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内核

2018-10-24林开武陆朝森

学理论·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辩证法

林开武 陆朝森

摘 要:赫拉克利特作为古希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哲学家,具有其独特的思维风格以及理论贡献,不仅在古希腊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乃至是整个西方近现代哲学家中都深有影响。其鲜明的格言式语言,以及提出奠定了西方理性思维与精神的“逻各斯”思想和朴素辩证法。试图主要通过对以上三大内核特征分别阐述并结合古希腊哲学整体特质,以到达对赫拉克利特哲学思想较为全面的把握。

关键词:赫拉克利特;逻各斯;辩证法;格言式语言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080-02

研究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只能依据残篇以及古希腊其他哲学家所记载的相关论述来进行研究。他与其同时期的哲学家最大的不同之一在于对“格言式语言”的采用。这样缺乏严谨、准确、格式化的术语论述方式。增加了后人对其思想的误解与混乱。赫拉克利特所提出的火理论中所包含的宇宙生成循环思想以及元素本原论都是古希腊早期哲学家那里普遍存在的。既重视感官也推崇抽象概念的思想也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那里也有所体现。所以笔者从他最具独创性的“逻各斯”,辩证法和格言式语言三方面进行分别阐述,将他所体现的古希腊早期哲学普遍特质纳入三大内核特征之中去加以考察。笔者将其理论总的概括分以下几大特征:

