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人”假设演进的哲学思考

2018-10-24殷蒙蒙赵晓光

学理论·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主体性

殷蒙蒙 赵晓光

摘 要:通览整个西方管理思想史,人性假設在不断地演进和飞跃。“复杂人”假设作为西方管理思想中发展至今较为全面并体现权变特质的人性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着重探究“复杂人”假设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通过其产生的内隐驱动和外显影响进行哲学层面的审视和探讨,力图对人性假设演进的趋向做出全新展望。

关键词:复杂人;主体性;人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077-03

从客体至上到主体回归。“经济人”假设肇始于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斯密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利己心支配,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只是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副产品而已。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兴起,人们的目光开始投向如何以有限的人力投入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上。泰勒于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1],标志着“经济人”假设的正式提出。“经济人”假设强调人的利己性和好逸恶劳,旨在用标准化的管理和科学化的生产流程,把人作为劳动工具,深深嵌入社会源源不断的生产链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利润。长此以往,也会引发劳资矛盾纠纷,致使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西方电气公司在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的率领下,从1924年到1933年,对影响工人生产因素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性的实验,最终提出了“社会人”假设理论,并指出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该理论认为人不是专门利己的经济人,而是具有心理情感和人际需求的社会人,管理者必须想方设法增进工人间的关系,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以达到企业生产效率的最大化。“社会人”假设强调工人之间的关系,但过于强调组织对员工的依赖性,忽视了理性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影响。

从主体回归到主体至上。人际关系学派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找回了人的主体性,但把企业的发展和组织效能全都寄托在对人关系的层面上,忽略人的理性需求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企业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需求层次理论,阐明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这是“自我实现人”假设提出的理论基础,人是具有自主性的独立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定位调整来寻求生理意义和生存意义上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寻求工作的自我胜任感。“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学派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也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到高度机械化时,基于人的主体性被过度束缚,寻求人的解放而提出来的。

人的主体性的凸显。20世纪60年代,社会生活变迁和经济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很多人性假设仅仅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具有合理性,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组织和个人。人性之复杂多变,不仅因个体差异而不同,还会在人的不同的年龄、时间和空间中,呈现出异质性的需求和表现。随着人的社会身份的改变、知识储备的增加和人生阅历的积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1965年,美国管理学家埃德加·沙因出版了《组织心理学》[2],正式提出了“复杂人”假设理论。1970年,莫尔斯和洛尔施发表《超Y理论》一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权变理论”。在“复杂人”假设理论基础上产生的权变管理模式,一改以往诸多人性假设依靠固定的管理原则和组织法则来处理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的管理问题,力避对管理主体认识的简单化和概括化。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必须不断适应管理实践,上述诸种人性假设,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和组织的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的相互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切不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一、“复杂人”假设演进的内隐驱动

人的需求层面。人的本质是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展开,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创造了人的需求,这种需求呈现出动态性变化的特点,需求在不断满足中得到提高,在不断提高中获得发展。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和更高层次需求的出现,“复杂人”假设的动态发展历程恰恰是由人的需求的层次性决定的。人的需求有低级和高级之分:低级需求包含较多生物学因素,此类需求以对物的需求形式表现出来,以物的占有为基本特征,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则体现为人对金钱的需求;人的高级需求包含丰富的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以对物的需求为基础,以寻求精神满足和人的才能的全面展现为标志,能够促使人充分发挥对自身潜在欲望的追求,进而起到对物质需求的调节作用。人类的两类需求具有内在的辩证关系,低级需求作为人的基本需求,亦是人的高级需求产生的基础。人的高级需求一旦稳定地形成以后,又会对低级需求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强烈的影响。人的高级需求不是满足低级需求的工具和手段,是具有调节作用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低级需求和高级需求的产生,是人性假设理论交互递进的内隐驱动层面的基础。

人的属性层面。人作为一个系统综合体,必须体现人在本质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人的生活技能和实践活动使自身呈现不同的属性特征,但这些属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自然属性主要指人的自然动物性,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有自身的自然欲望和生理机能。但人一旦作为现实的人存在,其自然属性就不能独立自存了。社会属性主要指人的社会性本质,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决定其属性特征。通过在社会中的实践活动,人获得了属于人的一切特征。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个体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具有实存意义。社会属性是人性内涵的最高统驭和最后抽象,人的自然属性存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之中,最终也只能在人的社会本质中得以发展。离开了人的现实社会性,自然属性也不复存在。社会属性的人具有精神活动方面和个性表达方面的自由,人是被作为目的而非手段存在的。复杂人假设的异质性的动机和需求在人的属性层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人的本质层面。马克思把人的本质问题分为两个阶段去探讨:第一个阶段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第二个阶段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在第一阶段,马克思把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看作人的类本质的特征,认为人的自由自觉性是区别于动物活动的本质特征。劳动作为人的生存实践方式,把人的主观目的和客观事物相结合,使人从自然界脱离出来,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在劳动过程形成了不同的属性特征,人通过劳动产生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不是人的本性决定人的社会性,是劳动的社会性决定人的社会性,人所从事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动地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复杂人”假设的产生,恰恰是基于人通过劳动创造产品进而实现自我价值这一视角。在第二阶段,人作为社会人,其本质与所处社会相联系,认识人的本质必须对其所处的社会关系进行考察。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复杂性,人的本质被包裹在所处的社会关系之中。这里的“社会关系”指以生产关系为主的一切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二、“复杂人”假设的外显驱動

