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广场体育文化结构特征研究
2018-10-24李协吉陈大威
李协吉,陈大威
(1.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在温饱之余,更加注重健身养生,越来越多的人群自发地组织起来,选择城市一些大的空地或者广场进行各种身体锻炼与休闲娱乐,一时间遍布全国的广场体育活动热潮席卷神州大地。它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部分需求,同时也带动了全民健身的发展。
城市广场体育从它的诞生之始,便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风靡各个角落,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大众体育运动。同时,广场体育也是体育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产物,它淡化了运动技能,以宽阔的胸怀拥抱群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个阶层重要的体育休闲方式。广场文化作为城市文化风貌的展现舞台和对外开放的形象窗口,文化与审美成为它的品位考量指标。在中国,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已成了一道独特的、靓丽的风景线,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系统的城市广场体育文化体系。
2007年,国家发改委首次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个实验区在各个领域的改革效果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的大众体育也同样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长沙、株洲和湘潭3市是湖南省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核心城市之一,经济较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运动氛围逐渐浓厚,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正孕育着独特的城市广场体育文化。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对长株潭城市群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特征进行系统探究,以寻求打造独具特色的湖湘广场体育文化体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长沙、株洲和湘潭3个市区的广场体育文化结构特征为研究对象。从长株潭每个城区中随机抽取2个广场和沿江风光带(湘江)从事体育活动的爱好者为调查对象。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内涵
广场体育文化是广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以城市空旷的各级各类广场开阔地为平台开展一系列休闲健身、文化活动。首先,它体现了城市居民与社会自然的和睦相处,完美地实现了锻炼身体和愉悦身心的融合;其次,让文化活动本身的开展得以体现其独特的价值。广场体育文化的特定内涵是以城市广场为体育资源整合平台,在居民的积极参与下,展现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公共体育共享文化。对此,相关学者在其研究中也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张萍(2016)把广场体育文化界定为以开阔广场为基础平台,以各种广场体育活动形式为传播媒介,依托广场固有的自然环境和增设的体育基础设施而开展的、满足不同需求的广场体育参与者的体育文化活动。
本文对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界定为依托城市广场、沿江风光带等相对空旷的地方,以传统体育、群众体育、大众体育为主要传播媒介,在追求运动和生态自然高度融合中所形成的体育文化理念,体育文化活动,体育文化氛围的综合体。
2.2 长株潭城市群广场体育文化特征
在体育文化结构的划分基础上,本研究主要将城广场体育文化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服务管理层。广场体育文化的物质文化层是其外在的表形层次结构,行为文化层是其中层结构,服务管理层是其广场体育活动和谐运作的内层结构。
2.2.1 物质文化层分析 广场体育物质文化层即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表层结构,是外在有形的层次,也是结构的基础,包括场地空间布局设计、健身设施状况、雕塑、地面铺设、自然元素、色彩照明等。
(1)场地空间布局。良好的城市广场空间布局能够给人一种舒适的环境氛围和愉悦的心理体验。而城市广场各种体育雕塑正是某种精神动力的源泉,体育灵感的完美体现,是体育艺术的完美诠释。城市广场是由城市建造过程中预留的公共空间,也成了当今我国体育文化的平台和载体,所以广场空间的合理布局对于广场体育文化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①以“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为代表的长沙广场体育空间特征。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广场是长沙市主流广场之一,坐落于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集合了长沙市各种大型的运动场馆,如贺龙体育馆、摩天轮游乐中心等著名的体育场地。基础的配套设施有网球俱乐部、篮球场、气排球场、羽毛球场、室外休闲体育运动区等。占地面积约1 000亩(1亩 =666.666 666 67m2,下同),其中体育设施占地466亩。②株洲市炎帝广场和沿江风光带“天然沙滩浴场”。 炎帝广场位于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株洲市文明的大型综合性广场之一,整个广场占17万平方米,其中又以19.97m高的巨型炎帝塑像为标志性主体建筑。