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哲学的价值”

2018-10-24李异雷

学理论·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罗素

李异雷

摘 要:罗素认为,哲学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社会功用,而在于影响学习哲学之人的生活,在于为主体提供精神食粮。哲学的不确定性为哲学的价值提供可能,在不确定性中去追求哲学的价值。通过怀疑的哲学态度和沉思的哲学方法可以实现自我的扩张,成为真正自由的宇宙公民。罗素从知识论角度系统严谨阐述了哲学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寻求具体确定的答案,而在于这些哲学问题本身。罗素从纯粹知识论角度对哲学价值的分析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对于哲学在反映时代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维方式的培养等方面的价值并无详细论述。“无用乃为大用”,这或许就是哲学价值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罗素;哲学无用论;哲學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090-02

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认为,我们当代一些大学生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单纯追求个体私利的“利己主义者”就更是司空见惯,伴随着这一现象“哲学无用论”的声音也越来越高。现实的人们总是站在功用的立场来衡量和评价一切,“哲学无用论”充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哲学家首要的任务就是发现并阐释哲学的价值所在,重拾哲学自信,重新确立哲学的地位。罗素同样也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对哲学的价值进行了系统剖析。

一、罗素谈“哲学的价值”

罗素在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一书的最后一章中对“哲学的价值”进行了总结论述。在这一章节中,罗素从许多人对哲学的怀疑入手,分析了产生这种怀疑看法的原因有二:其一,错误的理解人生的目的;其二,不理解哲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紧接着就从四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哲学的价值。

(一)哲学为心灵提供食粮

谈到价值,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实用性(直接现实的价值),然而,罗素认为:这种实用性却是哲学所没有的,要谈哲学的价值,我们首先必须摆脱“现实”的人只承认物质需要的实用性而忽略精神食粮作用的偏见。只有在摆脱了这种偏见,承认心灵和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的情况下对哲学的研究才是有价值的。在罗素看来:哲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直接现实性,而在于它的间接抽象性,在于对人们心灵境界的提升。

(二)哲学的不确定性

相对于具体科学而言,哲学的一大特性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哲学和具体科学一样,其目的都是对知识的渴求。然而,在对于知识的态度方面而言,两者就出现了分歧:具体科学研究者对于知识的态度往往是肯定的、是细致的;相反,哲学家就不会给出像具体科学一样细致肯定的回答,而会得到不确定的答案。在罗素看来,出现这种分化的原因在于:哲学为具体科学开启大门,在研究哲学问题的过程中,一旦一门知识能够达到确定性的结论的时候,这门知识就不再称为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具体科学。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方向和目标。哲学不确定性的知识是相对于具体科学肯定的知识而言的。罗素列举了大量形而上学所设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人类知识还不能够给出肯定的答案,正因为如此,哲学的一部分责任就在于解决这些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不能画地为牢,必须打破肯定的知识的限制,使人类知识不断向前发展,这也是哲学的一大价值所在。所以,保持哲学的不确定性是非常必要的,在不确定性中追求哲学的价值。

(三)哲学的态度

如罗素在书中所言“要想做一个哲学家就必须锻炼得不怕荒谬。”[1]哲学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拥有一种怀疑的哲学态度。一方面,保持好奇心。北宋张横渠有言:“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哲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哲学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中。于无疑处有疑,保持怀疑一切的哲学态度、保持“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使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不言自明”的事物和道理产生疑虑,对于一些最平常不过的问题产生深入思考。另一方面,远离个人世界的狭隘。通过这种怀疑的哲学态度,我们可以远离一些常识的独断、个人的偏见和人类知识的局限,走出追求本能兴趣的狭小的个人世界,走入广阔、未知的外部世界,摆脱本能和习俗,扩展思想,极大地拓宽知识范围。

(四)哲学的沉思

1.心灵的扩张(真理知识的获得)。在罗素看来,通过哲学的沉思可以走出个人世界,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伟大、更自由。在哲学的沉思中实现自我的扩张。获取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实现自我扩张的过程,要获取真正的知识,就不能事先给物质定性,不能掺杂个人的主观目的,不能自我独断,应该遵循事物本真的性质。知识是自我和非我的一种结合,在哲学的沉思中,从非我出发,通过非我的伟大,自我的范围也随之扩大。所以,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从非我出发,关注事物本身,摆脱自我障碍,实现自我的扩张,才有可能实现自由的心智。自由的心智是像上帝一样进行观看,超越个体认识的偏见和时空限制,纯粹追求知识(真理)。自由的心智更侧重于追求抽象的和共相的知识,原因在于:感官的知识必定依赖于个人的观点、依赖于人本身的感官,容易歪曲客体本身的知识。所以,共相的知识较感官的知识更自由和公正。

