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发展背景下国家形象影响因素分析
2018-10-24邓小葵
邓小葵
摘 要:国家形象是国之门面,通过“自塑”和“他塑”途径形成。互联网传播媒介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综合国力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是决定性力量,其中国家的政治形象是最本质的和核心的,文化形象是最为深刻的,经济形象是最基本的。而国内民众给予外界的综合形象是影响一国形象塑造最为直观的因素。
关键词:开放发展;国家;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055-03
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向世界输出中国信息,塑造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国际交往互动的产物。国家形象不是简单的国家的地理形象或地图形象,国家形象必然也是融汇了人的价值观念、情感意念、生活阅历等诸多因素。“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1]“国家形象是在一定的国际关系中,在事关国家利益并对国家间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领域,一国的主流民众对他国的融会情感在内的整体性知觉和评价。”[2]因而目前学界根据不同维度对其进行分类,就有国内与国外、自塑与他塑、真实与虚假、整体与局部等形象之分。综上所述,国家形象是一国的民众和国际社会在对一国的综合力量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倾向。
国家形象作为一种软实力,能直接、有力地影响着一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和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变量,日渐受到主权国家的重视。“国家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将决定中国改革发展的前途和命运”[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实力增强,贫穷落后的国家名片进而被“中国奇迹”和“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国家”所代替,中国也正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心。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经济复苏乏力、国际间局部冲突和动荡没有消减、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的国内环境。良好的国家形象发挥着内凝外吸的功能,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对内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本文从国家形象自塑和他塑的角度出发,从国家实力、国民形象、互联网传播媒介等影响国家形象塑造的逻辑因素去分析。
一、综合国力:国家形象塑造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形象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没有物质本源,国家形象无从谈起。”[4]强大的经济竞争力既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国家展开其他一切活动的后盾,也是国家形象构成的基本要素。经济形象塑造包括经济发展理念、经济总量、产品质量、科技创新能力、贸易投资等因素。中国经济总量自2010年第二季度首次超过日本之后稳居世界第二,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深远。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的国家经济形象能够决定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吸引外资投资。投资最直接的考虑是考察投资环境,包括了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和文化、金融、法制等“软环境”。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优越地理位置的国家和地区,固然吸引着外商投资者,但是社会秩序良好、司法公正、市场体制健全、经济政策开放的国家或者地区更易成为投资首选。在2016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腾讯CEO马化腾等中国企业家随行习近平总书记访美,在纵横捭阖的国际关系背后蕴含深刻的经济根源。中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中国企业的发展也日渐强盛,但国际社会存在部分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有强烈的偏见。如美国大肆宣扬由于中国的腐败规则纵容了腐败的商业活动,从而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宣扬中国过度耗能使世界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对中国企业的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以及政府的各项管理制度存在质疑和误解等。综合来讲,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经济问题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产品质量、贸易逆差等问题上。但我们也要看到如今的中国制造正在转变,“中国高铁、中国桥、中国网、中国移动支付”等无不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的活力与成就。
文化形象是影响国家形象塑造的最深刻因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是增进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要力量,是一国形象最为重要的载体。一定程度上国家形象可等同一国文化形象。文化形象内含着一定的國民认知价值体系、道德倾向、文化产业竞争力等因素。“文化的里层或深层,主要是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等”[5],才是文化形象中最稳定、最本质的部分。中国地大物博,囊括了各式各样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享誉中外,至今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都还产生深远影响。随着中国逐渐走向国际,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独特东方魅力,塑造中国文化形象,提升着中国国家形象。中国文化形象一向内敛含蓄,信奉“行重于言”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宣传态度。但人们通过一些学术著作、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等载体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等的同时,相对更重视中国的宗教状况。“既描写了中国人民勤劳和节俭等突出的优点,又指出了其缺乏公共精神和封闭等缺陷。”[6]其中“有意无意间显现出西方文化至上的架势,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传统给予了不客观的评价。”