炎帝广场集文化、健身、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是当地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休闲场所。③湘潭市东方红广场和沿江风光带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区。东方红广场位于湘潭市河东城市中心地带,湘潭也称为莲城,所以整个东方后广场近8万平方米的布局设计无不体现湘潭的地域特色,其直径为218 m的圆形广场犹如莲花一朵,中间的大型露天舞台,在莲花巨瓣烘托之下十分醒目,彰显莲城名人文化,是平常大型集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为市民生活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高质量的条件。湘潭沿江风光带既是湘潭的城市闪光点,又是市民运动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整个湘江风光带长约20余千米,包括河东段、九华段、易俗河段;徒步于风光长廊中,城市地标“湘潭之光”异常醒目。
(2)场地器材特征。通过调查长株潭城市群的几个大型广场及沿江风光带发现,长沙、株洲和湘潭3个城市的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效果良好,基本上每个城市的广场都配备了足够的健身娱乐器材,群众对体育器材的利用率也较高。但对于体育健身设施及其器械管理方面,3个地区存在异同之处。如表 1所示,长沙、株洲和湘潭3个地区的室外活动场所有所不同,3个地区休闲广场室外都有体育设施休闲区、广场舞和交谊舞活动区、轮滑等。株洲风光带旁还配有篮球场和露天沙滩排球场。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3个地区对于体育器材的管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多功能器械的摆放不规范、器材陈旧生锈、器材损坏或者螺钉松动,这些都给运动锻炼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各地区的健身设施日常管理和器材的维护工作都有待加强。
表1 各城市广场及风光带的基本场所情况
图1 年龄比例调查分析情况 (n=900人)
2.2.2 行为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是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核心,主要由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等方面构成,是城市广场体育的主体层面。
(1)长株潭广场体育参与者年龄特征。通过对长沙市主要的6大地区的广场体育文化爱好者进行调查,同时把参与人群的年龄分为4~16岁、16~30岁、30~45 岁和45 岁以上4个阶段层。
从图1可以看出,长株潭城市群参与广场体育文化主要活动人群的年龄阶段基本在 4~16岁、 30~45岁和45岁以上3个年龄阶段,其中长沙、株洲和湘潭30 岁以上的人群最少。这说明这个阶段是工作最忙,积极奋斗的阶段,他们往往劳累一天,没有多余的精力参与活动,而且还有部分甚至晚上还要加班。无暇光顾广场体育活动。我们了解到,参与广场体育活动基本都是以中老年为主,尤其是广场舞基本上都是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男性较少,年轻人基本上不参与广场舞。
(2)参与项目特征。通过调查发现,长株潭城市群广场体育参与者多以户外有氧运动为主。在活动项目的选择方面,以有氧运动为主要锻炼形式;以健身、娱乐为主要锻炼特征。如表2所示,参与广场体育文化活动项目丰富多样,主要以广场舞、跑(散)步、健身气功、风筝、瑜伽、柔力球操、健身排舞为主。在这当中又以集体项目为热门项目,尤其是广场舞、交谊舞等参与人口最多。参与广场舞的人数少则十几人,动辄上百(千)人共同完成;这类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趣味性和锻炼效果都比较好。大多数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参加者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是体育兴趣的驱使,人们一旦对体育运动产生了兴趣,就会对此项活动产生具大的力量,对此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产生持久的注意,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此项运动中来。在高节奏感的音乐背景带领下,深受广大城市居民的喜爱与推广。从表2可以看到,快步走和散步占总调查人数的51.9%,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他们在清晨或晚饭后,以集簇型小团体散步为主要形式,通常运动强度不是特别高,为中老年人所钟爱。风筝占总调查人数的19.2%,风筝对天气的要求高,如果是有适宜的风的天气放风筝的人就特别的多。健身排舞这几年特别流行,他是集音乐、健美操、街舞、舞蹈等元素相融合的健身舞蹈形式,动作简单优美,刚柔相济,适合于各个年龄层次、各个职业的不同人群,一般以集簇型方式开展。自行车项目一般都是由青少年人群组成,沿江风光带经常可以看见穿戴特殊装备的自行车队伍。
(3)广场体育文化的活动时间、次数及强度情况。①广场体育文化的时间阶段特征。从表3可以看出,广场体育活动时间基本是以下午和晚上为主,不同的年龄段参与广场体育活动的时间有所不同。
在活动时间的选择上,参与者选择下午或者晚上的占总调查人数的68.4%;老年人一般在清晨锻炼,人群所占比例较少。少年儿童一般在下午,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紧张,一般集中在周末及其节假日。只有年龄稍大的中老年活动者在任何时间段都可以,参与广场体育活动的时间自由宽松。年轻人白天需要工作,他们只有下班后才能够有时间放松一下,参与锻炼的时间相对中年人来说要少。而老年人基本在一天当中各个时间段都有他们的身影,一方面,老年人由于退休后没有工作压力,相对比较清闲,到广场锻炼的同时也是来寻求心理的安慰,彼此聊聊天,欢度时光。②广场体育文化的活动频率。如表4所示,通过对广场体育参与者的调查得知,参与者基本上都能够保持每周在3~5次以上(约占总数的32.9%)。部分参与者在每个月6~8次之间(约占总人数的17.1%),只有10%的人没有参加广场体育活动。另外,时间不固定的人数也非常少,只占总人数的10.9%。这说明参与者呈现出较大的时间差距,一方面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还有一方面可能是自身兴趣的缘故。所以,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从各个方面加大对广场体育文化的宣传工作。