其一,自觉地继承了自从古希腊神话思维以来形成的宇宙生成循环论的思想渊源。

其二,在宇宙生成循环论的前提下,批判了先前的元素本原论,形成“火”本原论。

其三,发挥了前人的规律思想,提出了自己最具有特征之一的“逻各斯”思想。

其四,基于先哲的诸“对子”思想,提出了最早的朴素辩证法理论。

其五,除了个性的因素,其重视感官知觉及朴素辩证法的原因,采用了“格言式语言”。

一、“逻各斯”思想

赫拉克利特既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本原)又认为“逻各斯”是万物的本原,这一点与阿那克西美尼把“水”说成本原又把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说成本原一样,没有坚持本原(始基)一元论的立场。基于残篇的语境可以肯定的是赫拉克利特是把“逻各斯”奉为“火”元素所依据的规律,这可以看作后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式”的原始萌芽。因为赫拉克利特说“火的转化是:首先成为海,海的一半成为土,另一半成为旋风。它化成海,并遵循着以前海化成土是所遵照的‘逻各斯。”[1]一切事物就算都是由火元素本原转化而生成,又最终归于火元素之本身。可火的转化根本來说始终需要根据这形式性的“逻各斯(Logos)”。无疑从下一句话进一步增加了赫拉克利特“逻各斯”思想的内涵。他认为“如果你不听从我本人而听从我的‘逻各斯,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2]赫拉克利特认为“逻各斯”不仅仅只是比火元素更高层次的本原,遵循它更是人们获得智慧的根本途径。只要对古希腊早期哲学家稍有了解,我们能知道阿那克西曼德也试图对二元本原论做出了一定程度努力的说明,只是含糊地把“气”本原与“无定”界定为相同的层次。却没有和赫拉克利特那样把抽象的形式性“逻各斯”提升到比具体的物质性的元素本原更高的地位。除此之外,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中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提出了抽象性的本原论思想。可是包括赫拉克利特在内,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都并未对形式与质料之间的关系、心与物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解释。赫拉克利特试图把“逻各斯”也说成“神或一”,来表现其“逻各斯”的同一性,以及权威性,而且带有神秘化的倾向性。从这点来看,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显然带有后来克塞诺芬尼所提倡的那样隐秘的理性神的某些色彩。也间接地说明的了,古希腊哲学本身不论是在神话思维时期还是整个古希腊哲学诞生起始终隐含着某种宗教思想。也为后来神学思想的诞生提供了最原初的土壤及合理的说明。及除此之外,赫拉克利特与其他哲学家相比,在传播自己的“逻各斯”思想时带有更为暗讽又神秘的意味。赫拉克利特说“这个逻各斯,虽然永恒地存在着,但是人们在听见人说到它以前,以及在初次听见人说到它以后,都不能了解它。”[3]又说“万物都是按照这个‘逻各斯产生的,虽然我已经根据事物的本性将他们加以区别,解释了他们是如何发生的,而且人们经常遇到像我所说明的那些话语和事实,但是他们却像从来没遇到过它一样。”[4]从这句话反映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在赫拉克利特同时代的人们并不能够理解他所布说的思想。另一方面,说明“逻各斯”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但对于常人来说,仍显得过于懊悔了。但是我们在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中,确实可以推测他言论背后这样的动机。日常的人们所追求的仅仅是些对智慧增长毫无益处的事情。而至高的真理“逻各斯”却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被自己“潮湿”的灵魂所蒙蔽,只有一个智慧的心灵即赫拉克利特所言的如火元素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干燥”的灵魂。不然拥有再渊博的学识也只和“猴子”一样,于事无补,因为其未获得真正的智慧。因为真理即“逻各斯”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不曾去探索以及发现它。赫拉克利特正是以这样高人一等的姿态来撒播着自己所认为的“逻各斯”真理。根据学术普遍接受的定义,“逻各斯”主要有:尺度、分寸、规律、必然性、理性等含义。而最原初的原意是:言说、道出。如前面所说的,赫拉克利特本人过于追求晦涩精简的表述风格。好像他始终没有试图为自身思想之中存在的不连贯性,缺乏合理解释做出相应的辩解。他只是一味追求赫拉克利特式(格言式)的讳言涩语。这样也就对理解“逻各斯”的概念形成了不少的阻碍。就算如此,从现有的残篇还是能够得出较为合理的说明。首先,火的转化需要依据一定的分寸,即一定的比例、限定的客观性。带有有别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观性质的“数”的形式感,而是基于感官知觉前提,带有辩证法的“逻各斯”。除此之外,火的生成循环思想具有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阿那克西曼德“无定”思想的规律性。其次,他的“逻各斯”不仅适用于自然范畴的现象,而且是自然法则和人世规范的普遍统一性。再次,有时候根据赫拉克利特的不同语境,“逻各斯”成了人格性质的理性神的代称。最后,要理解他为何会不自觉地把“逻各斯”作为某种精神性质的人格神的代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这可能涉及古希腊世界那极为深远的传统神话与宗教思想的历史渊源。这是最为根本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能这只是赫拉克利特基于这一历史渊源的缘故,为了传播“逻各斯”思想所采用的某种策略性。虽然现有的主流学术对“逻各斯”概念的解释是完善的。但不能就意味着,赫拉克利特最初的“逻各斯”思想就具有现在“逻各斯”所规定的全部内涵。更不能说,赫拉克利特本人对“逻各斯”的思想中,隐含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就有清楚的认识。客观来说,只能说是含有一定程度上的萌芽而已。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思想的重要性毫无疑问,西方经过不断地发展与丰富,使其成为西方精神文明最内核的要素之一。当初西方的启蒙运动,那些令人类惊羡的辉煌时期即对自然法精神、科学理性,以及逻辑思辨的诸多成就都与所继承的“逻各斯”精神存在紧密关联。

二、辩证法思想

赫拉克利特采用“存在,又不存在”的语言策略来阐述自身的对立统一思想。虽然认为事物包含相反性质的思想,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但是赫拉克利特提出的诸“对子”,最具有相反性质的斗争性。虽然赫拉克利特在论述其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时,往往更加侧重于斗争情形的关注。但是在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中,元素本原以及它的“对子”还是基于“逻各斯”这一根本原则进行变化的。所以世界的永恒变化的持续过程,实质就是基于“逻各斯”这一根本的前提,进行过程的对立统一。而人类所获得的知识也正是通过根据感官知觉的前提,从不断变化生成的宇宙世界中所获取到的。正是他重视感官知觉对人类知识的获取的重要性以及可靠性,才会觉得本原以及世界是永恒变化的。赫拉克利特说“凡是能够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都是我喜爱的”[4],我们如果也是注重感官知觉的世界的话就很难会去反驳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对立统一”的思想。在他看来,斗争状态是同一的必然性,而一切的和谐是通过斗争来得以体现。就算是那些常人均认为是恶的、坏的、病死的一面。也是与善的、好的、健康是相互转化的条件,彼此相辅相成。赫拉克利特说“在我们身上,生和死、醒和睡、少和老都是同一的,因为这个变那个,那个又再变这个。”[5]我们可能最熟悉的是赫拉克利特的这句话“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它分散又结合……接近又分离。”[6]很显然这样的思想与巴门尼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赫拉克利特不仅仅注意到变化的重要性而且又把握住了变化的规律性。在他看来,那些杂乱无序的变化状态之中本身包含了“逻各斯”。而他更多地把“逻各斯”视为客观存在,而不是把“逻各斯”断定为先验存在。这点显然坚持了更多唯物主义的立场。他如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们一样普遍认为“本质”在根本上是某种“一”的同一,虽然它是永恒变化的。这也是为何赫拉克利特始终还是把“逻各斯”置于最高的地位。如果我们按照他的思想,可以描绘出一幅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的宇宙生成图即宇宙根据“逻各斯”从“火”的起点生成永恒的对立统一的宇宙循环圈。而这世界图景的描绘,需要拥有重視变化的感官知觉产生的时空感。我们会逐渐发现这种感官知觉的时空感在后来消失了,而正是基于感官知觉重视(经验)下的朴素辩证法在古希腊哲学不断地走向抽象概念思辨的进程中,暂时被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所掩盖。