[7]更有在对外开放中,通过文化产品的方式塑造或破坏一国形象的事件越来越多。举例有“姜智芹把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结合在一起,借鉴后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理论,概括得出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是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定型化的形象”[8]。这类文化作品对中国的认识存在严重偏见,其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也以负面为主,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宽容精神与爱好和平趋向的内涵,甚至一些西方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还保留在“留辫子”的落后阶段。西方媒体鼓吹的“中国威胁论”等议题就是西方价值观对中国文化的偏见。全球化的时代,西方世界的价值信仰、消费观、生活方式等随着西方经济腐蚀着本土的文化价值信仰,像是以麦当劳、圣诞节等正无声地渗透着西式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后果就是“抵制与它们没有文化共性的国家。就核心国家而言,尤其是如此。它们的力量吸引了文化上相似的国家,并排斥文化上与它们不同的国家。”[9]综上所述,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变量极具战略意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迫切要求。
政治形象作为核心内容影响着一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政治形象在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对中国的认知。政治形象由多种因素共同构建,是民众对一国政府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等各方面的总体评价,国家政治形象的形成取决于一国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政权性质、外交与国防政策、军事力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一般以政府和政党形象、军事形象、外交形象等为主要影响。政治形象要“有正确的国家理念、国家政策和国家行为作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支撑”[10]。如美国时常以各种名目干涉别国内政,发动“制裁事件”,被曝光的“窃听”丑闻等,在国际社会形成霸权、强权的政治形象。政党形象一般指国家执政党的形象,是民众对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成绩、领导水平、党员素质等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民众的选择,其政治合法性是中国政治稳定的基础。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要深化改革,“难啃的骨头”给政府和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乘势夸大并且上升到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合法性问题上,消减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损害国民的凝聚力。由于“反共意识形态、西方中心主义、国家利益、跨文化差异、市场逻辑以及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1],《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等西方主流报道,常把中国政府塑造成侵犯人权、面临合法性危机、非理性的政府形象。至今依然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常以人权问题为借口,攻击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关押宗教信徒、压制言论自由等。人权问题已然成为美国刻意找中国麻烦的一张王牌。在国际社会看来是美国“双标”了。另外,对于腐败问题的认知,它是国家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复杂现象,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腐败会逐渐减少。中国为科学有效地防腐和廉政建设上付出了诸多努力。国家外交形象主要受一国外交理念、外交政策、国际行为等因素影响。特别是网络时代,国家领导人的一言一行就代表一个国家的风范,是独特的外交名片,直接塑造着国家形象。习近平主席的沉稳、开放、亲民的行事风格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一致称赞,也塑造了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形象。另外,军事形象作为政治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军事形象塑造涉及军队作战水平、军事科技水平、武器装备等。近年来,常有周边国家受西方国家唆使引发我国的边境纠纷。良好的军事形象能维护主权安全威慑“意图不轨分子”。总而言之,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正面的政治形象有利于维护国家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威信,巩固其合法地位,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拥护支持。
二、国民形象:影响国家形象塑造最直观的因素
国民社会形象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补充,是塑造国家形象最直观的素材。全球通的时代,有越来越多的出国机会到国外接触和交流,国民形象逐渐成为认知一个国家的重要窗口。对国民形象的认知一般来自公民在公众场合的言谈举止、在涉外场合的文明修养、在境外尊重当地法律法规和民俗习惯的情况等等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国民素质。国民素质是“国民在先天禀赋和传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在同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因素的直接引导作用下,通过内化后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性质。”[12]国民素质内含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整体认知和评价,正所谓透过国民素质的“现象”看国家发展的“本质”。以往外国社交软件经常会提及的关于中国人的话题是“中国大妈买买买”“到此一游”纪念刻字、“中国游客公共场合禁止大声喧哗”等话题。近年来,像是Twitter等外国社交软件用户偶尔会惊讶于讨论广场舞如何风靡中国的大街小巷的话题。这些标签以恶劣、俗昧的国民形象向外展示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国民素质。对于国民素质的培育提高需要通过教育实现。教育是國家社会形象塑造中重要的影响因子,通过教育培育守法、守信、善于创新的国民,对提高国家社会形象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如今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中国高铁”“中国桥”“中国移动支付”等“中国制造”的形象,中国共享单车的创意风靡国外,成为一种国外社会生活的时尚,背后蕴含着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国民形象。