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复制时代下的传统艺术”
2018-10-24石梦婷格桑梅朵
石梦婷 格桑梅朵
摘 要:唐卡艺术包含了纯粹而永恒的佛教精神,用图像来讲述故事,用图像来表达宗教情感。唐卡的绘制过程,是一个修行调养心性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劳作行为。这种高度净化人心灵的审美功能,不是简单的宗教膜拜,而是通过观佛礼佛这种方式,去自我认识、自我调整,从而使佛性、人格与艺术实现审美的统一。本文探索在数字复制时代的传统艺术作品——唐卡艺术的数学建模与文化体验的价值转换的意义。无论是以数字复制的技术还是以新媒体的方式去打造唐卡艺术的文化体验生态圈,其价值意义都是以保护、传承为根本目标。为了让我们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实质的、近距离的学习与欣赏。
关键词:数字复制时代;唐卡艺术;文化体验;传承保护
1 唐卡艺术的概述
唐卡”,藏语音译,其义为“平川”、“展开”、“广阔”、平坦宽广之意,唐卡”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佛龛状平面画。即平面的软质佛龛画,说其雏形源于印度说书人讲故事时悬挂的挂轴图,亦说源于藏地本土早期苯教僧人传教布道的挂轴画。
精湛的技巧所表现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地域艺术风格特色,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百科全书”式的图像宝典。“唐卡”——可称其为“移动的寺院”,是藏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政治、经济等生存环境中,以自身民族的审美形态和特有的创美手段所创作出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唐卡绘画的独特之处在于与其它画种的构图形式和表现语言都有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围绕其画面构成、图像符号、装饰图案等具体的形式语言的角度,还是从绘画的构图、主要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的视角都可区分。其形式上精美华丽,色彩厚重,造像严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成就最高的艺术形式之一。
唐卡绘画中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段和传达形式,体现出藏族绘画独特造型语言的重要形式因素。唐卡绘画由于地域、时间、流派、作者、题材等的因素其变化丰富多彩,繪画的题材也具多样性,有关于人的主尊形式的、有关于佛本身的故事的、有坛城的描述。从绘画师们创作的形式来看可分为两个源头,一种是根植于佛教经文、法本来根据文本绘制,例如“某些唐卡作品中佛陀的头部、颈部的三圈绞肉”,均有非常明确的绘制文本;另一种则是没有文本描述,例如”四大天王罗汉的形象”根据地区不同会有不同的展现。对于唐卡艺术的研究近来从美术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的较多,但从唐卡艺术本体入手与数字复制、互联网等新媒体结合的形式,打造唐卡艺术的信息交互体验的生态圈,以保护传承学习欣赏的形式进行研究的甚少,本人发挥指导老师、团队成员以及个人专业的优势,试图将现代新兴技术与传统艺术唐卡相结合对其进行打造研究和保护。对于唐卡艺术的信息交互体验教学及文化生态圈的打造以便有更多的人在其中进行研究、实践、尝试积累经验,从而把藏族传统绘画的唐卡艺术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丰富资源,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去进行重新欣赏、发现、吸纳学习。
2 唐卡艺术的现状
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一些唐卡经历过许多艺术家的精心设计,保留了许多富有艺术感的高端理念,而且在设计和制作中某些高端唐卡还有可能会经历多次开光加持,甚至有些收藏级别较高的唐卡背面会有很详细的开光咒、祈愿文及高僧的手印、脚印予以加持。从差异化的角度而论,显然,唐卡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可以说,唐卡蕴含的文化信息量极大,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2006 年,唐卡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类以藏传佛教为主题的收藏热。眼下,唐卡收藏作为一个新的投资领域,有越来越多的藏家投身其中。
但在目前情况来看,当代唐卡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一部分是文化缺失,许多不了解唐卡艺术的受众对于这种艺术形式只了解到其具有的较高经济价值,却忽略了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这是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不尊重、文化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市场上充斥的大量复制仿作的假唐卡、工业批量生产的印刷唐卡,对传统手工绘制唐卡的技艺及传承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那些粗制滥造的产品更是对唐卡艺术和文化产业的破坏;很多热爱唐卡艺术的受众缺少文化体验和互动,无法近距离接触到唐卡作品;唐卡艺术的教学目前还处于一个小众化的文化圈之中,除了专业高等院校和地方唐卡传承点外,很难找到学习唐卡绘画与制作的其他地方。
所以,基于唐卡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现状,以及数字复制时代下的传统艺术该何去何从的发展我们需要提出新的思考。