2.行为和感情的扩张(真理知识的影响)。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世界万物都有关于它的真理的知识,通过哲学的沉思可以追求真理的知识,实现心灵的扩张和对自我的超越,达到自由的心智。心灵在哲学沉思中的自由和公正同样会以某种形式保持在行为和感情的世界中,通过对心灵的改变,行为和感情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哲学的沉思对人的影响(客体-心灵-行为和感情)是由外到内再到外的、是彻底纯粹的,罗素知识论中的这种认识过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的两次飞跃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之处。

(五)总述

最后,罗素对哲学的价值进行了总结性说明:哲学的价值在于提出这些问题本身;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事物的概念,丰富心灵的想象力;通过哲学的沉思,心灵会变得更加伟大,会与哲学所沉思的宇宙联系在一起,实现心灵境界的提升,成为“宇宙的公民”。

二、对罗素“哲学的价值”的理解

罗素对哲学价值的陈述主要目的是对功利主义者对哲学的怀疑和刁难的回驳,因此,罗素的侧重点就在于突出哲学与功利性相对的非功利性价值,即:对作为主体的人的精神方面的价值(认识能力和认识范围的扩展;精神境界的提升)。为了理解罗素的观点,就有必要解释以下几个概念:不确定性、知识、宇宙公民。

罗素谈及的“不确定性”是哲学本身的一大特性。哲学所提出来的问题一般无法追求其确定性的答案,只能通过现有知识范围盡可能去理解和解释。维特根斯坦用“不可言说的东西”和“可以言说的东西”区分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对于不可言说的,人们必须保持沉默。对于同一个哲学问题,历史上不同的哲学家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不是这些答案,而是这些问题本身的价值和哲学家们思考的角度以及所运用的方法。正是这些哲学问题促使人类保持怀疑、批判、创新等哲学态度和精神;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逻辑分析法、实验法、归纳法等也应运而生。

哲学也是一门关于“知识”的学问。罗素所谈的知识类型有:关于事物的知识;关于真理的知识。关于事物的知识又包括:亲知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两种。在罗素看来,亲知的知识是片面的、机械的、容易受自我主观的影响,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相反,描述的知识较之亲知的知识更可信。然而,通过描述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知识必然有真理知识为前提,描述的知识同样也离不开亲知的知识,任何描述的知识究其根源都必然是由亲知的知识组成。新实在论者培里提出的“自我中心困境”认为:在任何认识关系中,主体和客体不可能完全分割;在认识过程中我们无法认识未被认识的事物。“自我中心困境”表明任何认识都必然以自我为起点,是自我通过一种认识方式对某种事物的认识,认识过程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主观性。罗素的知识论并非要脱离自我主观来认识事物,而是尽可能地减少在认识过程中掺杂个人偏见,他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真理的知识。

罗素的“宇宙的公民”思想与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颇具相似之处:两者都以提升人生境界,达到对自我的超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的;两者在实现目标方法上存在差异:罗素通过对外界知识的获得来实现自我认识范围的提升(转识成智),然中国儒家思想则侧重于通过内求的方式达到道德境界之提升(止于至善)。

综上所述,罗素对哲学之价值分析渐已明晰:罗素开门见山,指出哲学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社会功用,而在于影响学习哲学之人的生活,在于为主体提供精神食粮;诉诸哲学的“不确定性”中去追求哲学的价值;因为哲学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保持怀疑的哲学态度和沉思的哲学方法,实现自我和非我的扩张,自我思想、行为和情感的扩张。罗素将哲学的价值诉诸“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突出了哲学对人最主要的价值所在,但是仅仅从纯粹知识论的角度对哲学的价值进行论述,对于哲学在其他方面的价值并未提及。

罗素强调的主要是哲学的非功利性价值(间接抽象的价值),然而,哲学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功利性”的元素(直接现实的价值)。例如: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价值。“全部的哲学都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的问题,因而总是一种历史性的而非超历史性的思想”[2]。任何一个时代的哲学都是产生于现实的社会中,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引起的思索和反思。哲学能够对自我时代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正是因为哲学的这一时代性特征使得哲学在一定程度可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程。哲学是一门关于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帮助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世界;同样,哲学也是一种方法论,通过方法论的指导来对世界进行改造。哲学的又一价值就在于培养人们“哲学的思维方式”。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有这样的论述:“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3]哲学是一门反思的思想,在哲学的反思过程中,哲学的思维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可以有效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最后,借用张汝伦教授的一句话来凸显哲学的价值和学习哲学的重要性:“一个民族如果想要被人尊重,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就一定要有哲学思维,一定要学习哲学。人类如果想要前进,就要不断超越自己,而只有拥抱哲学,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参考文献:

[1]罗素.哲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2.

[2]孙正聿.“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含义与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罗素
兔子坡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漫画
罗素:是谁影响了我的哲学之路
幸福自知
罗素的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