中国国民形象随着对外开放成为国家的“微名牌”,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民富有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国民形象。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关注的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这些问题有真实的成分也有夸大和片面取舍的成分。中国根据国情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配置教育资源,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另外收入分配与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和社会管理、环境资源保护等因素,也是国家社会形象的源泉,关系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民的幸福安康,是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形象的关键。
三、互联网媒体:国家形象塑造的“咽喉”
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通过互联网媒介可以对国家形象产生最直观的认识。有研究表明外国人了解中国情况的最主要途径是媒体[13]。而且一定程度上一国的国家形象也是他国主流媒体所塑造的形象。可以说主流媒体报道成为树立国家形象、传播一国主流价值观、传递一国文化的重要契机和传播平台。由于“意识形态、政府和财团对媒体的利用与控制、新闻人员对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缺乏、中国一些方面缺少合作与配合等因素的影响”[14],导致国外社交网络中“中国声音”的缺失,国家形象塑造的无力在面对西方舆论的恶意诋毁或歪曲时,无法给予强有力的回击与澄清。同时,经济实力和高科技水平决定了传播内容的有效程度,决定了传播的有效覆盖范围的大小。外国对中国负面的报道有一些是由于语言符号使用上的语境、政治思维、政治价值观和国家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还有一些是歪曲不实的报道。作为传媒超级大国的美国,在公开言论中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基本上主导着当今全球的舆论传播格局,严重误导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客观情况的正确认知,扭曲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中国独秀论等,背后的动机与缘由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狭隘心理、冷战思维的幽灵、别有用心的企图、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以及历史上‘黄祸论的影响”[15][16][17]。“美国的媒体、学者、电影把中国塑造成未来核战争的狂人、践踏人权的‘警察国家、偷窃知识产权的‘海盗和威胁全球经济的‘奸商等负面形象,其背后的动机是意识形态压倒一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白人至上、企图吓跑外国投资者等。”[18]他们运用富含倾向性的语言、表达特定态度的主题、引起特殊情感的图片等工具,美化或丑化某个国家的国家形象。这样的国家形象被打上深刻的偏见烙印,使误读和歪曲国家形象成为可能。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只有当所有传播的信息被及时发出去并不断得到重复,宣传才能达到最大效果。长此以往,中国国家形象将会深陷西方阴谋者的泥潭之中。我们要反思国内主流媒体传播方式满足于“灌输式宣传”。对外传播中容易把“正面报道为主”片面理解为“报喜不报忧”,或者不报道或者轻描淡写,在报道方式上政治说教风、宣传教育风浓厚,趣味性缺乏,很容易在海外“水土不服”。综合而言,需要逐步通过主流媒体平台,在国际社会中发出中国声音、表明中国态度。像是在2011年《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中国红”的惊艳亮相向西方媒体展示中国开放与自信的国家形象。
总而言之,国家形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而形成的,必须从整体上协调各个组成因素之间的作用。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与“他塑”存在较大的差异与不同步,导致各种歪曲论调甚嚣尘上,国家形象塑造还存在许多改善的空间。在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客观原因和国家利益、霸权主义思想的惯性驱使的主观原因的复杂作用下,我们要坚持进一步对外开放,要正确认识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需要改进的不足。中国人民需要凝心聚力,才能实现和达到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理想目标的社会与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23.
[2]丁磊.国家形象及其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81.
[3][美]乔舒亚·库珀·雷默.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
[4]刘继南,何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5.
[5]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J].中国社会科学,1986(5).
[6][美]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M].姚锦■,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7][美]倪维斯.中国和中国人[M].崔丽芳,译.北京:中华书局,2011:65-151.
[8]姜智芹.傅滿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4-22.
[9]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35.
[10]明安香.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J].对外大传播,2007(9).
[11]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275-278.
[12]单培勇.关于国民素质概念及特征的再探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13]陈力丹.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微探——从微观层面切实改善中国形象[J].公共治理,2013(6).
[14]黄爱萍,李希光.影响美国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主要因素——对美国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分析[J].中国记者,2002(3).
[15]李小华.解析“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的神话[J].当代亚太,1999(11).
[16]张明明.解析“中国威胁论”[J].理论前沿,2003(21).
[17]牛海彬.“中国责任论”析论[J].现代国际关系,2007(3).
[18]李希光,刘康.妖魔化中国的背后[M].台北:捷幼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