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是中国与世界融合发展的不竭动力
2018-10-24于洪君
[摘要] 40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和积极的影响。对外开放使“中国需要世界”与“世界需要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使“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中国”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进程,使中国“深刻改变自己”与“深刻影响世界”成为国际关系发展变化新常态。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开放,必将以更磅礴的气势和更恢宏的力度,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人民。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外开放; 融合发展; 动力
[中图分类号] D616;D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09-0028-04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进程,始终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内全面深化改革,对外不断扩大开放,不仅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积累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同时也为中国改善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优化与世界的关系、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为人类和平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注入强大动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规模,持续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广泛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同时,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对中国自身还是对整个世界,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外开放使“中国需要世界”与“世界需要中国”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是在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战略指导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伙伴,主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选择余地相当有限。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外部环境极端复杂的条件下,以自力更生作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导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不少历史性成就,但不可否认,相对封闭和体内循环式的发展方式,使中国越来越远离世界现代化发展总体进程,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差距拉大了。70年代后期,邓小平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做了全面分析和评估,作出了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在传统的国际政治思维和教条主义的“国际阶级斗争”理论仍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在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大环境、努力营造睦邻友好的周边小环境的新外交战略指引下,中国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加强对外开放机制建设,引进了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到80年代末,中国在经济、科技、人文等各领域与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等国的交流合作,已全面展开。与包括美国、日本、欧洲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建立互利合作的联动发展关系。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被派往国外学习进修。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变得越来越客观,越来越理性,经济发展进程和社会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力量对比和地缘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些西方政客沉湎于“历史终结”的幻觉中,企图通过“无硝烟的战争”对世界社会主义“不战而胜”。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有人提出了对外开放是否必要的疑问。在外部环境空前严峻、改革开放面临巨大考验的历史关头,邓小平反复强调,要保持稳定和坚持改革开放,并及时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经过坚持不懈的对外开放,包括顽强不屈的国际斗争,短短几年,中国就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制裁。新世纪到来之际,坚持对外开放的中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从引进外资到鼓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从敞开国门搞建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了世界多极化进程和国际战略格局变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不仅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判断,同时也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对外开放使“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中国”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进程
正是由于坚定地对外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迅猛增长。进入新世纪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持续改善,对外开放的信心和能力进一步加强,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進一步增大。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10多年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9740亿美元。1979年至2010年,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0483.8亿美元。我国同16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区协定,同129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同96个国家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关税总水平也从加入世贸组织前的15.3%降到2011年的9.8%。我国成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积极实践者。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样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10年间,中国年均进口近7500亿美元商品,相当于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华外商投资企业,从中国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积极介入全球经济治理进程,参与国际贸易融资计划和金融合作,认真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根据自身能力积极开展对外援助。1
也正是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成为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我国还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项国际公约,成为最早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总体看,此时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利益交融日益加深,交流合作更加广泛,国际地位、作用和声望,也提升到了史无前例的新高度。
当然,这时国际社会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关注度也在上升,对中国迅猛崛起的疑虑和恐惧同步增长。中国仍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和路线,始终恪守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既定目标和路径。在不断推进和深化国内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增强对外开放能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拓展对外合作的朋友圈,依然是中国的不二选择。中国领导人利用各种场合亲自做释疑解惑工作,有关部门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反复深入地对外阐述中国和平发展意志与对外开放决心。
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还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的新理念,大會指出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因此,中国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将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对此,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上做了更为透彻的阐释,指出:“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敞开大门搞建设,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积极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互动持续加深,中国的朋友遍布世界。”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既是探索前行、真抓实干、共同富裕的进程,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1
对外开放使中国“深刻改变自己”与“深刻影响世界”成为国际关系发展变化新常态
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从来都是曲折而复杂的。中国对外开放不会一帆风顺,融入国际社会并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更不可能风雨无阻。受国际政治斗争尖锐性、地缘战略博弈多变性、价值观念体系差异性以及发展模式竞争的深刻性等诸多因素影响,外部世界对中国发展壮大反应不适的问题进一步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中国扩大开放将给世界带来何种影响,国际上热议不断,其中不乏曲解与误读。
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洞察到国际舆情的发展动向与走势,多次就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做出明确表态。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访俄罗斯即郑重宣告:“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2013年秋季,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联动融合协同共进的新路径。2017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的科学判断,庄严宣告,“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先导”。“开放”和以开放为基础的“合作”,成了中国倡导并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主旨。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做了全面回顾,指出我们党在这一过程中得出的深刻认识之一,就是“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正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略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问题时,他坚定指出,中国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并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席全球最大的经济论坛、造访万国宫并发表演说,这本身就是中国进一步开放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同时更是贡献者,“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大视角,对经济全球化做了令人信服的客观评估,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做了新的解读和厘定。他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而“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因此,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2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进一步论述了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对外政策。他重申了中方一贯倡导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理念,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妄自尊大、独善其身政策的局限性和灾难性。他呼吁世界各国同心协力、携手共进,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这些看法和主张,不仅将指引中国未来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对整个国际关系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即将进入新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以远见卓识的战略家气魄和胆识,创造性地规划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新关系,提出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等新一轮对外开放举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中国在已经深刻地改变了自己的同时,还将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加广泛深刻而久远地影响外部世界。
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新方式、更具影响、更有效益的对外开放。这种开放不仅要引进更多的外来资金、技术装备、管理经验、优秀人才和优质产品,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包括经济治理、科技治理、生态治理、法治环境治理和安全秩序治理,还要参与国际规则和整个世界秩序的重构。如果说前40年中国对外开放,主要与自身发展需要紧密相连的话,那么新一轮对外开放,则与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密切相关。归根到底,就是要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应对持续不已的变革大潮,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行;就是要在不断改变自己的同时,不断地影响世界,以更磅礴的气势和更恢宏的力度,实现中国与世界的联动发展、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于洪君,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
责任编辑 / 梁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