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全球化的矛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10-24刘晓颖

学理论·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矛盾

刘晓颖

摘 要: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世界仍然长盛不衰,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延续和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全球化问题因其带来的利弊之间的矛盾而备受关注。在世界关系网中如何化解全球化的矛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全球化带来的问题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世界历史;全球化的利弊;矛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017-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提出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世界提出的中国方案,既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大国胸怀智慧,又突出了全球休戚与共的生存状态,

一、世界历史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阐述,他生前就预感到人类会打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在世界范围内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相互交往而使各民族相互依存并走向统一。如今,人类真正实现了跨越时间和空间、消除了地域的限制,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的高度,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略,既是对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继承,也是在新时代对世界历史的发展。

(一)世界历史的概念

关于世界历史的概念,马克思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1]从马克思对世界历史所做出的界定我们可以剖析到,世界历史发生的实质,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西方的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正如马克思所讲“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第二,生产方式和交往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第三,各民族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各民族因交往而打破了原始的封闭状态,各民族间的分工也被消灭,因此,各民族间的互相联系越来越密切,依赖性也逐步增强。

(二)世界历史发展的现状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深刻探究了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发展状况,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为世界各国的互动往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和理论指导。世界历史在当今时代的真实表现就是全球化。全球化的发展会给各国带来有利的方面,同时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1.全球化有利的一面

随着开放性和竞争性的商品流通,各国相互之间的经济往来已成为本国发展最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搭乘”全球市场的“顺风车”,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其中,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等都是经济全球化突出的表现,各国都在不断加强贸易往来、促进投资自由化,经济全球化首先为人类所认知。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引入,逐渐成为各国互相理解和沟通必不可少的环节,一些国家的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观、文化模式被外来的新鲜的积极的文化形式或深或浅地影响着,或多或少地为本国文化输入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精髓。因此,文化全球化顺势也使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今,科技革命和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并且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以往的交往方式。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不仅限于本国的交往和发展,而是不断跨越地区和国界,打通了一条不同的人类社会之间的交往桥梁。因此,整个人类社会也实现了全球化。

2.全球化不利的一面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发展趋势,给各国带来了同享全球市场的机遇的同时,其给全球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享受到了更多的好处,而发展中国家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其后果就是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只要发达国家政策不当,就会导致全球经济危机。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力量对比明显会有差异,一些国家文化制度还有文化观念上与“全球文化”产生了冲突,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同化”,从而淡化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社会全球化的弊端表现在,人类社会在跨越时间、跨越地域和跨越国界与外在社会交往时,有时会因经济利益的影响、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等的不同而产生冲突,给社会造成了动荡,带来了恐慌,给各国的社会治安带来了挑战。全球化发展到今天,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各国发展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是各个国家发展的共同难题,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是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人类所得到的一切也会黯然失色。

全球化在今天的现实中就是世界历史,而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对世界历史赋予了新的特色。全球化的发展有利有弊,因此,解决矛盾和问题,成为世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全球化矛盾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全球化的浪潮向前推动,全球问题的反向倒逼,这样的双重发力构成了全球发展的主要矛盾,正是矛盾的存在推动着人类社会步入全球化的新時期。这关乎全球的发展,关乎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的发展,就更需要全人类团结在一起去解决大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解决全球性的危机、构建人类美好家园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世界和平发展、国际秩序稳定的建设者和贡献者提出了“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其目的是解决当前的矛盾与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

1.构建经济共同繁荣的世界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更加主动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使世界经济的发展更加平衡、协调,减少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给世界稳定带来的冲击。

2.建立多元的文化关系

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避免片面认知和狭隘偏见,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避免相互排斥和简单取代,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避免高人一等和唯我独尊,真正为世界稳定降低文化风险、化解文化矛盾、增添文化力量。

3.营造安全的世界氛围

各个国家的安全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世界各国要消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威胁与隐患,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不同国家把本国安全与其他国家的安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把部分国家的安全建立在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之上,更不能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的所谓安全,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弱肉强食、穷兵黩武必然破坏国际秩序,带来世界不稳定。

4.建设美丽的地球村

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各国秉持不以牺牲自己或者其他国家的环境资源作为自身发展的前提的观念,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世界各国应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来减少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能源危机等对于世界稳定的影响。

5.形成新型的国际关系

经济、文化、环境、资源、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已超出了任何一国或国家集团应对的能力范围,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因此,今后的世界各国应当调整和改变当前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战略思维,以这种命运共同体的平等理念,不分国家的大小、强弱和贫富,不搞“一国独霸”“几方共治”,而是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共同解决世界矛盾,共同书写国际规则,共同治理全球事务,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倡导协商的理念,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以协商求得共识,以协商化解分歧,使协商成为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

6.实现人类的和平发展

人类的生命系统应当是本源相同、性质相同的,各国都成为彼此互通、经常往来、长期共事的国际社会大家庭的成员。通过强化人类共同利益,积极寻求共同的价值观念、利益诉求和人文关怀等,才能达成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挑战的目的。当然,推崇共同利益不是忽视和否定利益分歧和不同的价值追求,而是随着共同利益的强化,这些分歧不再是通过武力和单边主义的方式解决,而是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和平协商解决。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经济基础、文化塑造、政治民主、社会文明和环境友好,而无论是经济、政治、社会还是环境的发展在世界上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缺少哪一个民族的努力,整个世界的链条都是不完整的。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当今世界关系网最确切的描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化解制约各民族发展的矛盾的最有效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54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矛盾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神秘的汀娜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