3 唐卡艺术的审美功能
唐卡艺术在藏传佛教的传播中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充当了文字的作用。唐卡将佛教中严格的经文、教义以图像的方式进行演绎,使佛教教义能被藏族民众所理解、接受,深入到百姓的心灵。其次,唐卡艺术具有政治教化的功能。唐卡将佛、菩萨、高僧大德等文化思想以直观的艺术形式进行传播,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渗透,对信仰和习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卡艺术还具有科学教育功能,如藏医唐卡、天文、历算唐卡等,极具实用价值。一是唐卡艺术自身的审美趣味,唐卡除了传播佛教、传承科学文化的功用之外,很强调审美的视觉感受。其浓艳富丽的色彩不仅仅是画面的内容,独特的装饰特色也是其不可缺少的部分。二是唐卡艺术对环境的美化功能,西藏寺院的壁画与唐卡绘制有共通之处,都遵循一样的量度准则,只是壁画是在墙面上作画,而唐卡是在布上绘画,甚至有人将唐卡称为“移动壁画”。三是唐卡艺术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审美趣味成就了唐卡艺术独特的风格。
4 试将数字复制技术与唐卡艺术结合
什么是互联网?社会学专家认为互联网是由一组技术标准和各种 “联系”组成的,按比特方式工作的一种新型交流载体。人们可以创造性地在这个载体上的虚拟世界里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在线交流。在互联网时代对于传统艺术而言不是颠覆,而是换代升级。例如在交通领域方面,以前是没有移动互联网,车辆运输、运营市场不敢完全放开,自从有了移动互联网以后,过去的交通监管方法受到很大的挑战。从国外的Uber、国内的滴滴等软件,移动互联网催生了一批打车、拼车、专车的软件,虽然仍存在不同的争议,但它们通过把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相结合,改善了人们出行的方式,增加了车辆的使用率。类似于顺风车这样的实施无疑是推动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效率、 减少了排放,对环境保护也做出了贡献。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像传统艺术——唐卡数字化艺术展将突破传统的空间艺术鉴赏形式,我们将尝试通过线上欣赏、线下实体来体验展览。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VR 技术,个人可自购VR眼镜放置手机进行观看。例如“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走进四川大学”就通过 VR 技术举行敦煌壁画的体验展览,观众戴上 VR 眼镜便可身临其境的欣赏艺术作品。我们将建立起线上与线下的信息交互平台——以“雲格”移动信息端的应用软件为基础的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内可分为五大板块,分别是“唐卡简介”、“唐卡涂绘”、“唐卡教学视频”、“唐卡论坛”、“唐卡信息库”。首先,“唐卡简介”中包括唐卡的分类、流派介绍,并有相应的图片给予欣赏,且每幅图都有相应的文字介绍。其次,“唐卡涂绘”中包括缩略图、调色板、用色意义说明,目的是给用户一个全新的唐卡涂绘体验。再次,“唐卡教学视频”中包含唐卡专家的理论教学、唐卡的绘制步骤、及制作颜料工具等方面的讲解。然后,“唐卡论坛”是用户关注“雲格”微信公众平台后并注册后就会有个人的资料填写,并可以在论坛区发表问题及与其他用户讨论,实现唐卡文化用户端的交流互助。最后,“唐卡信息库”中包括唐卡每个分类流派的代表作品的赏析、线下 VR 技术与实体的展览信息、唐卡作品建设的云共享。
基于这一信息平台的搭建,我们将会延伸出更多产品及相关服务。我们的线上视频教程、直播教程和线下文化教学体验课程会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绘制步骤依次讲解,以基础教学、文化讲解、绘画技巧、颜料的制作与使用、后续绘制及反馈等板块,根据进程发展添加相应的练习,使所有用户对唐卡有深入了解后可自行绘制一些基础作品。目前我们线下已经进行唐卡绘制教学,此外在教学之余,我们还会在线上、线下的大师班讲座课程中定期安排唐卡绘画专家、文化学者、高僧活佛进行唐卡文化讲座交流,真正让唐卡文化形成一个有机的文化生态圈,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更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并保持可持续发展。
5 “数字复制时代下唐卡艺术的价值转换”
德国现代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瓦尔特 ·本雅明早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了以《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为题的论文。然而到20世纪末, 数字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艺术作品的生产和传播, 通过各种媒介大众有幸能轻易地领略到数量空前巨大的艺术作品, 甚至艺术作品创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机械复制到数字复制, 揭示了艺术发展道路上必然的演变过程,还预言了艺术必将终结的魔咒, 本雅明的探索也给数字时代的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膜拜价值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展示价值;然而在数字复制时代,唐卡艺术的体验价值十分重要,其包括感官体验、情感体验、精神体验。我们从机械复制时代到数字复制时代,从艺术创作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实现了多种价值的连接。