙面没有过多的装饰,原色的墙体(如图8),大尺度外廊采用镂空的外墙(如图7),具有很好的光影效果,通过空间品质的改善,引发观众在停留、交往、交流的欲望。

4 结 语

本入围方案力求为新建建筑营造良好的场地关系,让建筑较好的融入到城市的机理中。博物馆拥有较为开放的空间,建筑可为社区活动提供场所,承担相应的“城市客厅”功能。路口、广场、景观小品、妆容装饰等一体化设计,通过建筑设计手段,渲染博物馆的粤剧主题,将粤剧“基因”融入到博物馆设计中。功能与空间的对应统一,将空间氛围的营造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为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个便捷、有序、高效的场所。

猜你喜欢

竞标粤剧博物馆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在线开标实践
武器装备项目竞标组织管理研究与应用
粤剧数字音乐伴奏探索
博物馆
岁末年初的竞标秀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网上竞标在采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