科技进步。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专业化的生产设备促进劳动率的快速增长,人类生产活动的性质和劳动内容发生巨大改变,工人专业职能的划分,被机器分工划分取代。随着劳动职能的一体化,科技革命与劳动变化的规律紧密结合。马克思强调,决定劳动职能变换的劳动变换和一定工作形式中劳动对象的周期变换,成为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大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3]。科技进步促使生产技术大幅度飞跃提升,对劳动的内容和性质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人不再作为单一的“经济人”或“社会人”,而是导向具有异质性特征的“复杂人”。“复杂人”假设体现出当代科技革命及其所引起的社会变革的内在要求,随着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必然要求人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劳动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劳动产品日益成为集体精神力量的对象化,这就要求人们要用积极主动的精神并进行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复杂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使其根本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劳动分工。科技进步使新兴行业不断产生并开辟了经济活动的新领域,促使劳动分工进一步形成。劳动分为管理劳动和生产劳动,各个层次之间联系密切,生产劳动需要管理劳动去实现,社会分工越细,管理的作用愈加凸显。依据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分工分为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劳动分工要求人们依据不同的职能划分,在不同的部门从事不同的工作,这是不同领域对劳动者提出的多样化的要求。劳动者分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生产者之间的分工,体现劳动者和物的关系;二是管理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分工,体现人和人的关系。人的复杂性体现在,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结合在同一组织实体中,二者之间呈现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劳动分工为劳动者分工开辟道路,劳动者分工进一步实现劳动分工的要求。通过分工,劳动者的需求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不断发生着变化,劳动者分工实际上是人的客观依赖性和自我选择性的对立统一,人的“复杂性”的本质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社会形态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依次要经过三个阶段:对物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人的活动自始至终都显现出一种“自然人”假设的特性,人的发展仅仅停留在维持自身基本生存状态的阶段,完全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生产。在商品经济状态下,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和劳动分工的施行,生产的社会化日益实现,人的主体性逐渐凸显。在一定程度上,人摆脱了对物的依赖获得了独立,人逐渐由“自然人”过渡到“经济人”和“社会人”。但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不可避免地剥夺了生产者的独立性,这种社会大生产效率的实现是以劳动者的异化为代价。商品经济在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和全面的社会关系时,也将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和金钱的奴隶,人处于被完全异化的状态。随着自由经济形态的到来,人的一切价值诉求能够通过自我实现得到满足,在不同性质的劳动中,人运用的不仅是身体的物质力量,还发挥着精神的能动力量。人不仅表现出对自然理性的追寻,而且表现为对美的感悟力和创造力。人的复杂性的特质得以展现,多样化的个性得以实现。

三、“复杂人”假设演进的趋向和展望

通过对人的内隐驱动和外显驱动两个层面的探究,不难发现,人性理论发展所取得的进步不仅源于自身需求、属性和本质的变化,还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未来的人性假设愈来愈把目光聚焦在人的主体性的回归上,体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人性假设必须消弭传统意义上管理者与劳动者的对立,把人当作管理的主体去看待。组织个体处于独立和平等的地位,虽有分工和职位等级的差别,但在管理过程中一律处于平等地位,人已经不是管理的工具和手段,人和人之间也不再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为了达成组织目标,组织成员之间所具有的平等协商、相互促进和相互合作的关系。“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的需求由于各种原因只能得到部分的满足,而每个人的满足程度也不尽相同。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必须了解人的需求的不同层次的具体构成,才能保证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保证在实践中满足人的不同需求。未来人性假设必须充分肯定个体需求的多样性,并在满足个体需求的过程中彰显个体的丰富个性。诸多人性假设,仅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到了人性某些方面的内涵和特性,并试图以人的单一性取代人的复杂性,实际上并没有从系统的角度把人性当作诸多属性有机统一的整体,而是把人的个别特性作为一般本质加以概括,这往往使研究者忽略人性具体内涵之间的有机联系,“复杂人”假设仅仅承认人的需求复杂多样,并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却没有把人性本身视作不断变化、生成和创造的动态存在阶段,这就使人的本性还停留在固定不变的静态存在阶段。随着人性的解放和复归,人的本体价值和认识向度愈加凸显,人性局部的静态表现必将会被人性整体的动态表现所取代,人性的自为就是人何以成为自身的原因所在。基于此种角度,“复杂人”假设推动人性假设理论走向完善性、全面性和动态性的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埃德加·沙因.沙因组织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主体性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关于青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
“人的问题”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