为什么说数字复制时代,我们可以通过体验价值把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做一个价值再造,是因为艺术受众的审美活动在调整,他的欣赏方式通过在膜拜展示时代高的技术累积、数据算法达到了沉浸式的高峰体验。由此可知,唐卡艺术作品可以不断地进行价值再造。通过这种价值再造,一个艺术品就成为了文化产品。而文化产品背后都受到技术的影响,从唐卡艺术到本雅明提到的机械技术再到如今的数字技术,实现了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产品的诸多分类只是表象,它们背后呈现的是用不同形态展现文化的不同价值。通过现代科技可以实现唐卡艺术内容与科技手段的平衡;这种平衡可以在唐卡画师、唐卡传播者、唐卡艺术作品和唐卡爱好、消费者间达到一种价值的平衡、价值的共创、价值的重塑以及价值的共享;这四者更新了价值的开发。在数字经济时代,可以说把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整合在一起变成体验价值;并从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几个角度来看待它。我们更是可以通过体验经济、价值再造来实现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价值。不仅以高品质文化的膜拜性中来提取、呈现它优质美感中的展示性、再到深层次的体验、最终来营造出具有温度的品牌重新体现出膜拜性,这样就构建了我们在文化产业中提到的全产业驱动。向勇老师曾经讲过“文化加值、创意驱动”这八个字,他着重指出,“文化加值”,就是把文化的膜拜价值、展示价值、体验价值,通过内容、形式、材料、场景来重新赋予产品新的价值形态,进而实现产品的品质提升。通过产品的品质提升,让产品在不同的行业形成不同的价值分布,从而形成不同的价值形态。所以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到今天的数字复制时代传统艺术的艺术本质上,都体现了对价值再造的追求。
6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此项目对于其传承与保护、创新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了信息互动,增加了受众,让更多人看到了唐卡艺术的魅力,也拓展了其市场、商业、艺术发展的空间。基于十九大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中国制造 2025》的制定,还是万众创新的号召;无论是对工匠精神的提倡,还是对文艺精品的呼唤;无论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期待,还是对科学技术革新的驱动,都在指向一个更加富有创造力的,足以开拓文明境界的古老而崭新的中国。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与互动在这样的创新大潮中一定会发挥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我们身处以媒介技术变革為先导的文化生产方式极具变化的时代,有鉴于艺术产品与媒介产品等其他文化产品的相通之处,我们要知道对于艺术作品的性质、生产模式、受众关系的理论建构无疑有着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卡艺术概论》[M]康.格桑益希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5
[2]《本雅明思想肖像》[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刘北成著, 1998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
[4]藏传佛教度母与基督教圣母的比较研究——以夏吾才让的唐卡与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为例[J]. 杨菊. 西藏艺术研究. 2013(02)
[5]《本雅明对于光晕艺术的再阐释》[J]. 上官燕. 理论观察. 2007(01)
[6]《对本雅明文艺批评中“Aura”概念的梳理》[J]. 朱洪举. 现代哲学. 2004(01)
[7]何宝宏. 什么是互联网[J]. 电信网技术,2009(10):12-14.
[8]姜奇平.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J]. 互联网周刊,2014(09):70-71.
[9]佚名. 什么是“互联网+”[J]. 政工学刊,2015(08):85.
[10]王子嘉. 什么是“互联网+”[J]. 西部皮革,2017,39(21):113
[11]朱俊. “灵光”是否应消逝——重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03):34-35.
[12]庄丽. 数字时代中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08):187-188+200
注释
1.互联网就是传输控制协议/网际互联协议 (TCP/IP)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这是互联网技术专家和工程师,以及专门从事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公司,最为推崇的一种定义方式。
2.虚拟现实技术是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仿真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集合。
3.付龙.从机械复制到数字复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4):166-167.
作者简介
石梦婷(1994-).女,四川省泸县人,汉,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美学。
格桑梅朵(1983-),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