三、格言式语言

通过读赫拉克利特的残篇,可以推出这样合理的思路即他的格言式语言在根本上来说。首先,是他自身的个性使然。其次,他本身重视感官知觉的前提关联,以及认为朴素辩证法中提倡对立比统一更为重要所导致的根源。最后,可能是他本人某种任性而为之或者是故意使之晦涩难懂。

第一,赫拉克利特的个性使得他。一方面,带有不屑的语气把那些追求利禄功名的人们比喻成自以为喜欢“清水”的牲畜。从另一方面来看,赫拉克利特自己抛弃一切浮夸奢华的易逝行为。虽然他的行为,在他所批的人们看来恰恰是过着贫瘠困苦的牲畜生活。赫拉克利特这种情愿把自己比作“牲畜”一样喜欢污泥浊水也不愿追逐人们所认为的“黄金”和“清水”的行为。这样的个性在其格言式语言中展示得淋漓尽致。他这样的哲学家往往善于把自身时代的思想以及个人的实践经验,用一种讳言涩语的方式即赫拉克利特式的格言式语言道出惊世骇俗的真理。笔者认为这些看似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格言式语言,虽然给人一种严重缺乏严谨的感受,形成的部分原因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人们所做的反驳。也正是这样具有明显针对性的语言,对其言论的解释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具体事件的因素。

第二,我们读赫拉克利特的残篇,不由会自问。对于一个如此重视“逻各斯”的哲学家来说,为何语言的风格恰恰给人一种与“逻各斯”内涵截然相反的感觉?这首先需要阐明的是,在赫拉克利特看来。“逻各斯”的思想,并不与格言式语言相冲突。因为此时的“逻各斯”并未发展到后来形式逻辑那样的主导内涵之一。有理由认为,格言式语言另一部分原因是赫拉克利特为了与感官知觉所观察的现象相同一的缘故。因为赫拉克利特认为通过感官知觉运作是可以通往真理。而他的“逻各斯”真理以及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正是感官知觉所获取的。而“逻各斯”本身的表现形式就是诸对子的对立过程,最终达到统一的目的。而格言式语言的表现形式正是与这样的思想相同一的。

第三,似乎他又是故意为之。因为赫拉克利特的格言式语言导致了在语义上的可多重化解释,比如赫拉克利特说“思想是人人共有的。”[6]你会说,人人具有思想,是一句极为常识的话。只要读者稍微深入地思考,所思得的含义又极有可能并非是他本人原有的想法。因为他说过绝大部分人是处于无知的状态,对他所说的真理居然毫无察觉。那么我们不由会想,到底是说思想普遍存在于人们之中,还是说那些常人具有的只是一些愚蠢的看法?这样的话主要是靠读者来解释和去理解,众人很难对这样的话其中所包含的真正含义从根本上来说具有最终的解释权,只能是某种揣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带给了人们诸多可解释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T.M.罗宾森,注释.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第根欧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与学说[M].波士顿:哈佛大学出版社,2008.

[3]韩震.西方经典原著选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第尔斯·克兰茨.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M].德国:魏德曼出版社,1974.

[5]北京大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史西方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叶秀山.西方哲学史学术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辩证法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浅谈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浅议曹操人物维度塑造的辩证法分析
平等的悖谬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独特视角 辩证建构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及其问题解析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辩证法” 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冶关系检思
现代形而上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