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改变与创新

2018-10-23金淼

文教资料 2018年25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信息时代互联网

金淼

摘 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已进入信息时代。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需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进与创新。高校贫困生特征呈现出新变化,资助工作者要找出当前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互联网工具创新资助育人体系,借助大数据的优势,从传统的线下转变为线上,建立科学有效的贫困生评定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资助育人环境从关注个体成长走向多元共生,资助目标从单一的物质资助走向全方位资助。

关键词: 资助育人 互联网 信息时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网站上发布了《2016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提出了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网民中,青少年人数已达3.2亿,总数约占全国网民的43%,占青少年总数的80%。60.5%的青少年网民认为互联网上的信息是真实的,呈现出青少年对互联网依赖性强、信任度高、安全意识较弱的特点。在青少年网民中,89%的人利用手机上网,65%的人喜欢在网上分享动态,经常在网上发表评论的占50%。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显然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互联网+”和教育的跨界融合,使得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及教育评价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我国各个时期育人体制的改进和创新得到了快速推进。在当今信息时代下成长起来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其个体特征出现了新变化,互联网思维在他们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模式中日益体现出。高校从事资助育人的工作者应尊重并运用互联网思维,认识和把握信息时代下高校贫困生的特征和现实需求,这对于贫困生帮扶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贫困生的特征变化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高校贫困生,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都受到互联网文化的冲击,个性、特征和思维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发生了变化。

1.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受到互联网文化冲击。

在信息时代环境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价值取向融合与冲突愈加明显。在“互联网+”环境下,貧困生在形成自身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主要受到三股力量的作用:(1)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观促进了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思维习惯及价值取向的形成,导致贫困生个体特征呈现“社会性”;(2)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贫困生们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落差使一些学生产生怀疑和误解;(3)基于个体从众心理,贫困生在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圈内个体思维易受群体思维影响,进而形成群体化价值认同。高校贫困生在以上这三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会出现两种情况:(1)非主流顺利融入主流;(2)非主流被主流边缘化。在自由、开放、几何扩张的“互联网+”环境作用下,三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不断扩大,摩擦愈演愈烈,最终结果呈现多样化。现如今在这三种力量的充斥和较量中,在矛盾和纠结的价值观探索中,会有一些学生受负面思维影响,但是不少学生都会坚定不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2.心理特征表现差异大。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征差异主要表现为:地区差异、年级差异及性别差异。贫困生在校期间虽然都得到资助,但由于性别差异,一般男生的顾虑多于女生,高年级贫困生少于低年级贫困生。高校贫困生在平时人际交往中,由于经济的原因跟同学交往被动,男生比女生更被动,城市贫困生较农村贫困生更被动;在感恩意识方面,高校贫困生总体上都懂得感恩,但高年级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弱于低年级贫困生,城市贫困生强于农村贫困生[3]。在就业压力上,面对不明朗的就业形势,低年级贫困生就业压力低于高年级贫困生,城市贫困生低于农村贫困生;自身困扰方面,不同年级的贫困生自身主要困扰也不同,一年级学生主要面临入学适应上的困扰,四年级则需面对就业压力的困扰,因而自我效能感存在差异。

3.态度务实,追求效率。

高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追求效率及务实。在现如今信息时代下,互联网已然成为信息的载体,传播快捷、系统开放、海量储存,在“互联网+”的环境塑造了大学生的高效观念和务实态度。贫困生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或者发布信息。智能手机及碎片化时间的善用,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生活和学习效率[4]。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下,学习无处不在,贫困生可以挖掘网络学习资源,学习各种知识,突破了传统学习模式,符合现代学生多元化学习的特点。

二、信息时代下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增多,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贫困生的思想、心理等特征发生变化,从贫困生认定到补助发放到位过程中实际操作环节很多,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为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增加难度。

1.贫困生的认定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不是依靠《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地方开具的贫困证明材料、学生自述及民主评议等就可以对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做出公平、公正、科学、全面的判断的,其包含诸多复杂因素。

首先,由于各区经济发展不一样,各地民政部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标准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和学校都搞不清困难程度等级的概念,导致学生家庭所在地的官方认定的可信度和精确性不高,这就给学校对贫困生的鉴别造成一些影响。其次,按照高校现有贫困生认定办法中,除学生家庭所在的地方部门开具证明之外,还需在班级内部以投票方式进行民主评议,对于刚入学新生来说,他们接触时间很短、彼此之间缺乏了解,因此评出班级内部真正需要获得资助的同学难度很大,导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更加困难。另外,虽然高校每年都通过电话、班级民主评议、走访等方式对贫困生资格进行复查,但是随着贫困生人数越来越多,资格复查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2.一些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明显。