表2 广场体育文化的活动项目情况 n=900
表3 广场体育活动时间区间表 n=900
表4 广场体育活动次数情况 n=900
(4)参与者的活动每次活动时间和运动强度情况。①参与者的活动每次活动时间。调查发现,参与者每次活动时间基本都在30~90min。有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体育最佳的体育锻炼时间是30~90min,这个时间范围基本能够达到较理想的运动效果。
如表5所示,儿童参与广场体育活动的时间不长,一般在30min以下。但是他们的运动强度比较大,所以容易疲劳。老年人根据自己的体能情况,有些人时间稍长,有些较短,参与时间最长的可能要属于中年人群了,他们基本上都在1h之上,甚至有部分人群锻炼时间超过2.5h。一般而言,男性参与的时间要长于女性,教师、公务员等事业单位人群参与时间要长于其他人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参与广场运动的人群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
(5)参与者运动后的感觉特征。运动是良医,适宜的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有利于愉悦心情。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过度运动甚至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给人们带来身体伤害,所以,自我控制运动强度,掌握好适宜的运动负荷是科学锻炼的关键。
如表6所示,不同年龄层次运动后身体的感觉有所不同。中老年人运动后都有累的感觉(约占39.9 %)。青少年及儿童参与广场体育运动后基本没有多大的感觉。大部分年轻人平时学习任务紧工作压力大,但又需要锻炼身体,所以有部分也感觉有点累。非常累的这部分人群多居于男性,活动形式以长跑为主,强度较大。
2.2.3 服务管理层 对城市广场体育活动进行有序管理和对广场进行维护是使广场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使体育文化以广场为载体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国家颁布一系列的体育健身的政策法规对群众体育进行相关的管理和服务等,据相关资料研究显示,将近2/3的城市广场文化活动的参与人员是由于体育法规体系的执行力度而参与城市广场文化活动。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建设有赖于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市民自身行为的良好约束是分不开的。只有两方面共同作用,才能建立起一种新的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新气象。
(1)长株潭广场体育服务体系的信息服务建设。目前,长株潭三地在当地体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都建立了广场体育健身指导与咨询服务中心。鼓励广场体育志愿者尤其是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参与广场体育的健身指导,同时也给了这些学生提供了社会实习的平台。另外,相关部门还特意聘请当地的体育专家、运动员、相关领域的离退休人员组建了广场体育健身指导与咨询服务中心。通过调查得知,长株潭三个地区相关主管部门采取了形式各异的宣传手段,加大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动员各个阶层的人员参与广场体育活动。尤其是发挥了智能手机的现代科技作用,以微信圈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各式各样的项目群,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健身知识讲座,运动手段和方法讲座等。另外,在城市广场和沿江风光带设立“健身专栏”“科学健身”等体育栏目,积极创设了良好的广场体育健身氛围。
(2)广场体育经费来源。资金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全国各地广场体育文化健身建设。当前,我国群众体育经费来源主渠道有上级政府拨款、自筹资金和社会捐赠三个方面。自筹资金和社会捐赠也逐渐成为当前城市广场体育活动经费的重要来源。长株潭城市群当地政府正探寻一条由“政府拨款加社会资助”的灵活多渠道资金来源体,多方面展开渠道,以发行体育彩票、项目比赛冠名等各种形式向社会集资。在经费的管理方面,长株潭管理层做到了专款专用,好钢用在刀刃上,科学有效的把每一分钱都用到了全民健身事业上。
表5 参与者的活动每次活动时间 n=900
表6 参与者的运动强度感觉情况 n=900
3 结 论
长株潭城市群广场体育文化结构分别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服务管理层。
3.1 物质文化层:广场体育的空间布局各有其特点,布局较为合理,场地基础配置较好,体育器材设施较为充足,但存在器材摆放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的空间。
3.2 行为层面:参与广场体育活动时间长、频率高,项目丰富,主要类别是散步类、广场舞类、武术类。主要方式为“集群型”和“个体型”。
3.3 服务管理层面:长株潭广场体育管理还不够完善,经费来源从单一政府渠道逐渐走向以政府拨款为主社会集资为辅的多元化渠道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广场体育信息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