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图书馆构建初探

2018-10-24孟岳松蒋宏力

卷宗 2018年19期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互联网

孟岳松 蒋宏力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有的社会认知模式与思维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本文从图书馆信息系统技术向着新型互联网技术形式发生转变、图书馆管理人员互联网思维的转变以及促进图书馆服务生态系统发生转变三个方面入手,对“互联网+”在融合图书馆构建中的意义展开论述,并对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图书馆构建策略做出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融合图书馆;信息技术;大数据

“互联网+”的相关概念是于2012年被首次提出,经过3年的发展,在2015年成为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的新型发展计划。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代表着国家的强国战略。受到“互联网+”环境的影响,图书馆界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继数字化图书馆和智慧化图书馆之后,融合图书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也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到“互联网+”的重要价值。

1 融合图书馆的特点与“互联网+”的核心理念

1.1 融合图书馆的特点

融合图书馆的概念是在近几年被提出的,这里的融合代表着混合、协调以及调和的意思。融合图书馆是在“互联网+”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新模式,通过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对图书馆管理方式、运营形式、发展方向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促进融合图书馆服务内容的个性化、智能化、系统化与现代化的全面发展。融合图书馆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融合图书馆的外在特点。由于融合图书馆实现了对信息数字化、馆藏互借以及参考咨询等实体资源与虚体资源的有效融合,所以融合图书馆的外在特点一般会体现出互联网技术的泛在和信息资源的可视。其中互联网技术的泛在主要是建立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射频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无区域化。知识的可视是作为对智慧型图书馆服务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体现,通常表现为图书馆知识共享状态的可视和学习路径的可视。

第二,融合图书馆的内在特点。在融合图书馆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注重图书馆管理人员之间、图书馆人员与用户、用户与图书馆感知设备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融互动。所以融合图书馆的内在特点一般会表现在图书馆内部人员之间和人员与物体之间的高级智慧化。这种高级智慧化的服务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图书馆虚拟智能服务与实体服务两者的进一步融合,从而形成了融合图书馆智能化发展的新形态,引领图书馆不断向前创新发展。

1.2 “互联网+”的核心理念

互联网的发展与演变不仅仅局限在技术创新层面,2011年百度企业创始人李彦宏提出的互联网思维也进一步推动了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形式的转变。在2014年11月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贺词中指出了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的改变,作为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互联网对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目前的互联网发展现状来看,社会各界对于“互联网+”的定义以及对“互联网+”的实践应用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比如,曹国伟认为“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对于经济形态的转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汪玉凯教授则认为“互联网+”是一种现代化的思维方式,代表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因此,从某种角度上理解,“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新形势,其核心理念主要在于利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互,使其在传统业态中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对商业模式进行重构,进而促进传统业态的全面升级,逐渐向着以创新生产为核心的新业态发展。

2 “互联网+”对于融合图书馆构建的重要意义

2.1 使图书馆从信息系统技术向着新型互联网技术形式发生转变

在深入分析“互联网+”对于融合图书馆构建的意义时,可以站在技术层面是角度来看,“互联网+”推动了图书馆从信息系统技术向着新型互联网技术形式发生转变。图书馆传统管理系统的针对方向主要是对用户信息的管理、图书馆职工服务信息的管理以及馆藏资源信息的管理三个方面,通过结构化的方式来实现图书馆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组织与管理。这种传统的管理形式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主要途径,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信息环境对于图书馆管理形式的冲击,这种结构式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用户对于信息需求的多样化。而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图书馆用户服务质量。比如:依靠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智能化管理设备以及大数据等互联网相关的信息技术,针对用户的多样化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智能化推送。一些智能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的相继出现,也充分证明了互联网技术对于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

2.2 圖书馆管理人员互联网思维的转变

“互联网+”带来的全新思维模式和融合图书馆的新理念,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和信息服务效率的提升均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图书馆管理人员传统思维方式向着互联网思维方式开始转变[1]。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具有的平等性、开放性、高效性、互动性、便捷性以及去中心化等一系列特点,直接决定了图书馆服务主体需要面向“互联网+”思维发展。例如: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用户思维、开放思维和服务思维等。这种将互联网思维作为核心导向的创新管理模式,对于促进图书馆用户服务情境的深度嵌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公平化和精准化的信息获取服务形式,为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奠定了基础。