在大学里,贫困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由于家庭的原因往往表现出自卑或敏感的现象,根据有关贫困生心理的调查显示,49.5%的特困生心理压力很大,而且特困生的抑郁因子测试比非特困生高,这类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会产生心理困扰、负面情绪等。虽然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都较为自强独立,但是还是有一些贫困生在思想和心理问题上存在认知偏差,导致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一些资助政策在推行中受到阻碍。

3.一些贫困生诚信和感恩意识淡薄。

在贷款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诚信意识不强的学生,他们为了达到贷款的目的,以夸大、虚假材料骗取贷款资格,以取得优惠政策和照顾,甚至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履行还款责任,逾期不归还贷款,损坏高校助学贷款的信誉环境。一些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将自己受到资助当作天经地义的事,缺乏责任感,不参加任何公益性集体活动,不认真学习,没有一点感恩之心。

4.育人功能不突出。

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和扶持主要是为了突出育人功能,资助为辅育人为主。然而,一些高校缺乏对资助体系主要功能的认识,解决了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没有在给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发展能力,忽视资助的育人功能。各類奖助学金没有起到促进贫困生全面成才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片面地理解各项资助的内涵,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缺少相应的引导教育[5]。

三、信息时代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改变与创新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环境优势,将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将德育工作与能力培养相互渗透,用创新思维打破传统工作模式,促进高校资助工作信息化、科学化发展,全面增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效果。

1.建立科学有效的贫困生评定机制。

在信息时代里,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来源多元化和信息整合的数据化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贫困生评定机制。首先通过大数据的追踪、记录技术建立贫困生电子档案库。电子档案里不仅要有贫困生个人信息,还要有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校实际学习生活情况的信息,如校园卡消费记录、图书借阅率、上课出勤率、学习成绩等。其次,贫困生评定小组要根据他们的电子档案获取真实全面的信息,进行多元、科学、有效的评定,确定资助对象和资助力度。最后,资助育人工作者还需要对受助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跟踪,对贫困生的电子档案数据进行动态管理,达到精准资助的目的。

2.搭建全方位资助育人平台。

在信息时代里,贫困生的互联网思维已逐步形成,高校应强化引导教育和能力培养,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让互联网成为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重视思想道德教育,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强化网络教育,例如利用高校舆论平台宣扬真理、邀请专家进行形势政策网络教学、通过老师的微信微博进行文化交流等,使贫困生在上网的同时接受文化熏陶,树立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强诚信感恩教育,高校要利用校园网、微信、QQ等公众交流平台宣扬诚信感恩教育,也可以通过举办诚信感恩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增强贫困生诚信感恩的意识。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以社交软件为抓手,密切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在网上定期开展贫困生心理问卷调查,对有问题的贫困生积极做好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构建贫困生“网络心理咨询室”加强线上心理辅导,引导贫困生塑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强化能力培养,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新的工作载体搭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培养服务平台,如开办QQ或微信公众号,按照素质拓展、助贷政策、勤工助学等模块划分设置专项服务,激励贫困生参与志愿服务、校园活动等校内外社会实践,促进贫困生多元化能力素养提升。

3.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转型与创新。

在信息时代里,资助育人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敢于创新机制,培养互联网意识,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转型与创新。一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审视资助育人工作盲点,完善资助管理条例,将资助育人工和“互联网+”进行跨界融合。二是要学习并掌握网络通信理论的知识和应用,利用多元化互联网应用平台实时监控贫困生现实的学习和生情况,及时开展相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凸显育人功能,搭建全方位资助育人平台,拓宽资助渠道,整合来自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多主体的资源优势,构建多方共赢生态,形成资助育人的合力。

参考文献:

[1]王德林,黄江珊,仲苗旺,孙东亚,周勇,管慈慧.互联网环境下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构建[J].中国冶金教育,2016(03):39-42,45.

[2]陶俊清.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创新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24-28.

[3]刘宁,卜士浈.“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97-101.

[4]徐安安.“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师范类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反思与创新[J].教师教育论坛,2016(11):21-24.

[5]蔡颖,许志敏,钟慧娜,赵楚洪.互联网思维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现机制与路径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16(01):59-63.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信息时代互联网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