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沙拉嗪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2018-10-24胡颖陈元旺

江西医药 2018年8期
关键词:新液白介素沙拉

胡颖,陈元旺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1、药剂科;2、消化内科,九江 3320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类以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具有较高病死率和癌变率,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近年在我国其发病亦呈逐年增高趋势[1]。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免疫功能紊乱、感染、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因子如白介素 10(interleukin-10,IL-10)、白介素 17(interleukin-17,IL-17)以及新型细胞因子白介素33 (interleukin-33,IL-33) 和 白 介 素 35(interleukin-35,IL-35)等在UC致病中扮演重要作用[2-6]。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中药灌肠等手段,其中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美沙拉嗪可显著抑制肠道炎症而在UC治疗中成为首选[7,8]。此外,康复新液灌肠可靶向给药,药物吸收率高且不良反应较少,已经成为辅助治疗UC的方法[9]。故本研究拟探究美沙拉嗪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活动期UC的疗效及对炎症细胞因子IL-10、IL-17、IL-33和IL-35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1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且经肠镜明确诊断的UC患者56例,诊断均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中关于活动期UC的诊断标准[10],且病变部位为直肠及直乙状结肠。排除出现穿孔、癌病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排除合并克罗恩病及结肠息肉等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并发其他脏器疾病或肿瘤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重度和缓解期UC患者。56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 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平均(41.6±4.1)岁,病程(1.19±0.32)年,平均体重(38.64±3.27)kg/m2, 轻度 UC/中度 UC 为 11 例/17例;治疗组B 28例,其中男14例,女14例,平均(42.1±3.9)岁,病程(1.18±0.35)年,平均体重(38.37±3.92)kg/m2,轻度 UC/中度 UC 为 12 例/16 例。 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 15 例,平均(41.9±3.7)岁,平均体重(38.28±3.59)kg/m2。治疗组A、治疗组B和健康对照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及体重等一般资料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A和治疗组B间病程及轻度/中度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改善营养状态等。治疗组A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美沙拉嗪1.0g,tid。治疗组B在治疗组A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康复新液灌肠治疗,即生理盐水150ml及康复新液30ml灌肠,每晚1次。两组治疗周期均为30d。

1.3 标本采集及处理 抽取治疗组A、治疗组B和健康对照组治疗前清晨空腹静脉血3ml于干燥管中,3000rmp 10min离心分离血清于-80℃冰箱保存。30d治疗周期结束后抽取治疗组A和治疗组B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ml于干燥管中,3000rmp 10min离心分离血清于-80℃冰箱保存。两次采集血清用于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L-33、IL-35、IL-10及IL-17的浓度。

1.4 血清 IL-33、IL-35、IL-10及 IL-17的浓度测定 Human IL-33 DuoSet ELISA(R&D,DY3625B)、Human Interleukin 35,IL-35 ELISA Kit(上海生工,D710723)、Human IL-17 DuoSet ELISA Kit(R&D,D1700) 及 Human IL-10 Quantikine ELISA Kit(R&D,D1000B)用于检测血清 IL-33、IL-35、IL-10及IL-17的浓度。所有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5 疗效评价 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如下:显效即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结肠镜检糜烂消失、溃疡愈合、黏膜恢复正常,大便常规检查阴性;有效即症状、体征显著改善,结肠镜检黏膜轻度炎症、假息肉形成,大便常规检查阴性;无效即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恶化,结肠镜检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此外,肠镜效果评价依据Barons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即显效:治疗后进步2级或明显缓解;有效:治疗后进步1级;无效:治疗后无进步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

1.6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两样本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同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A和治疗组B临床疗效及肠镜疗效比较 经过30d治疗后,治疗组A的临床疗效中总体有效率显著低于治疗组B的患者,差异显著(χ2=4.462,P=0.035),见表1。此外,通过肠镜疗效评价亦显示治疗组A的总体有效率显著低于治疗组B的患者,差异显著(χ2=4.909,P=0.027),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肠镜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33、IL-35、IL-10及IL-17浓度比 治疗后A组和B组血清IL-33和IL-17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但治疗后A组血清IL-33和IL-17均高于治疗后B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后A组和B组血清IL-35和IL-10则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水平,但治疗后A组血清IL-35和IL-10均低于治疗后B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UC病因学至今仍不清楚,当前观点认为易感患者肠黏膜局部屏障被破坏,菌群抗原移位诱发不同类别细胞因子分泌失衡,引起免疫功能紊乱,进而产生急慢性肠道炎症。其中多种细胞因子扮演的角色尤为关键[11,12]。既往大量研究也相继证实诸如白介素 6 (interleukin-6,IL-6)、 白介素 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 8(interleukin-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性细胞因子在UC患者的肠粘膜和血清中存在异常变化,且参与了UC发病和加重过程。此外,细胞免疫中T辅助细胞2(T helper cell2,Th2)样免疫效应在UC发病中被认为是主要免疫学机理,近期研究还发现T辅助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调节性 T 细胞 (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免疫平衡同样参与UC发生发展过程,而由Th17和Treg分泌的主要效应细胞因子发挥促炎的IL-17和发挥抑炎的IL-10均在UC患者中存在异常[13]。随着新型细胞因子逐步被发现,其与UC的关系也被全球范围的研究者进一步证实,其中IL-33和IL-35即为被证实与UC关系密切的新型细胞因子。IL-33在UC患者中发挥促炎和抑炎双重效应,即可加重肠道炎症,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肠粘膜愈合[14]。但其在UC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如何,仍需要进一步探究。OI Saadah等[15]的研究证实儿童UC患者血清IL-33显著增高,这与本研究在成人UC血清中的研究结果类似。此外,IL-35是新发现的炎症抑制细胞因子,为IL-12家族新成员。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均显著下降,并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6,17]。本研究亦发现UC患者血清IL-35水平下调,这与Li Y等的发现一致[18]。以上结果表明 IL-17、IL-10、IL-33和 IL-35通过不同途径参与了UC病因学过程。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33、IL-35、IL-10及IL-17浓度的变化

目前UC治疗的主要常用药物之一为美沙拉嗪,常见用药途径为口服。与口服用药相比,灌肠给药途径可直接靶向病灶,使得药物吸收效果更好,作用时间延长。因此,当前临床采用口服结合灌肠给药的方式治疗UC。但治疗方案的疗效报道还不一致,有待进一步探究。且探究联合给药的潜在机制多于疗效评估和疾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康复新液是美洲大蠊提取成分,其可通过抑制白介素、组织因子和前列腺素等促炎因子分泌,进而促进溃疡愈合。既往研究也证实康复新液联合美沙拉嗪可阻滞UC患者IL-1、IL-6、IL-8及TNF-α的细胞因子的释放[19,20]。本研究进一步证实美沙拉嗪联合康复新液治疗UC疗效良好,并可有效改善与UC发病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IL-17和IL-33与IL-10和IL-35等促炎-抑炎细胞因子间的平衡,对于其疗效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新液白介素沙拉
能力
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正畸慢性牙龈炎的临床疗效
水果沙拉
康复新液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6种成分测定
牙龈癌患者血清白介素—6和白介素—8的水平改变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银屑病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8的检测
康复新液在腋皱襞切口大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康复新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112例临床观察
白介素25 、33 在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7 、白介素23 mRNA 的表达及与病情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