2.3 促进图书馆服务生态系统发生转变

“互联网+”技术在融合图书馆构建过程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对图书馆服务系统的转变上,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建立是将跨界融合作为基础,灵活的引入“互联网+”思维可以促进图书馆服务生态系统的转变。其中图书馆的跨界融合主要是指图书馆信息资源空间、平台与用户空间、相关活动和服务情境的深度嵌入之间的相互交融,这种跨界融合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图书馆内知识创新主体的多向支持、协作共赢和相互依存的服务模式特点。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相关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图书馆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正在向着跨界融合服务模式发展,并且促进了图书馆服务平台的融合、服务关系的融合、服务价值的融合以及服务内容的融合等,使之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服务生态系统。

3 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图书馆构建策略

3.1 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融合图书管的构建工作,需要依托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相关的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将用户的实际知识需求和信息需求作为融合图书馆构建的基本导向,配合“互联网+”思维以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建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新形态。比如,通过为融合图书馆持续提供大数据信息资源的方式,针对不同用户之间需求的差异化特点,创新图书馆情景化知识服务的新模式。除此之外,融合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建立还需要在保证服务个性化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融合图书馆服务的便捷性与高效性。在以信息资源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体现互联网思维中人人互联的基础特性,同时配合数据驱动及用户驱动的方式,实现图书馆用户服务需求的深度化、个性化、专业化[2]。

3.2 通过交叉数据资源的融合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全面共享

在构建融合图书馆的过程中,通过交叉数据资源的融合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全面共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实现融合图书馆数据互联和人人互联。在图书馆大数据的发展中,信息资源的融合是数据互联的前提条件,交叉数据资源的跨学科、跨系统、跨行业的融合形式也是互联网发展下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互联网技术主要是大数据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编程模型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对图书馆内部的多层次、多品类信息资源进行交互融合,同时在用户信息管理的资源化基础上,建立图书馆馆藏资源、信息资源、知识库资源的自动化学习机制;第二,实现融合图书馆用户之间的互联和管理人员与用户之间的互联。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构建融合图书馆的过程中,将图书馆作为核心,对周围所涉及的所以群体进行互联。通过对不同层面人员的全方位感知,实现融合图书馆的跨时空立体互联模式,进而促进融合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3]。

3.3 灵活借助多种新型信息技术促进融合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互联网相关的新型信息技术是构建和发展融合图书馆的基本保障,想要在“互联网+”的环境背景之下构建融合图书馆,需要在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交叉数据资源融合实现图书馆服务内容多样化的基础上,灵活借助多种新型信息技术,从而促进融合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将物联网技术作为基础,配合传感器技术、移动终端技术一偶记智能感知技术,分析图书馆用户的需求数据,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高效服务。也可以通过对用户需求模式、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反馈结果等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形成图书馆用户需求的精准感知数据库。另一方面,在对融合图书馆的数据资源进行监控和管理时,依托互联网技术可以读相关的数据资源变化进行准确的描述,同时凭借移动互联网的较高便捷性,可以进一步提高融合图书馆服务的高效性。

3.4 秉持协同创新的原则构建用户的自主化知識空间

“互联网+”的环境背景之下的融合图书馆构建,还需要始终秉持着协同创新的原则,根据图书馆用户驱动和数据驱动的特征分析,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用户自主化知识空间。从融合图书馆服务模式来看,可以发现其服务模式的呈现是在实体图书馆、云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构建用户的自主化知识空间是对“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的体现[4]。利用数据驱动的方式也是对图书馆管理系统实施转变的关键突破口,通过将不同种类信息资源的互联以及对图书馆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和整合,实现融合图书馆之间的馆馆互联。此外,由于一些用户的需求偏好和所处网络环境的巨大差异性,可能会导致用户对融合图书馆的体验效果和应用深度出现不同。基于此,需要设计人员加强对融合图书馆的跨地域互联研究,采取用户驱动的方式提升融合图书馆的服务应变能力。

4 总结

综上所述,想要在“互联网+”的环境背景之下实现融合图书馆的创新发展,需要在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的基础上,通过交叉数据资源的融合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全面共享,同时灵活借助多种新型信息技术促进融合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只有秉持着协同创新的原则,构建融合图书馆用户的自主化知识空间,才能最大程度的体现出融合图书馆的价值。

参看文献

[1]段玲玲.“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融合图书馆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9):182-183.

[2]王力.“互联网+”的融合图书馆探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02):20-23.

[3]朱晖.“互联网+”思维驱动下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与服务的融合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6(11):22-24.

[4]李立睿,邓仲华.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图书馆构建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06):33-37+62.

作者简介

孟岳松(1967—)男,河北深州人

猜你喜欢

大数据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